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千年非遺趕“潮”出海:古技創新走入尋常百姓家

發布時間:2022-09-20 16:3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湖州9月19日電(記者 施紫楠)驅車駛入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經過一條小道,“雙林綾絹”四個(ge) 大字撞入眼簾,蒼勁飽滿。雙林綾絹廠車間內(nei) ,20多組老舊梭織機仍在生產(chan) ,運轉聲此起彼伏。

  “花者為(wei) 綾,素者為(wei) 絹。”綾絹,居於(yu) 中國傳(chuan) 統絲(si) 綢紡織品首位,被譽為(wei) “東(dong) 方絲(si) 織工藝之花”。雙林綾絹傳(chuan) 統織造技藝,距今已有4700多年曆史。

  史料記載,南朝劉宋政權時期,綾絹已成為(wei) 當時對外貿易的“拳頭”商品,出口林邑(今越南南部)、扶南(今柬埔寨),以至天竺(今印度)、獅子國(今斯裏蘭(lan) 卡)等10多個(ge) 國家與(yu) 地區。

  20世紀80年代,17歲的鄭小華進入雙林綾絹廠工作。他還記得,經常有來自全球各地博物館的專(zhuan) 家,專(zhuan) 程趕來小鎮觀摩師傅們(men) 手工做出來的仿古絹。

  當時,雙林綾絹廠生產(chan) 的仿古絹先後“走進”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克利夫蘭(lan) 博物館、華盛頓博物館等,成為(wei) 博物館修複古舊書(shu) 畫、絲(si) 綢文物的材料。

  鄉(xiang) 鎮企業(ye) 改製後,鄭小華借錢買(mai) 下雙林綾絹廠的老廠房和技術資料,成立雲(yun) 鶴雙林綾絹有限公司,走訪老手藝人重拾綾絹傳(chuan) 統織造技藝,使瀕臨(lin) 失傳(chuan) 的傳(chuan) 統手工藝重放光彩。

  “我們(men) 通過挖掘綾絹傳(chuan) 統織造技藝,組建團隊研製了古花綾、古耿絹等,推出仿宋、仿明清等一係列仿古絹,專(zhuan) 門用於(yu) 博物館修補古舊字畫和絲(si) 綢文物,全球95%左右的博物館都是我們(men) 的客戶。”鄭小華說。

  2008年,雙林綾絹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並成為(wei) 北京奧運會(hui) 證書(shu) 的原材料之一。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雙林綾絹再次被選為(wei) 獲獎證書(shu) 用料,走向世界。

  “此舉(ju) 既是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與(yu) 弘揚,也給了我們(men) 向全世界展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機會(hui) 。”綾絹與(yu) 奧運“結緣”,讓鄭小華看到了傳(chuan) 統手工藝振興(xing) 的希望。

  流傳(chuan) 數千年,雙林綾絹身上,既有老底子的傳(chuan) 承守業(ye) ,也有與(yu) 時俱進的審美創新。

  2014年,鄭小華的女兒(er) 鄭依霏正式從(cong) 父輩手中接力,在傳(chuan) 承基礎上不斷創新,通過互聯網結合文創,為(wei) 傳(chuan) 統行業(ye) 注入新時代力量。

  鄭依霏認為(wei) ,被當下的市場和環境所接受,是傳(chuan) 統行業(ye) 生存下去的關(guan) 鍵,“我們(men) 會(hui) 根據全球各地博物館的需求定製綾絹產(chan) 品,同時研發出與(yu) 當下更為(wei) 貼合的繪畫、裝裱用絹,出口到日本、韓國等地,還有出口英國的絹類,則多用於(yu) 牆紙裝飾。”

  曾經的綾用於(yu) 書(shu) 畫裝裱,絹代紙作畫潑墨。如今,鄭依霏和團隊將當下的流行元素融進綾絹,開發台燈、屏風、團扇、風箏等文創產(chan) 品,讓更多的年輕人接觸綾絹。

  “現在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雙林綾絹產(chan) 生興(xing) 趣,我們(men) 也與(yu) 幾家服裝設計工作室進行合作,一起開發多元化的日常綾絹服飾產(chan) 品,讓綾絹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鄭依霏說。

  作為(wei) 一名年輕傳(chuan) 承人,鄭依霏既驕傲又自豪。她堅信,曆經幾千年歲月沉澱的綾絹,未來的應用範圍將會(hui) 更廣,再次綻放屬於(yu) 她的獨特魅力。(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