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工程師“卓越” 的秘訣在哪裏

發布時間:2022-09-15 15:54:00來源: 光明網

  工程師“卓越” 的秘訣在哪裏

  ——評《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論》

  作者:江哲豐(feng) ,係湖南工程學院教授

  “工程師與(yu) 工程教育”是一個(ge) 浩大而複雜的命題。長期以來,學界關(guan) 於(yu)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多聚焦於(yu) “工程師的培養(yang) ”這一核心問題而展開。梳理近年來工程師培養(yang) 的研究成果,存在兩(liang) 個(ge) 方麵的問題:一是太“虛”,隻有理念,看不到過程,缺乏真實的實踐體(ti) 驗;二是太“實”,隻有過程,看不到思想,缺乏深度的理論支撐。如何做到“虛”與(yu) “實”,“理論”與(yu) “實踐”相結合,這就要求研究者既要有深厚的高等教育素養(yang) ,又要有真實的工程教育改革與(yu) 實踐經曆。作為(wei) 高等工程教育近距離的觀察者、思考者和實踐者,湖南工程學院曾永衛教授立足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計劃”的實施,開展了近二十年卓有成效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其專(zhuan) 著《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論》正是緊密結合現實與(yu) 國情,研究如何培養(yang) 卓越應用型工程師,並力求貫通中外、理論與(yu) 實踐緊密結合,經世致用的典範力作。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前任校長、現任工程院院長查爾期·威斯特(Charles Vest)指出,“擁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國家占據著經濟競爭(zheng) 和產(chan) 業(ye) 優(you) 勢的核心地位”。很多國家都將工程科技人才培養(yang) 提升到國家的戰略高度,如何能夠讓中國培養(yang) 出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是我國工程師培養(yang) 要著力的方向。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培養(yang) 了上千萬(wan) 的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撐了我國工業(ye) 體(ti) 係的形成與(yu) 發展,支撐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在一大批舉(ju) 世矚目的重大工程中發揮了核心作用。二是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本科在校生2020年達到614萬(wan) 人,在校研究生達到116萬(wan) 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規模的35%,培養(yang) 規模位居世界第一。三是形成了比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結構和體(ti) 係。工程教育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具備良好基礎,基本滿足了社會(hui) 對多種層次、多種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大量需求。但另一方麵,我國工程教育又表現為(wei) 大而不強,多而不精,工程教育普遍缺乏創新性和實踐性,一直是困擾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與(yu) 發展多年的難題。工程教育創新、人才培養(yang) 質量等指標仍與(yu) 世界水平有較大差距。對於(yu) 工程教育質量,“業(ye) 界”的共同反映是:工科畢業(ye) 生普遍缺乏對現代企業(ye) 工作流程和文化的了解,畢業(ye) 生工程實踐能力較弱,崗位適應慢,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缺乏團隊合作和敬業(ye) 精神。凡此種種,皆難以適應現代企業(ye) 的需要,工程科技人才培養(yang) 質量亟待提高。尤其麵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加速推進,我國迫切需要培養(yang) 未來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論》正是在新工業(ye) 革命和新經濟背景下,圍繞“培養(yang) 什麽(me) 樣的工程師”、“怎麽(me) 培養(yang) 卓越工程師”這兩(liang) 個(ge) 工程教育最根本的問題而展開的。研究思路緊扣“規律”、“反思”、“借鑒”和“行動”四個(ge) 關(guan) 鍵詞,以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yang) 為(wei) 核心,通過對工程教育的研究與(yu) 創新,著力解決(jue) 工程教育與(yu) 工業(ye) 界脫節而帶來的“工程性”與(yu) “創新性”不足的問題。全書(shu) 基於(yu) 卓越工程師內(nei) 涵和特質,提煉並歸納工程師的成長和培養(yang) 規律, 客觀、理性地分析當下中國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並以此為(wei) 基礎,比較中西方工程師的培養(yang) 模式、主要特征和成功經驗,從(cong) 學理上係統梳理現代高等工程教育的主流理論體(ti) 係和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的經典案例。同時立足湖南工程學院工程師與(yu) 工程教育的改革與(yu) 實踐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計劃”及“新工科建設”的實施,實踐探索應用型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yang) 的目標、體(ti) 係、方法和途徑。此外,隨著以“智能化”為(wei) 主要特征的新工業(ye) 革命的到來,全書(shu) 還探討了如何主動適應新經濟對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和隨之帶來的工程教育國際化和工程倫(lun) 理教育的問題。

  “卓越”從(cong) 何而來,又在於(yu) 何處?一名工程師從(cong) 合格到卓越有怎樣的成長曆程?清華大學工程教育中心林健教授認為(wei) :卓越工程師的成長過程表現為(wei) 知識、能力、素質和經驗不斷積累和提高的過程,這種過程集中表現在工程師對工程任務的勝任能力的提升過程。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yun) 鶴研究了卓越工程師的成長周期,清華大學李曼麗(li) 教授提出了卓越工程師成長的“六階段論”,華中科技大學王昕紅博士則認為(wei) 工程教育、工程領域從(cong) 業(ye) 經曆和繼續工程教育三個(ge) 階段的有機組合是工程師成長的必然途徑。傑出的華人工程師陸奇提出卓越工程師的五大信條:一是要善於(yu) 站在巨人肩上做創新;二是要做業(ye) 界最強的技術;三是具有自我迭代和跨界學習(xi) 的方法論;四是“從(cong) 我做起”的行動派;五是要有技術改變世界的信仰。作者在梳理學術界主流觀點的基礎上,提出卓越工程師的成長是一個(ge) 漫長而複雜的係統過程,是一個(ge) 多因素綜合起作用的結果。卓越工程師的成長過程受到家庭、學校、企業(ye) 、社會(hui) 及個(ge) 體(ti) 個(ge) 性特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在工程師成長的每一個(ge) 關(guan) 鍵階段所起的作用又各不相同。而其中工程(專(zhuan) 業(ye) )教育、個(ge) 人的個(ge) 性特質(如心態平和、謙虛謹慎、勤奮努力等)和工程實際環境是影響卓越工程師成長的核心要素。作者指出,堅實良好的高等工程教育是卓越工程師成長的基石,隨之對現代工程師的培養(yang) 規律即現代高等工程教育的發展呈現出來的特征和趨勢,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和解析,歸納出麵向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國際高等工程教育所形成的共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理論高度。作者對現代工程師培養(yang) 的考察,既有理論層次上嚴(yan) 謹的分析討論,也有橫向的國際比較;既有事實的陳述,也有力圖客觀的評價(jia) 。這種考察是對國內(nei) 外工程師培養(yang) 曆程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正是在這種宏闊視野的觀照下,作者提出中國工程教育正處於(yu) 關(guan) 鍵期,順應國際高等工程教育的發展趨勢,批判性地吸收、借鑒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強國的經驗,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與(yu) 創新具有深刻的啟示,對培養(yang) 未來的卓越工程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

  一本好的學術專(zhuan) 著,既要高屋建瓴,言簡意賅,又要邏輯嚴(yan) 密,有血有肉。審慎的態度和理論的係統性,是一個(ge) 學者必要的素質。該書(shu) 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堅持理論與(yu) 實踐相結合,依靠工程教育研究的兩(liang) 大法寶“拿問題開路,拿證據說話”,與(yu) 時俱進、實事求是的開展研究。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教育與(yu) 產(chan) 業(ye) 脫節,理論與(yu) 實踐脫節,使得人才培養(yang) 和產(chan) 業(ye) 創新這兩(liang) 條驅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鏈條運轉不靈,這是製約中國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師培養(yang) 的主要問題。我國工程教育的大環境導致工科學生與(yu) 工業(ye) 之間存在巨大鴻溝,我們(men) 培養(yang) 了太多“從(cong) 學校至學校,從(cong) 未到過工業(ye) 一線的人”。由於(yu) 國情、體(ti) 製機製和文化等深層次原因,國外“很多好的東(dong) 西不容易移植到中國來”。麵對新經濟發展的日新月異和新工科建設麵臨(lin) 的機遇挑戰,如何在根本上徹底解決(jue) 工程教育的問題?對此,《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論》作了全麵、深入的理論探索、案例分析和實證研究,通過梳理、分析、歸納、總結,力圖在探索中保持理性、在反思中不斷完善、在借鑒中獲得啟示,在行動中有所作為(wei) ,並形成了完整的研究體(ti) 係。這種理論聯係實際的探索,對當下的工程教育而言,是非常有意義(yi) 、有價(jia) 值的。

  對於(yu) 工程師培養(yang) 質量,“卓越”從(cong) 何而來?作者認為(wei) “卓越”主要體(ti) 現在:有偉(wei) 大的心靈和家國情懷,傑出的工程專(zhuan) 業(ye) 知識和能力即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較強的工程實踐動手能力,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較好的團隊合作、敬業(ye) 精神和工程倫(lun) 理責任意識。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所說卓越工程師一定要有很強的創新能力,那是成為(wei) 卓越工程師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除 此之處,“卓越”還表現在以下方麵:一是需要人文情懷;二是需要相應的科學素養(yang) ;三是需要多學科視野;四是需要團隊協作能力;五是需要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蘋果聯合創始人之一,卓越的美國電腦工程師斯蒂夫·沃茲(zi) 尼亞(ya) 克(Steve Woznaik)指出:“要堅信你是一個(ge) 胸懷大誌的有為(wei) 之人,因為(wei) 隻有抱著這樣的信念,在技術能力方麵,你才能建立足夠的自信。始終追求卓越,把你的產(chan) 品做到比一般人所能做到的都要好”。他認為(wei) “要成為(wei) 一名卓越工程師,你必須得勤勉工作,檢查每個(ge) 細微環節。為(wei) 了不犯錯誤,你要非常小心。你還要比平常更加努力地、更深刻地思考”。持續不斷的勤奮努力永遠是成就一名卓越工程師的必要之徑。在專(zhuan) 業(ye) 教育之外,作者還重點論證了在資源、環境、人類安全等問題日益突出和功利主義(yi) 盛行的時代,工程師的倫(lun) 理責任和倫(lun) 理教育問題。作者指出“卓越工程師”除了應該具備深厚的專(zhuan) 業(ye) 學識和技術外,還必須在工程實踐的各個(ge) 方麵堅持嚴(yan) 格的標準,遵守工程師和工程組織的行為(wei) 規範,必須擔負起對社會(hui) 的責任,從(cong) 而塑造可持續的未來。全文對工程倫(lun) 理教育進行了全麵深入地闡釋,提出了讓人耳目一新的麵向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的工程倫(lun) 理教育實施路徑。

  《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論》充滿理性、包含責任和感情地思考和回應了現代工程師“卓越從(cong) 何而來的問題”,對“卓越工程師是如何煉成的”作了理性的思辨和實證的探索,是當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領域難得的用心之作。目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加快建設和發展卓越工程教育,探索更加多樣化和個(ge) 性化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培養(yang) 高素質、具有較強競爭(zheng) 力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對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提供新型工科人才支撐,加快推進我國從(cong) 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yi) 。

  (本文選自《博覽群書(shu) 》雜誌2022年第九期)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