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王運良(河南大學)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chuan) 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一道橋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博物館工作,強調“一個(ge) 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指出“搞曆史博物展覽,為(wei) 的是見證曆史、以史鑒今、啟迪後人”,要求“守護好、傳(chuan) 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you) 秀成果”。新時代新征程,廣大文博工作者要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博物館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不斷深化學術研究、創新展覽展示,為(wei) 發展文博事業(ye) 作出應有貢獻。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表了一係列關(guan) 於(yu) 博物館工作的重要論述。比如,關(guan) 於(yu) 博物館的性質和定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博物館不僅(jin) 是“保護和傳(chuan) 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更是“一所大學校”;關(guan) 於(yu) 博物館的角色與(yu) 功能,強調“中國各類博物館不僅(jin) 是中國曆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而奮鬥的見證者和參與(yu) 者”,要“引導人們(men) 樹立正確的曆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從(cong) 而“堅定全體(ti) 人民振興(xing) 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jue) 心”;關(guan) 於(yu) 博物館的辦館原則與(yu) 改革方向,強調博物館建設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文化自信”“注重特色”,提出“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等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論述,為(wei) 我們(men) 更好推動我國博物館事業(ye) 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時代10年,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國博物館事業(ye) 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一是博物館體(ti) 係布局逐步優(you) 化。全國登記備案的博物館數量不斷增長,行業(ye) 博物館、專(zhuan) 題博物館、高校博物館、社區博物館蓬勃發展,類型豐(feng) 富、主體(ti) 多元的現代博物館體(ti) 係基本形成。二是博物館社會(hui) 功能有效發揮。各地博物館積極舉(ju) 辦展覽、策劃活動、研發文創產(chan) 品,“到博物館去”成為(wei) 社會(hui) 新風尚。各地探索實施“博物館+”戰略,推動博物館與(yu) 教育、科技、傳(chuan) 媒等領域跨界融合,調動更多力量關(guan) 心、支持和參與(yu) 文博事業(ye) 。三是博物館管理水平顯著提升。隨著《博物館條例》《關(guan) 於(yu) 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出台,博物館相關(guan) 政策法規體(ti) 係更加健全。博物館質量評估體(ti) 係逐步確立,博物館管理日益標準化、規範化。此外,在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助力下,數字博物館、虛擬陳列、雲(yun) 上展覽等多樣化展陳方式不斷湧現,我國各級各類博物館呈現出分布地域廣泛、藏品資源豐(feng) 富、服務對象多元、展陳方式多樣等特征。
麵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國博物館事業(ye) 要持續激發活力,努力實現博物館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一是做好保藏保管。進一步發展館藏文物保護修複的傳(chuan) 統工藝,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實施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加快形成搶救性與(yu) 預防性保護相結合的工作體(ti) 係。發揮大館、省館作用,提倡基層館、行業(ye) 館、專(zhuan) 題館、非國有博物館走特色展覽之路,實現各級各類博物館均衡發展。二是優(you) 化人才梯隊。麵向高校師生、創意設計從(cong) 業(ye) 者、工美專(zhuan) 業(ye) 人員等人群開展遴選和培養(yang) 文博人才,確保文物保護、文物學術研究事業(ye) 後繼有人、薪火相傳(chuan)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文物與(yu) 博物館學,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基礎理論研究和實務對策研究。三是推進文物活化利用。提升文創設計開發與(yu) 生產(chan) 品質,將深度研究與(yu) 創意闡釋相結合,推出體(ti) 驗型、探索型、收藏型文創產(chan) 品。完善展陳運營方式,開展聯合展覽、巡回展覽、網上展覽,探索策展人製度,打造優(you) 質展覽品牌。挖掘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深入實施“博物館進校園”項目,讓更多中華文明優(you) 秀成果走到大中小學生的身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