百場“青綠”,舞出文化之美(奮鬥者正青春)
今年6月,舞蹈詩劇《隻此青綠》迎來了第100場演出。從(cong) 北到南,跨越四季,從(cong) 2021年首演開始,《隻此青綠》在全國巡演百餘(yu) 場,幾乎場場爆滿。中國東(dong) 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舞蹈演員孟慶暘(見上圖,中國東(dong) 方演藝集團供圖)擔任該劇領舞。《隻此青綠》伴隨孟慶暘的成長,也見證了她的蛻變。
“以舞蹈詩劇的方式訴說文化的沉澱和傳(chuan) 承”
當《隻此青綠》第100場演出的大幕落下,孟慶暘的腦海中閃過一個(ge) 個(ge) 瞬間,兩(liang) 位總導演客串看展人,謝幕時舞美工作人員從(cong) 樂(le) 池中升起,兩(liang) 名展卷人同時出場……“與(yu) ‘青綠’相遇百場,很幸運,也很珍貴。”孟慶暘說,一次次幕起幕落,主創和觀眾(zhong) 一起感受文化之美。
《隻此青綠》的靈感來源於(yu) 北宋畫作《千裏江山圖》,通過“展卷、問篆、唱絲(si) 、尋石、習(xi) 筆、淬墨、入畫”7個(ge) 篇章,講述了故宮博物院青年研究員在研究《千裏江山圖》時“穿越”到北宋,以展卷人的身份和畫家王希孟互動的故事。孟慶暘在劇中飾演“青綠”。不同於(yu) 一般的舞劇,《隻此青綠》中的“青綠”是一個(ge) 意象角色。孟慶暘說,寫(xie) 實的角色可以把內(nei) 心的表達傳(chuan) 遞到肢體(ti) ,向觀眾(zhong) 直抒胸臆,而意象角色“青綠”的表達更為(wei) 抽象。通過兩(liang) 位導演的指導,她和“青綠”一步步接近、相融,也理解了“青綠”的孤寂和執著。
舞台上的孟慶暘,垂眼凝眸間,清冷美麗(li) ,舉(ju) 手投足間,意蘊悠長。“《隻此青綠》以舞蹈詩劇的方式訴說文化的沉澱和傳(chuan) 承,是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回眸與(yu) 致敬。”孟慶暘說,作為(wei) 年輕的文藝工作者,她很榮幸以這樣的方式致敬、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並帶著熱忱的心傳(chuan) 遞給觀眾(zhong) 。
“‘青綠’賦予我很多能量,這是文化帶來的內(nei) 心充沛”
《隻此青綠》自首場演出就收獲好評。2022年央視虎年春晚舞台上,“《隻此青綠》——舞繪《千裏江山圖》”選段驚豔亮相,更是受到各方關(guan) 注。節目中高難度的“青綠腰”成為(wei) 網絡熱議的話題。《隻此青綠》在全國巡演,多地出現一票難求的景象。
《隻此青綠》的火爆,也帶“火”了孟慶暘。但孟慶暘卻說,出演《隻此青綠》後,她的日子慢了下來。
在排練的日子,除了舞蹈訓練,她學習(xi) 、了解宋代文化;在巡演的日子,她跟著劇團走進一個(ge) 個(ge) 城市,認真準備每一場演出,全力以赴每一次表演。2021年,她放棄了其他工作,專(zhuan) 心演好“青綠”。她說:“我覺得一切非常值得,我珍惜每一次排練,珍惜每一次跟角色的相融。”
在孟慶暘看來,“青綠”這個(ge) 角色讓她的心境更平和,也讓她的步履更加穩健有力。“《隻此青綠》讓我在快節奏的社會(hui) 中慢了下來,‘青綠’賦予我很多能量,這是文化帶來的內(nei) 心充沛。”孟慶暘說。
“舞者之路單調、辛苦,卻教會(hui) 我堅韌、無懼”
回顧過往,孟慶暘說:“我的學舞經曆算是順暢的。”她5歲接觸舞蹈,9歲來到北京進入專(zhuan) 業(ye) 院校學習(xi) ,16歲考入北京舞蹈學院,20歲進入中國東(dong) 方演藝集團。
進入中國東(dong) 方演藝集團後,孟慶暘很快成為(wei) 領舞。年輕的她,有了多次登上春晚舞台的經曆。“從(cong) 2015年的春晚節目《絲(si) 路霓裳》、2021年的《茉莉》到2022年的《隻此青綠》,春晚的舞台見證著我的成長。”孟慶暘說。
在2015年一次春晚彩排中,孟慶暘受了嚴(yan) 重的傷(shang) ,醫生叮囑她不要過度運動,不然很難恢複。綜合評估自身狀況後,孟慶暘還是選擇了堅持。她參加了多次彩排,出色完成了春晚演出。說起這段經曆,孟慶暘雲(yun) 淡風輕地說:“對舞者來說,傷(shang) 病在所難免。舞者永遠會(hui) 把自己最好的一麵展現給觀眾(zhong) ,把傷(shang) 痛隱藏起來留給自己。”多年的舞蹈生涯,磨煉了孟慶暘的意誌,也留給她寶貴的“財富”——“舞者之路單調、辛苦,卻教會(hui) 我堅韌、無懼。”
■記者手記
保護傳(chuan) 統文化需創新求變
相比初次登上舞台時的緊張,如今的孟慶暘從(cong) 容、大方。這份蛻變,不僅(jin) 來自日複一日的艱苦訓練,還源於(yu) 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自豪與(yu) 自信。
《隻此青綠》演出百餘(yu) 場,一次次展現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動人魅力,受到觀眾(zhong) ,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經過文藝工作者的努力,傳(chuan) 統文化煥發青春,不僅(jin) “活”了起來,還“火”了起來。
近年來,社會(hui) 各界不斷加強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保護,方式越來越靈活,手法越來越多樣。舞蹈詩劇讓人驚豔,一票難求;考古盲盒帶玩家“解鎖”考古發現,讓人驚喜連連;文化類綜藝節目用觀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方式,吸引了更多受眾(zhong) ……這些探索值得借鑒。保護傳(chuan) 統文化,也需不斷創新求變。如此,傳(chuan) 統文化才能不斷“火”出圈,發新芽,永續傳(chuan) 承,走入尋常百姓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