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的回響|清華博士當起“新村民”:用鄉村之美連接人、吸引人
編者按:
村莊中,汗水滴下種子發芽
遠山裏,忘我耕耘,希望在茁壯
央廣網特別推出係列報道《遠山的回響》
第三季《你好!新村民》
記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奮鬥故事
譜寫(xie) 新時代的山鄉(xiang) 巨變!
如果問你盛夏最想去的地方是哪裏?其中一個(ge) 選項或許是海邊。
大水泊鎮,是山東(dong) 威海的一個(ge) 小鎮。這裏草木繁茂,離海很近,滿足了建築博士李久太所有幻想,但這裏“空心村”也最多。2017年,李久太應朋友之約來到這個(ge) 小鎮,沒想到這一來,讓他拋下了過去所有的名與(yu) 利,甚至把北京的房子都賣了,在這兒(er) 心甘情願地留了五年。
李久太出生於(yu) 河北唐山農(nong) 村,從(cong) 小在村裏生活,他見過農(nong) 田的露珠、見過打鼾的黃牛、見過連綿的小溪……大自然的饋贈讓李久太對美開始有了想象。從(cong) 哈工大建築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由於(yu) 成績優(you) 異,李久太直接攻博到了清華大學。學習(xi) 建築十二年,見過了太多種“美”,但無論去過多少城市,走過多少路,他總覺得還差點勁兒(er) 。
“每個(ge) 人心中都住著一個(ge) 陶淵明”,這是來到初家村後,李久太終於(yu) 想明白的一件事。
2017年,初家村與(yu) 眾(zhong) 多偏遠農(nong) 村一樣,人口稀少、老齡化嚴(yan) 重、特色產(chan) 業(ye) 缺失,村落磚瓦破損、雜草叢(cong) 生。但是,“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正是這種最原始的鄉(xiang) 村“肌理感”吸引了李久太。
“唐山經曆過大地震後,好多房屋都重建了,仿佛一切都是新的。在唐山農(nong) 村,空間和自然的體(ti) 驗並不像這裏,好像有過幾百上千年的曆史沉澱感,磚石都經過上百年風吹雨淋。”對自然的向往,李久太在初家村得到了滿足。
就這樣,李久太下定了決(jue) 心:“我覺得我能做,我能做這件事。”
能做什麽(me) ?做成什麽(me) 樣?李久太從(cong) 來到初家村就無數次問過自己,但答案都是一個(ge) :“我想重建一個(ge) 我心中的理想鄉(xiang) 村。如果鄉(xiang) 村需要有人投身建設,我理應是其中一員。”
盤活“動人”的農(nong) 居
林壑靜,水雲(yun) 寬。在文登區三岐山上,群山莽莽之中,抬頭望去,有一處白色小屋懸掛在山穀中,仿佛置身於(yu) 山中的青白炊煙。這就是李久太在大水泊鎮的第一個(ge) 建築作品,設計穀。
設計穀現狀(央廣網記者 黃玉玲 攝)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怎麽(me) 幹?起初誰都沒有頭緒,但李久太認準一件事,就要幹到底。
2017年,李久太和大水泊鎮政府簽訂合同,賣掉了自己在北京的房產(chan) ,選擇在三岐山上一處廢舊的廠房,打造了四棟別具風格的建築。在他看來,這片土地就需要有這樣一個(ge) 建築,他想先打造一個(ge) 類似示範區的地方,這裏的設計都是為(wei) 了釋放大自然本來就有的價(jia) 值和能量。
“所以你會(hui) 看到那個(ge) 房子是一個(ge) 橋的形狀,是為(wei) 了告訴人們(men) 這裏有一個(ge) 山穀。山上‘飄’了一座房子,讓人知道這裏是最高點。你看到那邊有個(ge) 水池,水池裏'泡'了一座房子,人們(men) 需要劃船過去。”就是這麽(me) 純粹,無論是在設計還是在建設鄉(xiang) 村上。
李久太在表達建築的時候,不是在考慮建築應該設計成什麽(me) 樣,而是這個(ge) 地方到底哪裏特別動人,怎樣才能把動人的東(dong) 西釋放出來。
設計穀的落成給了李久太巨大的信心,也開始“聚人氣”了。
恰巧清華大學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站開始在全國設立站點,李久太擔任起了文登站的站長。工作站那時候還沒有建成,李久太自己一個(ge) 人代表整個(ge) 工作站,一切都還在摸索中。
李久太和當地鎮政府開始探索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方式,村中年久失修閑置的空房,激起了他的改造熱情。他擔任起了“首席專(zhuan) 家”,成為(wei) 一位“新村民”。他跟村裏商量,能不能把這些房子流轉給他,他進行房屋改造,之後還給村民一個(ge) 經設計師們(men) 修葺一新的房屋,村民僅(jin) 憑流轉房屋便可收入20萬(wan) 元。他還流轉了鎮域內(nei) 的180畝(mu) 撂荒地,每年交付村合作社十多萬(wan) 元租金。
他想用創意盤活閑置的農(nong) 房,打造成具有傳(chuan) 統韻味的特色民宿,也能帶動原來的村民改變生活方式。
看著李久太眼中的堅定,初家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王汶旭很欣喜,竭盡全力地想幫助這個(ge) 外來博士。立馬說要把自己的房子提供給他,他家的基礎比較好,還可以很快入住。在村民眼裏,馬上可以住的房子是好房子,但李久太卻看中了村中那些塌頂的、長草的破敗房子。他說:“能創造出美好效果的才是好房子。”
什麽(me) 都別說 做就好了
農(nong) 村改造不是件容易事,這個(ge) 李久太很清楚。
村民對於(yu) 這個(ge) 年輕的外來博士,秉持著好奇和疏離,他們(men) 不知道他想做什麽(me) ,也不知道他能做成什麽(me) 。李久太開始動工,就像一個(ge) 醫生要給這個(ge) 蕭條的村莊“診病”。房屋的結構、樣式、布置,他逐一敲定。
李久太的部分設計手稿(央廣網記者 黃玉玲 攝)
在建築設計上從(cong) 來難不倒李久太,但難在人情。很快李久太發現許多問題接踵而至。
這天,隔壁鄰居一大早叫停了李久太的工地,李久太著急忙慌來到村裏。原來是他們(men) 改造的房簷比鄰居家高出一點,鄰居不樂(le) 意了。在村裏,房簷比鄰居高是很忌諱的一件事。在這之前李久太設計建築從(cong) 來沒遇到過這個(ge) 問題,但如今房簷都起來了,再修改無疑給施工造成了很大困難。看著鄰居不依不饒的樣子,李久太犯了難,王汶旭也幫著調解,最終雙方協商後達成了妥協。
在房子改造的過程中,李久太想在旁邊支一個(ge) 架子,方便後續人能在上麵活動,占地麵積不大,但旁邊的地是一片閑置菜地。村民知道後來找李久太,覺得他占用了自己的地,需要付500塊錢。錢給了,李久太以為(wei) 這問題解決(jue) 了,但等房屋建好後,村民又來找他要錢。李久太當下生氣了,怎麽(me) 給過了還要錢?“前麵的錢是你用地的錢,現在上麵長了蔥,這個(ge) 地上的蔥你也得給我錢。”李久太有些哭笑不得,但想想老人也不容易,便又一次給了錢。
維護村情關(guan) 係也成了李久太的一門必修課。大多與(yu) 村民出現爭(zheng) 執的時候,他都選擇了妥協,想做的事情太多便化成了動力,讓李久太忽略了這些委屈。
“在大水泊的這些首席專(zhuan) 家們(men) ,沒有一個(ge) 在這兒(er) 沒掉過眼淚的。都是委屈到哭,有時確實需要一個(ge) 情緒的出口。”
你哭過嗎?
“當然,我曾經有次下大雨自己一個(ge) 人在車裏大哭。”
是什麽(me) 事呢?
李久太不願多說,他覺得,做就好了。
在李久太的努力下,村裏有了“新樣”。眼看村裏的路變幹淨,房屋有了改變,村民們(men) 開始尊敬這個(ge) 博士了。
“你會(hui) 發現這些村民有的時候也很可愛,他可以因為(wei) 地上的蔥跟你計較500塊錢,但是我們(men) 施工的時候遇上下雨,水泥堆在外麵,老人卻能想到用一個(ge) 東(dong) 西幫我們(men) 罩起來。”正是這些,讓李久太覺得自己幹的一切值得。
把人才用“活”
走進初家村,紅瓦白牆錯落,與(yu) 稻田相望。院落雖小,卻能仰望碧空,信步遐想。
“我參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一個(ge) 願景,就是希望通過我們(men) 的努力把生活之美帶給別人,讓城裏和農(nong) 村沒有分明的界限。農(nong) 村可以變得跟城市一樣好,甚至比城市更好。”
在李久太的帶動下,2018年,在大水泊鎮已有十幾個(ge) 村開始進行“新村民”招募活動。初家村統一流轉的33戶閑置民房,被設計師們(men) 自己投資改造成宜業(ye) 宜居的新家園。
初家村裏經過改造的民居(央廣網記者 黃玉玲 攝)
建築設計展、水墨藝術展、國際建築師沙龍……沒人能想到這些“高大上”的元素會(hui) 和鄉(xiang) 村結合在一起。目前這個(ge) 人口不足4萬(wan) 的小鎮匯聚了16名博士、教授級專(zhuan) 家和200多名城市精英,使得這個(ge) 平淡無奇的小山村華麗(li) 轉身,成為(wei) 集設計創作、教育交流於(yu) 一體(ti) 的旅遊度假“網紅小鎮”。
李久太和這些來到大水泊鎮的專(zhuan) 家、學者們(men) 認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核心問題是空心化、老齡化。把人才用“活”了,就拿到了打開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局麵的“鑰匙”。
為(wei) 了吸引“新村民”入駐,每個(ge) 村子都有一個(ge) 牽頭人。在大水泊鎮,村民們(men) 親(qin) 切地稱他們(men) 為(wei) “首席專(zhuan) 家”,進而麵向全國招納更多高層次人才。
從(cong) 北京師範大學畢業(ye) 的博士李林,是大水泊鎮瓦屋莊村的首席專(zhuan) 家,為(wei) 了幫助瓦屋莊村解決(jue) 貧困問題,李林聯係到一位朋友,這位朋友正是大漫畫家畢克官。曆經兩(liang) 年的籌備與(yu) 打造,李林在這裏建起了畢克官美術館,這也是威海曆史上第一個(ge) 鄉(xiang) 村美術館。瓦屋莊村在美術館的帶動下,成了遠近聞名的“漫畫村”。
瓦屋莊村的畢克官美術館(央廣網記者 黃玉玲 攝)
李林認為(wei) “就像過去我們(men) 提到‘劉姥姥進大觀園’,是形容一種村裏人到城裏的感覺,但現在恰恰是城裏人到村裏,就像劉姥姥初進賈府的感覺。”
李久太也反複強調:“農(nong) 村不比城市差,我們(men) 建設的農(nong) 村甚至比城市更好。”
“新村民”的到來,讓“老”村民們(men) 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李博士沒來之前,村裏沒有這麽(me) 幹淨、整齊,房子也沒改造。現在太好了,簡直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天比一天好。”現在村民們(men) 都親(qin) 切地喊李久太“博士”,他們(men) 覺得這個(ge) 博士能解決(jue) 很多問題。“村裏項目有了,環境好了,文化活動也多了!”王書(shu) 記感慨道。
除了通過流轉房屋給村民帶來收益,李久太還給村裏出產(chan) 的地瓜注冊(ce) 了“薯國演義(yi) ”商標,采用基地直供的形式將地瓜銷往一線城市。原本1元一斤的地瓜賣出了5元的高價(jia) ,帶動了村集體(ti) 增收和村民致富。
李久太說:“‘新村民’招募活動長期有效,如果你對鄉(xiang) 村有熱情,願意駐紮在鄉(xiang) 村裏麵幹點兒(er) 自己喜歡的事兒(er) 。哪怕隻是做一個(ge) 自己理想的田園居所,我們(men) 都願意大力支持。希望能夠協助‘新村民’把他的夢想落地。”
李久太就是這樣的一個(ge) 夢想家。一直在踐行他的夢想,如今快要實現了。
觀看視頻》》
總監製:張軍(jun) 於(yu) 鋒
編審:餘(yu) 京津
監製:王薇 趙淨 張岩
策劃:關(guan) 宇玲 李雪南
記者:黃玉玲
視頻:劉博倫(lun) 李帥 鄭平平
設計:張慧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