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節能降碳提供科技支撐
【財經論語】
作者:劉險峰(湖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實現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是關(guan) 鍵引擎。在生產(chan) 領域,科技創新更是節能降碳的“關(guan) 鍵變量”。雙碳願景目標下,生產(chan) 領域尤其是能源、工業(ye) 、建築和交通等重點領域的節能降碳麵臨(lin) 較大的壓力,更要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促進生產(chan) 領域節能降碳。
促進生產(chan) 領域節能降碳的科技創新支撐作用主要體(ti) 現在三個(ge) 方麵。其一,科技創新能夠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對生產(chan) 領域節能降碳形成長遠、可持續的支撐。從(cong) 要素投入看,一個(ge) 國家和地區的產(chan) 業(ye) 結構會(hui) 呈現出以資本、土地、勞動力要素為(wei) 主向以技術、數據要素為(wei) 主的特征轉變。這一過程既是高新技術深度融入生產(chan) 過程、推動轉型升級的過程,也是國民經濟活動資源消耗和碳排放規模和強度不斷下降的過程。從(cong) 長遠看,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實現節能降碳是更可靠、更可持續的。其二,科技創新能夠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對生產(chan) 領域節能降碳形成穩定、現實可行的支撐。科技創新通過重構產(chan) 品結構、改造生產(chan) 流程、優(you) 化生產(chan) 工藝、加強產(chan) 銷對接、提高供應鏈效率、調節產(chan) 品運行狀態等方式,在價(jia) 值鏈全流程、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減少資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節能降碳的效果。其三,科技創新能夠優(you) 化能源利用結構,從(cong) 用能端對生產(chan) 領域節能降碳形成有效支撐。隨著新能源技術的發展以及國家政策的推動,風電、光電、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企業(ye) 還可以利用生產(chan) 設施和場地開展風電、光伏等分布式發電,從(cong) 而實現從(cong) 能源供給端降低生產(chan) 活動的碳排放水平。
更好地發揮科技創新對生產(chan) 領域節能降碳的支撐作用,需要不斷加快各行業(ye) 技術以及節能低碳、新能源技術的進步和產(chan) 業(ye) 化應用。這需要運用係統思維,突出關(guan) 鍵環節,整體(ti) 推進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節能降碳、現代能源體(ti) 係等方麵同步發展,形成科技創新支撐生產(chan) 領域節能降碳的合力。要以科技創新、先行標準為(wei) 引領,深入推進各領域的節能改造和綠色應用。
加強技術研發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的重要抓手。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圍繞製造強國、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需求,加大對新能源、低碳領域前沿科技的研發投入和未來產(chan) 業(ye) 的前瞻布局,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對關(guan) 係到長遠、全局的產(chan) 業(ye) 共性基礎技術、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技術、綠色低碳關(guan) 鍵核心技術等實施協同攻關(guan) 。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製,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ye) 稅收優(you) 惠等普惠性政策,激勵企業(ye) 加大對節能降碳技術的研發投入,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ye) 集聚,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建立健全以大企業(ye) 為(wei) 引領、中小微企業(ye) 廣泛參與(yu) 的大中小企業(ye) 融通創新體(ti) 係。
加快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推動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徑。要進一步完善政府節能規製和激勵政策,加強對相關(guan) 政策措施的梳理、匹配和優(you) 化,發揮好價(jia) 格、財稅、金融、政府采購、“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等政策工具的協同作用,為(wei) 節能減碳新技術新產(chan) 品的工程化產(chan) 業(ye) 化創造市場需求,保證最高效的技術在競爭(zheng) 中脫穎而出並優(you) 先得到轉化。進一步發揮好市場機製的作用,完善綠色標識認證、綠色金融等市場化手段,推行用能權有償(chang) 使用,發展用能權交易市場,促進綜合能源服務市場發展,鼓勵市場主體(ti) 探索商業(ye) 新模式和融資新模式,降低生產(chan) 企業(ye) 新技術產(chan) 業(ye) 轉化和投資成本,推動節能降碳新項目盡快落地。
擴大技術應用是科技創新推動能源利用結構優(you) 化的重要舉(ju) 措。要搶抓新一代技術發展機遇,推進新能源與(yu) 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技術深度融合,構建生產(chan) 領域的智慧利用新模式。以高耗能工業(ye) 行業(ye) 、大型建築等為(wei) 重點,因地因企適宜,加強發供用一體(ti) 化、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發電等技術利用,多措並舉(ju) 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納利用水平。加快新能源新型存儲(chu) 調節技術、新型電力係統技術應用落地,提升電網對高比例新能源的適應能力,推動新能源外送消納,提升生產(chan) 領域新能源總體(ti) 利用水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