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流水李坑村
小橋流水李坑村
錢國宏
聽朋友說,李坑是江西地區“小橋流水人家”的代表。而我恰恰對小橋流水式的詩意生活充滿了向往,於(yu) 是一拍即合,驅車前往李坑。
李坑位於(yu) 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秋口鎮。我們(men) 從(cong) 婺源縣城出發,大約30分鍾車程便到達目的地。李坑群山環抱,給我感覺像是一個(ge) 藏在深閨無人識的地方。正是由於(yu) “無人識”而沒有受到外界紛擾,這個(ge) 古村靜謐又安詳。村口,佇(zhu) 立著高大的牌坊,牌坊頂部鐫刻著兩(liang) 個(ge) 大字:“李坑”。進了村口,隻見一條清澈小溪像一管長長的墨筆,沿著中街路往前輕輕一挑,便彎彎曲曲地將兩(liang) 岸的徽派建築輪廓畫了出來,成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卷。
沿小溪流淌的方向,我們(men) 踩著青石板漫步李坑的街巷。從(cong) 明清兩(liang) 代一路走來的棟棟民居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牆黛瓦,參差錯落,像一幅幅連綿不斷的畫,一寸寸鋪展在視野中。因受徽文化影響,村中幾乎隨處可見徽派建築。這些房屋總體(ti) 布局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ti) ;平麵布局規模靈活,變幻無窮;空間結構和利用上則造型豐(feng) 富,馬頭牆、小青瓦是標誌性文化元素。石雕、木雕、磚雕,工藝精湛;格扇門窗、方柱石基,古樸斑駁。古民居四周均用封火牆圍起,宅院進門為(wei) 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深宅裏多住著一個(ge) 龐大的家族,子孫繁衍不息,房屋進深也就不斷延伸,故村中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檻窗”之說,而“李坑”也正是一個(ge) 李姓聚居的古村落。
深宅大院裝滿了故事,而臨(lin) 溪的眾(zhong) 多民居則長滿了詩意。每戶院中,幾乎都有一個(ge) 用竹籬圈建的小菜園,翠綠的竹管縱橫寫(xie) 意,引來汩汩山泉,滋養(yang) 著園中的各種蔬菜及五顏六色的鮮花,使小院人家平添生機。有的院中還有暗河流經,清澈的溪水在狹仄的青石縫間流過,淙淙作響。石凳上,老翁和老嫗輕搖蒲扇聊著天。石凳旁、花叢(cong) 下,臥著一隻大黃狗,微閉雙目,悠閑地打量街麵上的行人。幾隻山雀在院門口華蔭如蓋的樟樹上清脆地叫著。透過窗子,可以看到屋內(nei) 牆上掛著泛黃的古畫,客廳內(nei) 擺放著實木桌椅,一切都古色古香,讓人深刻感受到傳(chuan) 統民俗和文化在普通百姓家庭中的堅守和傳(chuan) 承。靜謐的日子,悠閑的時光,簡單的生活,讓人體(ti) 味到這裏和善淳樸的民風以及安詳古雅的氛圍。
李坑以溪流著稱,村內(nei) 街巷溪水貫通,九曲十彎,或明或隱,或寬或窄,唯一相同的,就是溪水清澈見底:不但水底遊鱗可數,甚至可以查出水草的葉瓣。幾名農(nong) 婦在溪邊浣洗,背影被漣漪蕩漾開去,像極了一幅畫。溪邊的古樹搭出了一片蔭涼,幾隻竹排就像隨意潑上去的墨點,詮釋著水鄉(xiang) 的情致。有水便有橋,橋是古村的經緯。李坑的橋,材質因地製宜,石、木、磚,各種溪橋數十座,將兩(liang) 岸民居攬於(yu) 懷中。村民肩鍬荷擔,四季從(cong) 橋上走過,踩的是石板,賞的是風景:小溪兩(liang) 岸富有層次感的徽派建築鱗次櫛比,彰顯東(dong) 方建築美學;簷下掛著串串大紅燈籠,使寧靜的古村豁然有了喜慶的味道;幾隻簡易的竹筏從(cong) 橋下吱呀吱呀搖過,欸乃聲聲,給古村平添幾許古韻。四周的青山霧氣蒼茫,與(yu) 跨溪之橋相映成趣。到李坑是不能不喝茶的,每一座小橋的兩(liang) 岸,準有幾家茶樓,一簾茶幌、一個(ge) 石桌、一柄茶壺、幾張藤椅,便是一家茶樓的愜意。這裏的茶,茶湯淺綠,澄澈泛青,清淡回甘,與(yu) 古村的風格極為(wei) 相配。坐下,喝茶,在縷縷茶香與(yu) 拂麵而來的樟林香氣中,聽老者娓娓講述麵前這座石橋的前世今生……
李坑自古文風鼎盛,從(cong) 宋至清,仕官富賈達百人,更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shu) ”的盛事。至今,村中仍可看見“昌榮萬(wan) 代”的匾額。巨賈名流留下的財富不僅(jin) 僅(jin) 是眼前的徽派建築,更有與(yu) 眾(zhong) 不同的胸襟:古村的高宅都削去一角,因為(wei) 在李坑人的意識裏,自家屋角過高過長,會(hui) 對鄰裏造成不利影響,於(yu) 是便有了“李坑屋角削一半”的說法。這讓我聯想到皖南桐城著名的“六尺巷”典故:“千裏修書(shu) 隻為(wei) 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wan) 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而村中的一副楹聯,則進一步寫(xie) 照了這種胸懷:“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中存一點子種孫耕”。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走出李坑,站在高坡之上回望,滿目青山之間,小橋、流水、人家;天光雲(yun) 影之下,粉牆、青磚、黛瓦。我深深膺服於(yu) 古村的絕美,更感歎於(yu) 古村的胸懷:不與(yu) 凡塵爭(zheng) 長短,獨對春秋敞心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