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縣城看發展丨山西武鄉:革命老區蹚出產業融合發展新路
新華社太原9月15日電 題:山西武鄉(xiang) :革命老區蹚出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新路
新華社記者呂夢琦、劉揚濤
山西省長治市武鄉(xiang) 縣,一塊紅色沃土,1610平方千米國土麵積,山嶺縱橫。曾幾何時,這裏因田少地薄,當地經濟發展局限重重。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武鄉(xiang) 縣堅持新發展理念,錨定“創新”砥礪奮進,突破觀念、產(chan) 業(ye) 之困,蹚出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新路。
紅色旅遊蹚出惠民“新路徑”
武鄉(xiang) 縣以八路軍(jun) 總部舊址所在地聞名全國。抗戰期間,八路軍(jun) 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首腦機關(guan) 曾長期在此工作、生活和戰鬥,指揮了百團大戰等戰役。
蟠龍鎮磚壁村村民張國兵家的院子後麵,就是一處八路軍(jun) 總部舊址。多年前,張國兵家以務農(nong) 為(wei) 生,年收入隻有一兩(liang) 萬(wan) 元。如今,他在自家院子裏開起了農(nong) 家樂(le) ,最多時一年能掙近20萬(wan) 元。
作為(wei) 革命老區,武鄉(xiang) 縣紅色遺址眾(zhong) 多。近年來,武鄉(xiang) 縣積極構建紅色旅遊和農(nong) 民增收的利益聯結機製,深耕紅色旅遊,創新發展模式,大力投資研學基地及餐飲、住宿、停車場等服務設施建設,推出八路軍(jun) 太行紀念館、太行幹部學院、太行少年軍(jun) 校等重點項目,吸引了更多遊客和學員吃住在村裏,紅色研學助力紅色旅遊快速發展。
磚壁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麗(li) 傑說,去年僅(jin) 遊客吃住一項就給村集體(ti) 增加了10多萬(wan) 元收入。
截至目前,武鄉(xiang) 縣已建成鄉(xiang) 村研學基地11個(ge) ,吸引研學人數突破7萬(wan) 人次。“通過創新發展思路,更好地發揮了紅色資源對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推動作用。”武鄉(xiang) 縣副縣長史小兵說。
在貧瘠土地上孕育“創新種子”
基礎差、底子薄,武鄉(xiang) 縣錨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奮起直追。
從(cong) 一塊石頭變成納米碳酸鈣,需要花多長時間?山西山予鈣業(ye) 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李肖秉的答案是:“生產(chan) 流程隻要幾天,但從(cong) 產(chan) 業(ye) 轉型到技術研發要10多年。”
山予鈣業(ye) 的前身是當地一家石料廠。那時候,李肖秉是人們(men) 眼裏的“挖山工”,雖然掙錢,卻難獲社會(hui) 認可。痛定思痛,他開始從(cong) “挖石頭”向“挖技術”轉變,從(cong) 脫硫劑做起。2016年,李肖秉將目光瞄準了納米碳酸鈣產(chan) 業(ye) 。
這是山西山予鈣業(ye) 有限責任公司納米碳酸鈣生產(chan) 車間(2022年4月25日攝)。新華社發
“這是一種新材料,可作為(wei) 製造紙張、塑料、橡膠等產(chan) 品的原材料,目前在國內(nei) 仍是短板,高端產(chan) 品主要掌握在外國人手中。”他說,年產(chan) 5萬(wan) 噸納米碳酸鈣的一期生產(chan) 線年底將正式投產(chan) ,公司未來將深耕納米新材料。
石頭上開出“科技花”,透水磚上也能結出“創新果”。
初秋的一場大雨不期而至,武鄉(xiang) 縣一些街道上卻看不見積水。這些路段鋪的是一種新型透水磚,產(chan) 自武鄉(xiang) 縣泓晨萬(wan) 聚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國內(nei) 近30座城市的50多萬(wan) 平方米路麵得到應用。
這家環保科技公司也是武鄉(xiang) 縣近幾年培育的本土創新型企業(ye) 。公司負責人郝晉庭介紹說,紅磚“吃”土地,又不環保。2014年,公司轉向新型透水磚行業(ye) ,研發出的新產(chan) 品透水效果一流,耐堵耐凍,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zhuan) 利。
這樣的故事,仍然在不斷上演。曆經10年潛心培育,創新發展的“綠色種子”已經在武鄉(xiang) 縣這片曾經粗放、貧瘠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武鄉(xiang) 縣工信局副局長武偉(wei) 說,目前全縣29家規上工業(ye) 企業(ye) 中,有14家是非煤企業(ye) ,都是近五六年發展起來的。
城鄉(xiang) 融合共謀“好日子”
65歲的趙友慶現在一有時間就回前溝村逛一逛。那裏,廢棄的老屋已被修葺一新,小路石碾,庭院磨盤,到處幽深古樸,頗有一番世外桃源的味道。
前溝村是一個(ge) 古村,一些房屋房梁上至今仍保留著清朝年間建成的款識。但由於(yu) 生活不便,戶數不多,幾年前趙友慶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搬到了移民新村。武鄉(xiang) 縣山多,如今不少老舊村落都像前溝村這樣進行了移民搬遷。
遷村了,怎樣盤活老村資源,成了擺在當地發展道路上的一個(ge) 課題。武鄉(xiang) 縣的探索是,引入專(zhuan) 業(ye) 團隊設計開發,聘請旅遊公司經營管理,讓古村助力鄉(xiang) 村旅遊。
如今,前溝村已成為(wei) 一處“網紅民宿”,遊客紛紛慕名而來,趙友慶的心裏也越來越熱絡。他說:“這既保護了老房子,也帶來新的工作和收入。”
山西省武鄉(xiang) 縣羊肥小米產(chan) 業(ye) 園區內(nei) 的小米宴飯店(2022年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揚濤 攝
在武鄉(xiang) 縣,各種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創意不斷湧現。就連最傳(chuan) 統的小米也被科技賦能,不僅(jin) 身價(jia) 倍增,還做成了一種文化。“我們(men) 打造了羊肥小米產(chan) 業(ye) 園區和農(nong) 耕體(ti) 驗基地,推出了小米宴,來認養(yang) 地塊和體(ti) 驗遊玩的城裏人越來越多。”山西太行沃土農(nong) 業(ye) 產(chan) 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杜紅雁說。這家公司已在全縣推廣近萬(wan) 畝(mu) 有機小米,通過安裝在田間的攝像頭,顧客在手機上就能實時查看穀子的生長情況,帶動農(nong) 戶每斤穀子的收購價(jia) 翻了一倍多。
農(nong) 村美了,城市也在迅速更新。從(cong) 去年開始,武鄉(xiang) 縣大力打造“城市會(hui) 客廳”,道路拓寬、雨汙分流、城市靚化等一大批市政項目紛紛建成並投入使用。
武鄉(xiang) 縣地勢狹長崎嶇,往來不便,縣政府為(wei) 此每年財政補貼幾百萬(wan) 元,在全縣推出城鄉(xiang) 免費公交車,鼓勵農(nong) 民進城、市民下鄉(xiang) 。
“這個(ge) 事雖小,意義(yi) 卻很大。”武鄉(xiang) 縣委書(shu) 記賀思宇說,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隻有讓人口流動起來,才能帶動各種要素流通起來,進而有效激發活力,讓老百姓日子越過越好。(海報製作:趙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