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粵劇名旦陳韻紅:為大灣區粵劇交流搭橋

發布時間:2022-09-15 15:4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廣州9月14日電 題:粵劇名旦陳韻紅:為(wei) 大灣區粵劇交流搭橋

  作者 程景偉(wei) 徐子茗

  與(yu) 粵劇相伴半生,已過天命之年的陳韻紅身上,有著多年舞台歲月所沉澱的優(you) 雅。當粵曲聲響起,隻要她一開腔,舉(ju) 手投足間,仍可見當家花旦的風範。

  回顧自己的從(cong) 藝之路,陳韻紅自認“經曆很簡單”。她在廣州長大,從(cong) 小喜愛粵劇,順理成章入讀廣東(dong) 粵劇學校,畢業(ye) 後便在廣東(dong) 粵劇院工作。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陳韻紅的表演就紅遍了粵港澳三地。1991年,26歲的她拿下首屆文華表演獎,三年後,又憑《寶蓮燈》拿下中國戲劇界最高獎——梅花獎,成為(wei) 廣東(dong) 粵劇界第一個(ge) 斬獲此雙料獎項的女演員。

  事業(ye) 如日中天之時,她卻選擇結婚生子並移居香港,離開舞台十幾年。2011年,她又接過廣州粵劇院的“繡球”,擔綱當家花旦,再度回歸。

  跨越香港和廣州,粵劇名旦陳韻紅的人生路,折射了粵劇在大灣區的融合與(yu) 互通。近日,陳韻紅接受采訪,講述了她為(wei) 大灣區粵劇交流搭橋的故事。

  在香港校園推廣粵劇

  拿下梅花獎的第二年,在戲迷的惋惜聲中,陳韻紅依依不舍告別舞台,移居香港相夫教子。不過,當家庭主婦的十幾年,她並沒有停止對粵劇的關(guan) 注,反而讓她有機會(hui) 充當粵劇交流的橋梁,並在香港推廣粵劇。

  在女兒(er) 上幼兒(er) 園時,陳韻紅留意到校園裏有一支管樂(le) 團。“有樂(le) 隊,就有機會(hui) 讓學生們(men) 接觸粵劇。”於(yu) 是她大膽嚐試,將經典粵劇曲目《昭君出塞》改編成了交響樂(le) 版本。

  幼兒(er) 園小朋友們(men) 看不懂粵劇的簡譜,陳韻紅便請了廣東(dong) 樂(le) 師將簡譜翻譯成五線譜,並將唱詞與(yu) 音符一一對應。從(cong) 沒接觸過粵劇的小朋友,在排練時因為(wei) 總是練不好而偷偷哭泣。她便溫柔鼓勵孩子們(men) 。

  沒想到,第一次校園演出,反響十分熱烈。有孩子開心地抱住陳韻紅說:“Aunty(阿姨),沒想到粵劇這麽(me) 好聽。”這讓她十分開心。“可以說是我在香港最開心的一場演出,因為(wei) 它直接影響了年輕一代,在孩子們(men) 心中種下了粵劇的種子”。

  等到女兒(er) 上初中時,陳韻紅發現,粵劇已經寫(xie) 進教科書(shu) ,走進了香港校園。“女兒(er) 有一天放學回家突然問我:‘媽媽,滾花怎麽(me) 唱?’我高興(xing) 了半天。”陳韻紅認為(wei) ,粵劇走進教科書(shu) ,對粵劇工作者是很大的鼓舞。粵劇要發展,培養(yang) 觀眾(zhong) 群是非常迫切的工作。

  回到廣州後,隻要有機會(hui) 發言,她就四處呼籲,大力推動粵劇資源融入校園。

  近年來,粵劇進校園、粵劇培訓班等活動的火熱開展,讓她十分欣慰。她的5個(ge) 徒弟經常被邀請到學校開講座、表演。“政府在真正扶持粵劇。”她說。

  不計成本,搭建粵劇交流平台

  除了普及教育之外,陳韻紅也時常看戲,偶爾客串演出。她曾與(yu) 梁漢威、龍貫天、李居明等香港粵劇藝術家合作演出,得以深入觀察粵劇在香港發展的情況。

  “香港粵劇在舞台表演上,比較自由,口白生活化。”陳韻紅認為(wei) ,兩(liang) 地粵劇界各有特色,可以吸取各家所長,共同推動粵劇發展。

  2009年,她在香港成立“粵韻紅梅個(ge) 人戲劇工作室”。工作室與(yu) 廣東(dong) 粵劇院合作,共同排了《胡不歸》等十多部戲。彭熾權、丁凡、歐凱明、黎駿聲、曾小敏等廣東(dong) 名家,都曾到港演出。

  從(cong) 策劃、定場地,到請演員,陳韻紅都親(qin) 力親(qin) 為(wei) 。每一場演出,她都堅持請專(zhuan) 業(ye) 演員。陳韻紅笑言:“我們(men) 是不計成本,隻希望產(chan) 生社會(hui) 效應。”

  陳韻紅也注意到,近年來,在羅家英等香港粵劇名家的推動下,香港亦出現了《開心穿粵》《德齡與(yu) 慈禧》等融入了創新表達的粵劇,受到觀眾(zhong) 歡迎。此外,隨著香港西九龍文化區戲曲中心等現代化演出場館的投入使用,香港粵劇團體(ti) 也有了更大的表演和發揮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對於(yu) 粵劇發展來說是一個(ge) 很好的契機。陳韻紅說:“現在有了政府鼓勵和支持,三地交流也在逐步深入,將有利於(yu) 粵劇的傳(chuan) 承、創新和發展。”(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