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相知無遠近 萬裏尚為鄰

發布時間:2022-09-20 16:46:00來源: 光明網

  相知無遠近 萬(wan) 裏尚為(wei) 鄰

  ——中國國家博物館成功舉(ju) 辦“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

  王春法

  7月10日,中意雙方合作舉(ju) 辦的“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拉開帷幕。中國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和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專(zhuan) 門向本次活動發來賀信。習(xi) 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和意大利是東(dong) 西方文明的傑出代表。這次“古羅馬文明展”將以多姿多彩的珍貴文物展示意大利文化的深厚底蘊。希望“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遊年”以此為(wei) 契機,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民心相連相通,為(wei) 中意兩(liang) 國關(guan) 係發展注入新活力。

  跨越時空同向而行

  文明交流源遠流長

  習(xi) 近平主席2019年3月在意大利《晚郵報》發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國和意大利是東(dong) 西方文明的傑出代表,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中國和意大利都是世所公認的曆史古國,在長期的人類活動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留下了豐(feng) 富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chan) 。中華文明曆經五千多年而綿延不絕,思想文化上的儒家學說,製度文明上的科舉(ju) 取士,工程建設上的萬(wan) 裏長城、京杭大運河等都是人類文明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意大利不僅(jin) 孕育出輝煌的古羅馬文明,還是文藝複興(xing) 的搖籃,對西方文明演進的曆史進程產(chan) 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留下許多雄壯華美的曆史古跡。

  誌合者,不以山海為(wei) 遠。中國和意大利兩(liang) 個(ge) 偉(wei) 大文明之間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早在《後漢書(shu) ·西域傳(chuan) 》中就有關(guan) 於(yu) 羅馬帝國的明確記載,稱“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羅馬史書(shu) 也稱中國人身材高大、富有正義(yi) 感、孝順而長壽。《馬可·波羅遊記》關(guan) 於(yu) 中國的係統介紹更是極大激發了意大利人對於(yu) 這個(ge) 東(dong) 方文明古國的濃厚興(xing) 趣。利瑪竇不僅(jin) 幫助徐光啟等人把歐洲的先進科學技術介紹到中國,還把“四書(shu) ”等儒學經典翻譯成拉丁文,對啟蒙思想產(chan) 生了巨大影響。這些事實充分說明,2000多年的交流交往史使得兩(liang) 國文化跨越千山萬(wan) 水,既彼此欣賞又相互影響,為(wei) 中意兩(liang) 國培育出互尊互鑒、互信互諒的共通理念,成為(wei) 兩(liang) 國傳(chuan) 統友誼永續長存、不斷鞏固的堅強保障。

  文物瑰寶璀璨多姿

  古老文明和諧共生

  文物記載燦爛文明,是一個(ge) 國家或民族集體(ti) 智慧的結晶,蘊涵著豐(feng) 富的曆史價(jia) 值、文化價(jia) 值和審美價(jia) 值,既承載著本國本民族的曆史記憶和文化信仰,也似一顆顆珍珠串聯起人類文明的璀璨星河,構成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脈絡。推動文物交流、讓文物活起來,有利於(yu) 不同國家和人民加強文化交流,增強彼此理解與(yu) 信任,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本次“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通過來自意大利全國26家國家級博物館的308套503件多姿多彩的珍貴文物,向觀眾(zhong) 講述一段跨度長達500年的曆史。從(cong) 刻畫古羅馬起源傳(chuan) 說的聖壇,到呈現古典時期諸神形象的卡皮托裏尼山三主神;從(cong) 莊重典雅的安吉提亞(ya) 女神坐像,到強壯健美的赫拉克勒斯休憩像;從(cong) 紀念戰爭(zheng) 勝利的戰象獻納品盤,到戴頭巾的奧古斯都頭像,這些精美文物集中呈現了意大利國家級博物館館藏的藝術和物質遺產(chan) ,講述意大利作為(wei) 政治和文化統一體(ti) 的最初形成過程和深厚的多元文化曆史根基。展覽展示了從(cong) 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世紀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時期對塑造當今意大利的領土和文化特征的重大意義(yi) ,傳(chuan) 遞了和平統一與(yu) 發展的理念,實證古羅馬文明起源,向廣大中國觀眾(zhong) 展示了意大利文化的深厚底蘊。

  展覽分為(wei) “族群的記憶”“語言的流變”“諸神的崇拜”,以及“羅馬的擴張”“城市的規劃”“信仰的演變”“凱撒的後裔”等11個(ge) 主題單元。前4個(ge) 單元從(cong) 社會(hui) 、語言和宗教的多元視角展現羅馬統一前意大利文化的“馬賽克現象”。祭拜瑪爾斯、維納斯和森林之神西爾瓦諾斯的聖壇,刻畫了母狼哺育雙胞胎的神話故事,再現了古羅馬文明的起源。聖壇上繁複的裝飾,將羅馬民族具有神祇血脈的主題同戰神瑪爾斯和美神維納斯的結合聯係起來,展現了羅馬人神話中的祖先,以及其所象征的忠貞與(yu) 和諧。

  展覽中精美豐(feng) 富的隨葬品,通過突出各個(ge) 民族在墓葬等方麵的不同習(xi) 慣,展示不同族群喪(sang) 葬習(xi) 俗及其體(ti) 現的社會(hui) 價(jia) 值觀和崇拜信仰。雙勇士之墓的隨葬品印證古羅馬文明的兼收並蓄。在古羅馬文明中,伊特魯裏亞(ya) 人的影子隨處可見。伊特魯裏亞(ya) 文字傳(chuan) 到意大利,構成了羅馬拉丁文的起源;希臘神話中的神靈通過伊特魯裏亞(ya) 人來到羅馬,和羅馬信仰的傳(chuan) 統神靈相融合後,形成了希臘羅馬神話。今天人們(men) 所熟知的意大利柱式建築、戰爭(zheng) 勝利後的凱旋式也被伊特魯裏亞(ya) 人引入羅馬。雙勇士之墓是人們(men) 為(wei) 意大利南部拉韋洛的兩(liang) 名男性精英舉(ju) 辦的葬禮,他們(men) 安葬在同一座大型墓葬內(nei) 。隨葬品種類豐(feng) 富且珍貴,同時還出現了具有典型伊特魯裏亞(ya) —羅馬步兵風格的頭盔,充分反映出羅馬同意大利其他族群之間的頻繁接觸和文化的深度交融。以伊特魯裏亞(ya) 為(wei) 代表的不同族裔、語言和文化群體(ti) 在這裏通過對話求同存異,經曆衝(chong) 突、融合與(yu) 雜糅,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古羅馬文化。

  展覽展示了刻有不同銘文的石碑,如神聖的法律或法令,讓後人得以了解意大利文在向拉丁語係同化過程中的原始特征。隨著羅馬政治大統一,前羅馬時代各民族的語言和書(shu) 寫(xie) 體(ti) 係逐漸消亡。

  正如意大利半島上的族群使用不同的語言一樣,他們(men) 之間也存在著信仰差異,不同族群崇拜不同神靈,構成一個(ge) 複雜而清晰的世界。母親(qin) 像、安吉提亞(ya) 女神坐像、赫拉克勒斯休憩像等眾(zhong) 天神及英雄人物的雕像,在對比中呈現出希臘至羅馬諸神的差別與(yu) 特點,反映出背後的社會(hui) 和哲學背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jia) 值、獨特的曆史線索,啟發人們(men) 探索人類藝術的起源。

  赫拉克勒斯自古以來就是意大利、伊特魯裏亞(ya) 和拉丁地區,以及大希臘地區崇拜的神祇。他護佑著社群生活中的貿易、農(nong) 業(ye) 和畜牧業(ye) 等,備受意大利人尊崇。許多意大利聖殿發現的獻納品中,不乏赫拉克勒斯的青銅小雕像,充分證明對他的崇拜廣泛存在。在埃爾科勒·庫裏諾聖殿發現的精雕細琢的青銅像就是其中出類拔萃的一件。它創作於(yu) 公元前3世紀,是希臘雕塑大師利西波斯的名作“休憩的赫拉克勒斯”(創作於(yu) 公元前4世紀)的仿品。

  展覽隨後以6個(ge) 單元,按照時間順序展現了古羅馬共和國擴張期間,特別是從(cong) 布匿戰爭(zheng) (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到奧古斯都時代(公元前31年—公元14年),羅馬如何經過一係列重大曆史變革而進入一個(ge) 地理、政治和文化統一體(ti) 的進程。展覽通過代表性文物,全方位展示了當時意大利各地的生活方式、民間習(xi) 俗和社會(hui) 現實,包括羅馬通過征戰和結盟而實現的版圖變化。

  展覽展示了羅馬政治和文化變革在行政方麵的體(ti) 現,以及土地開發、城市和公共基礎設施的建立情況等,呈現出古羅馬時代城市規劃的變遷。建城儀(yi) 典浮雕是一幅大型敘事浮雕的殘跡,描繪了耕作場景,浮雕的其他部分業(ye) 已遺失。浮雕上一對耕牛套著挽具,頭戴飾帶並塗有三角形的額前紋,一個(ge) 身穿古羅馬短袍、頭戴花冠的人正牽引著它們(men) 。另有一人同樣著短袍緊隨其後,左手舉(ju) 起犁刀以防破壞耕地,右手示意其他人繼續前行。他的右邊跟著4個(ge) 身著寬袍的男人,可能是當地的行政官或社區的要人。圖像再現了通過犁地劃定一座新建城市邊界的儀(yi) 典場景。

  展覽展示了新的文化、行為(wei) 和藝術“模式”與(yu) 羅馬—意大利地區古老傳(chuan) 統習(xi) 俗相結合的曆史圖景。奢華物品、肖像和新時代的圖像,是反映文化統一趨勢的重要表現。奧古斯都新文化政策的滲透影響,意大利半島緩慢而持續的文化意識形態標準化與(yu) 統一化進程,兼容各民族的傳(chuan) 統,均被納入包羅萬(wan) 象的Tota Italia(統一的意大利)這個(ge) 概念中。

  公元前32年,在屋大維的帶領下,意大利半島實現了首次政治大統一,羅馬從(cong) 此進入和平發展的嶄新時代。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頭銜,這個(ge) 稱謂從(cong) 此成為(wei) 他名字的一部分。奧古斯都統治的時代也成為(wei) 古羅馬的黃金時代。我們(men) 可以從(cong) 戴頭巾的奧古斯都頭像一窺這位“第一公民”的公共形象,即虔誠執行祭祀職責的羅馬人。他頭上覆蓋的頭巾是托加長袍的一部分,由奧古斯都重新引進以作為(wei) 道德純潔的象征。這位帝王的某些特征,如人們(men) 熟知的那對招風耳,或多或少地在雕像上有所體(ti) 現。歲月的痕跡如額頭的皺紋和凹陷的雙頰被刻意削弱,以賦予這件作品莊嚴(yan) 的永恒感。

  展覽的最後一單元是專(zhuan) 為(wei) 中國觀眾(zhong) 展示的古羅馬貨幣,見證了羅馬曆史的轉折,多維度體(ti) 現了貨幣生產(chan) 、發展、流通等因素對文化發展的深刻影響。

  攜手合作增進友誼

  互利共贏共創未來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chuan) 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最具國際共識性和傳(chuan) 播力的平台。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wei) 全國博物館行業(ye) 發展的領頭雁,認真履行文明交流互鑒的使命,通過創造性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努力成為(wei) 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台。2018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與(yu) 意大利21家博物館及國內(nei) 17家博物館合作,聯合舉(ju) 辦了“無問西東(dong) ——從(cong) 絲(si) 綢之路到文藝複興(xing) ”展覽,以跨文化的視角和全新的理念,係統介紹13至16世紀中國與(yu) 意大利之間悠久綿延的文化藝術交流故事,充分展示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共同創造人類文明的曆史進程。2019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承辦的“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進一步彰顯了中意兩(liang) 國政府聯袂保護文物的堅定決(jue) 心,充分反映了通過司法、外交等途徑共同促成流失文物回歸祖國的現實可能,成就了兩(liang) 國文化交流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

  “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是中國與(yu) 意大利博物館界緊密合作、交流互鑒的又一裏程碑。本次展覽選題宏大,敘述了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世紀整個(ge) 意大利半島實現政治和文化統一的曆史進程;不僅(jin) 展現了意大利起源的文化多樣性、文化淵源的豐(feng) 富多彩,也彰顯了奧古斯都統一意大利半島後國泰民安、文化繁榮發展的盛況。

  本次展覽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文化交流帶來嚴(yan) 重衝(chong) 擊背景下,中意兩(liang) 國攜手打破疫情隔阻、踐行博物館時代責任的有力行動,彰顯了文化在艱難時刻凝聚人心、提振信心、促進和平穩定的巨大力量。此次展覽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自疫情以來第一個(ge) 在北京舉(ju) 辦的國際展覽。由於(yu) 意方沒有派博物館人員來京護送文物及進行現場點交布展,我們(men) 創新工作方式,第一次嚐試視頻點交,由國博借助視頻會(hui) 議平台與(yu) 對方連線,雙方工作人員通過鏡頭共同檢查文物,並在意大利借展博物館人員的指導下,把珍貴文物擺放到展台上,並進行加固。全部係列的複雜工作均通過線上溝通,充分體(ti) 現出意大利文博界對國博專(zhuan) 業(ye) 水準的信任。中意兩(liang) 國間有6小時時差,國博策展團隊和國博文保院修複團隊精心配合,每天下午3點至午夜12點進行點交工作,及時發現問題並提供解決(jue) 方案,整整工作8天,出色完成了點交任務。在這一過程中,我們(men) 與(yu) 意方工作人員在增進業(ye) 務交流的同時,也進一步深化了友誼。

  此外,中國國家博物館首次以中、意、英三種文字呈現展覽內(nei) 容。這是國博近年來充分發揮國家最高曆史文化藝術殿堂和國家文化客廳作用,積極推動展覽國際化、觀眾(zhong) 多元化的又一例證。

  “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一經推出,即受到廣大觀眾(zhong) 的由衷喜愛。我們(men) 深切感受到東(dong) 西方古老文明之間的惺惺相惜,深切感受到中意兩(liang) 國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衷心希望本次展覽能夠作為(wei) 見證中意兩(liang) 國友好關(guan) 係根深葉茂、曆久彌新的時代物證,在促進中意民心相通方麵更好地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wei) 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弘揚全人類的共同價(jia) 值,為(wei) 共同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為(wei)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