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紀錄片《為了更美好的生活》|第三集 鄉村蝶變

發布時間:2022-09-21 14:37:00來源: 央視網

  鄉(xiang) 村是中國的根脈,是國家治理體(ti) 係的“神經末梢”。“鄉(xiang) 村治,則天下安。”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農(nong) 民的問題是關(guan) 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解決(jue) 好“三農(nong) ”問題,是全黨(dang) 工作的重中之重。

  過去十年,從(cong) 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麵勝利,到開啟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征程,中國9899萬(wan) 農(nong) 村貧困人口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2.8萬(wan) 個(ge) 貧困村的麵貌得到脫胎換骨的轉變。

  鄉(xiang) 村扶貧車間的

  “銀發直播團”

  山大溝深,十年九旱,寧夏西海固地區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到寧夏調研東(dong) 西協作對口幫扶工作,被西海固的貧困深深震撼。他提出,將西海固不宜生存地方的貧困群眾(zhong) 搬遷到銀川河套平原待開發的荒漠地,建設新家園,由此開啟了閩寧協作扶貧的實踐。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弘德村就是一個(ge) 生態移民村,由西海固的5個(ge) 鄉(xiang) 鎮27個(ge) 行政村的移民搬遷而成。2012年,當1300多戶移民搬到這個(ge) 新家園時,他們(men) 的人均年收入不足1800元。9年後的2021年,他們(men) 的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12500元。原來的農(nong) 民,現在也可以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裏做工了。

  弘德村原來的103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有100多單老戶和雙老戶,讓他們(men) 脫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硬骨頭。2017年底,當地政府出資建設了扶貧車間,選擇了技術含量比較低的包裝紙箱製作。在黨(dang) 和政府及當地幹部群眾(zhong) 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弘德村整村脫貧出列。

  2020年6月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寧夏考察,第一站就來到弘德村,對於(yu) 村裏引入企業(ye) 開辦扶貧車間,解決(jue) 100多人的就業(ye) 問題表示肯定。

  扶貧車間關(guan) 係到眾(zhong) 多村民的生計,也是當地搞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手段。2022年4月,由當地政府牽頭,對弘德車間進行改製,組建了弘德車間(寧夏)科技有限公司。改製之後的扶貧車間發展壯大了,企業(ye) 的現代化程度、抗風險能力增強了,員工的社會(hui) 保障也更好了。

  扶貧車間直播間的9位老人平均年齡66歲,是名副其實的“銀發直播團”。已經脫貧的老人們(men) 本可以不用工作,在家安享晚年,但他們(men) 閑不住,不願意在家裏待著,紛紛要求繼續工作。老人們(men) 都曾經是靠天吃飯的農(nong) 民,與(yu) 土地打了半輩子交道,剛接觸網絡直播時,他們(men) 並不像現在這樣從(cong) 容自信。在直播間裏,老人們(men) 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他們(men) 的淳樸也吸引了不少粉絲(si) ,14個(ge) 月的時間裏,就賣出了100多萬(wan) 元的產(chan) 品。

  20多年來,閩寧兩(liang) 地通力協作,助推寧夏80多萬(wan) 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國累計建設扶貧車間32688個(ge) ,吸納貧困人口家門口就業(ye) 43.7萬(wan) 人。

  從(cong) 貧困村到紅色旅遊村

  紅紅火火的神山村

  神山村位於(yu) 井岡(gang) 山黃洋界腳下,地處偏遠,過去交通極為(wei) 不便,人口稀少,直到今天,全村也隻有70戶人家241口人。如今,神山村的日子紅紅火火,可6年前,這裏還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神山村距離黃洋界景區隻有10公裏,離茅坪八角樓毛澤東(dong) 同誌故居13公裏,有著獨特的區域優(you) 勢,而且神山村所在的井岡(gang) 山,擁有紅色旅遊資源,這本來是脫貧的一個(ge) 很好途徑,但過去這裏交通不便,車輛很難進到村裏,神山村隻能守著金飯碗要飯吃。

  老區人民,骨子裏生長著自強不息的基因。井岡(gang) 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一片為(wei) 中國革命事業(ye) 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的熱土,開發紅色旅遊,是推動神山村發展和提高經濟收入最快的一項扶貧舉(ju) 措。

  2015年,神山村有54戶231人,人均可支配收入3300元,貧困發生率22%。僅(jin) 僅(jin) 兩(liang) 年時間,神山村就徹底摘掉了貧困的帽子。2021年,井岡(gang) 山所在的江西省吉安市100多個(ge) 村莊開展紅色旅遊,帶動2萬(wan) 多名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一大批紅色村莊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村。

  “方便”這事兒(er) 必須方便!

  不能將就的農(nong) 村“廁所革命”

  上廁所這事兒(er) ,以前被認為(wei) 是上不了台麵的小事兒(er) ,尤其在中國農(nong) 村,從(cong) 南到北,從(cong) 西到東(dong) ,很多地方都是因陋就簡——將就。在外打工的孩子不願意回家,城裏媳婦不願意回鄉(xiang) ,因為(wei) “方便”這事兒(er) 太不方便了。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多年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對這件“小事”扭住不放,持續部署推進。2015年,光東(dong) 村啟動“廁所革命”,別看一間小廁所,真正要做好卻是“大工程”,水務、電力、環保,一個(ge) 都不能少。從(cong) 2015年開始,和龍市以光東(dong) 村為(wei) 試點,改造了210戶室內(nei) 衛生間,2019年,又升級改造,鋪設了汙水管網。村裏家家都用上了熱水器、水衝(chong) 廁所。從(cong) 此光東(dong) 村的村民告別了“夏天臭烘烘,冬天沒法用”的廁所。

  廁所雖小,但誰也離不了,看似一件小事,也是關(guan) 係到農(nong) 村老百姓幸福生活的一件大事;它一頭牽著民生,一頭連著文明。截至2021年底,全國農(nong) 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東(dong) 部地區、中西部城市近郊區等有基礎、有條件的地區農(nong) 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90%。

  防止因病致貧返貧

  一係列保障製度相繼出台

  安徽省金寨縣大灣村村民周秀鳳生活的大灣村位於(yu) 大別山腹地,是革命老區,也曾是有名的深度貧困村。2014年,大灣村全村1032戶377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242戶707人,貧困發生率超過20%。“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場大病全泡湯”,患病是農(nong) 村家庭致貧、返貧的一個(ge) 主要原因。

  2016年4月2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安徽省金寨縣大灣村調研指導,看望困難群眾(zhong) 。在與(yu) 村民座談時,總書(shu) 記強調:要完善醫療保障製度,織就更加密實的民生保障網。

  為(wei) 了把醫療保障落到實處,防止出現因病致貧返貧,安徽省從(cong) 2016年逐步建立健全了多層次的醫療幫扶機製。根據安徽省“三保障一兜底一補充”的綜合醫療保障全覆蓋政策,金寨縣中醫院定期安排醫務人員到大灣村義(yi) 診,並對因病因殘致貧的困難群眾(zhong) 實行“一對一”醫療幫扶。

  貧困戶在縣裏醫療機構就診,個(ge) 人年度累計自付費用不超過3000元;在市裏就診,不超過5000元;在省裏就診,不超過1萬(wan) 元。這個(ge) 政策稱為(wei) “351”。

  貧困慢性病患者1個(ge) 年度內(nei) 門診醫藥費用,經基本醫保報銷後,剩餘(yu) 合規費用由補充醫保再報銷80%,這個(ge) 政策稱為(wei) “180”。

  目前,農(nong) 村新農(nong) 合和城鎮居民醫保整合仍在進行,將全麵建立城鄉(xiang) 統一的居民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製度。截至2022年一季度,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wei) 13.6億(yi) 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農(nong) 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人口的參保率達到99%以上。

  因茶而美、因茶而富

  一片葉子富了十方鄉(xiang) 親(qin)

  黃杜村擁有安吉白茶1萬(wan) 餘(yu) 畝(mu) ,是一個(ge) 因茶而美、因茶而富的浙北山村,素有“中國白茶第一村”的美譽。2018年4月9日,黃杜村村支書(shu) 盛阿偉(wei) 和村裏的19名黨(dang) 員一起,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了一封信,提出願意捐贈1500萬(wan) 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群眾(zhong) 脫貧,並承諾包種包銷。

  從(cong) 2018年10月起,扶貧茶苗被陸續送往湖南古丈、四川青川和貴州普安、沿河、雷山等三省五縣37個(ge) 貧困村種植。4年來,黃杜村共捐贈茶苗2240萬(wan) 株,種植茶苗6217畝(mu) ,2064戶6661人脫貧增收。安吉縣累計派出技術人員98批次591人次赴受捐地指導。

  4年前,翁草村曾是遠近聞名的深度貧困村。2018年,扶貧茶苗在翁草村落地。一年後,村民的人均年收入達到11000元左右,很快實現了整村脫貧。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黨(dang) 建聯盟

  讓“火車頭”跑得更快

  脫貧之後鄉(xiang) 村怎麽(me) 振興(xing) ?怎麽(me) 解決(jue) 中西部基層幹部遇到的普遍性難題,讓“火車頭”跑得更快呢?辦好農(nong) 村的事,離不開強有力的村黨(dang) 支部。

  2021年5月,安吉縣牽頭成立了四省六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黨(dang) 建聯盟,黃杜村與(yu) 古丈縣翁草村、普安縣屯上村等5個(ge) 村簽約結對,相互抱團取經,探索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共同富裕的新路徑。

  在黨(dang) 建聯盟的相互幫助下,翁草村圍繞生態茶園,修建了6.6公裏產(chan) 業(ye) 路,建起五家民宿、兩(liang) 家農(nong) 家樂(le) ,茶旅融合發展得有聲有色,成為(wei) 當地的網紅村。2021年,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5萬(wan) 元,村集體(ti) 從(cong) 原來的“倒掛戶”到有了33萬(wan) 元的收入。當初的那一片葉子帶領大家擺脫貧困,如今則帶來了更美好的生活。

  一片葉子,帶著安吉人民的感恩之心,帶著共同富裕、振興(xing) 鄉(xiang) 村的美好心願,帶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中西部的鄉(xiang) 村安家落戶,生根發芽。

  2022年,受捐茶苗的貴州省普安縣、四川省青川縣等3省5縣6217畝(mu) 茶園共采摘鮮葉6.5萬(wan) 餘(yu) 斤,產(chan) 值超過770萬(wan) 元。未來3年,黃杜村還將捐贈茶苗3000萬(wan) 株,新建標準茶園1萬(wan) 畝(mu) 。

  今天的中國,鄉(xiang) 村廣袤,沃野千裏,精彩蝶變,一幅幅產(chan) 業(ye) 興(xing) 、百姓富、鄉(xiang) 村美的畫卷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