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集體經濟促進農村共同富裕
作者:魏建(山東(dong) 大學人文社科期刊社社長、金融研究院教授)
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是集體(ti) 成員利用集體(ti) 所有的資源要素、通過合作或聯合實現共同發展的一種經濟形態,是社會(hui) 主義(yi) 公有製經濟的重要形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把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政治方向,堅持農(nong) 村土地集體(ti) 所有製性質,發展新型集體(ti) 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大力發展新型集體(ti) 經濟是推動農(nong) 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戰略舉(ju) 措。黨(dang) 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就將壯大集體(ti) 經濟作為(wei)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重要舉(ju) 措。隨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意見》以及《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要求“探索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製”“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再次強調“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這些都充分說明黨(dang) 和國家對於(yu) 新型集體(ti) 經濟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農(nong) 村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有著全麵係統的認識,進行了全麵部署。當前,新型集體(ti) 經濟已經成為(wei) 適應我國農(nong) 村勞動力結構、生產(chan) 方式以及公共產(chan) 品供給等方麵重大變化,促進農(nong) 村共同富裕、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主要途徑。
新型集體(ti) 經濟是促進農(nong) 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
所謂新型集體(ti) 經濟,是指在農(nong) 村地域範圍內(nei) ,以農(nong) 民為(wei) 主體(ti) ,相關(guan) 利益方通過聯合與(yu) 合作,形成的具有明晰的產(chan) 權關(guan) 係、清晰的成員邊界、合理的治理機製和利益分享機製,實行平等協商、民主管理、利益共享的經濟形態。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的實現形式並不是唯一的,不僅(jin) 包括改造後的農(nong) 村集體(ti) 所有製經濟,也包括基於(yu) 私有產(chan) 權形成的合作製和股份合作製經濟,以及公有產(chan) 權和私有產(chan) 權聯合的混合型集體(ti) 經濟。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主要是勞動者的勞動聯合,而新型集體(ti) 經濟不僅(jin) 包括勞動者的勞動聯合,還包括勞動與(yu) 資本、技術、管理等聯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nong) 業(ye) 的生產(chan) 結構、勞動力構成、農(nong) 業(ye) 技術供給等方麵都發生重大變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規模化經營的比重愈來愈高。農(nong) 業(ye) 規模化經營所要求的資本投入、技術服務水平以及與(yu) 市場對接的能力,不是單一農(nong) 戶能夠具備的,相應的經營風險也不是單一農(nong) 戶能抵禦的。在此背景下,新型集體(ti) 經濟應運而生。在新型集體(ti) 經濟推動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組織方式、抗風險能力、規模和盈利水平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首先,新型集體(ti) 經濟通過整合農(nong) 業(ye) 要素形成一定規模,產(chan) 生規模經濟效應。不論是在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加工、銷售等行業(ye) ,還是在鄉(xiang) 村旅遊等領域,一旦形成一定規模,就可以顯著降低生產(chan) 服務成本。在種子、化肥、農(nong) 技服務、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鄉(xiang) 村旅遊軟硬基礎設施等方麵,通過新型集體(ti) 經濟組織都可以得到比單一農(nong) 戶更低的價(jia) 格和更好的品質。新型集體(ti) 經濟組織還可以顯著提高農(nong) 產(chan) 品及服務的收益。農(nong) 業(ye) 收益低一直是製約農(nong) 村發展、農(nong) 民致富的一個(ge) 主要障礙。以新型集體(ti) 經濟組織為(wei) 主體(ti) 進行議價(jia) ,能夠大幅度提高農(nong) 產(chan) 品及其服務的價(jia) 格,進而提高農(nong) 業(ye) 收益水平。同時,新型集體(ti) 經濟組織在整合各種要素的過程中,能夠產(chan) 生聚合效應。比如將分散於(yu) 農(nong) 戶的土地整合在一起,將原來用於(yu) 分割地塊的田埂、道路、溝渠等恢複整理為(wei) 土地,可以增加實際可利用土地麵積。隨著要素的整合聚集,新型集體(ti) 經濟組織利用規模經濟效應更容易獲得外部投資和合作,從(cong) 而有助於(yu) 改善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投資不足的局麵。通過將家庭小規模同質化的生產(chan) 引上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軌道,新型集體(ti) 經濟改善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服務的條件,更加有效地規避了市場風險,從(cong) 而能夠持續增加農(nong) 民收入。
其次,新型集體(ti) 經濟擴大了農(nong) 民的收入來源,提高了農(nong) 民收入的穩定性。新型集體(ti) 經濟對農(nong) 村資源進行整合,不僅(jin) 使農(nong) 民從(cong) 小戶分散經營中脫離出來,而且增加了農(nong) 民的收入來源。農(nong) 民把農(nong) 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房屋等作為(wei) 投入,可以獲取投資性收益;作為(wei) 職業(ye) 農(nong) 民,農(nong) 民個(ge) 人可以在新型集體(ti) 經濟中憑借勞動獲取工資性收益;農(nong) 戶家庭與(yu) 新型集體(ti) 經濟組織進行合作,可以獲得經營性收入。新型集體(ti) 經濟在擴大農(nong) 民收入來源的同時,還明顯提高了農(nong) 民收入的穩定性。一方麵將農(nong) 民組織起來,讓農(nong) 民擺脫分散經營的狀態,有效降低了個(ge) 體(ti) 經營的風險,增加了收入的穩定性。另一方麵,一些留守農(nong) 村的農(nong) 民缺少足夠的非農(nong) 就業(ye) 能力,難以走上致富路。新型集體(ti) 經濟可以根據他們(men) 的人力資本水平提供對應的工作崗位,對老弱病殘農(nong) 民優(you) 先提供一些公益性崗位,從(cong) 而很好地將集體(ti) 發展與(yu) 農(nong) 民的主觀能動性結合在一起,更加有效地推動全體(ti) 農(nong) 民共同走上富裕路。
新型集體(ti) 經濟促進提升農(nong) 村公共服務水平
農(nong) 村公共服務水平低於(yu) 城市是城鄉(xiang) 差距的一個(ge) 重要方麵。新型集體(ti) 經濟為(wei) 村集體(ti) 提供了更多收入來源,憑借這些收入以及政府的投入,村集體(ti) 可以有效改善和提高村莊的公共服務水平,彌補公共服務短板。
為(wei) 鄉(xiang) 村提供更多發展型基礎設施。近年來經過政府的大力投入,農(nong) 村基礎設施有了顯著改善,道路、水電、垃圾清運等基礎設施基本得到完善。但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基礎設施,村莊發展有時候需要一些特定的基礎設施,如淘寶村對於(yu) 互聯網、快遞服務等有著較高需求,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的村莊需要更為(wei) 完善的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利用新型集體(ti) 經濟的收益,村集體(ti) 可以有效供給這些發展型基礎設施,不僅(jin) 提高村民的獲得感,還能夠顯著提升村民和村莊的收益水平。
提供更為(wei) 完善的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相比於(yu) 城市,農(nong) 村的養(yang) 老服務供給更為(wei) 薄弱,不僅(jin) 養(yang) 老床位少,而且保障水平低。利用新型集體(ti) 經濟的收入,不少村莊已經有能力持續提高本村的養(yang) 老服務水平。基於(yu) 不同地區集體(ti) 收入水平,村集體(ti) 提供了從(cong) 免費一餐飯、發放老年補貼到免費入住村養(yang) 老院等養(yang) 老服務,有效補充了國家的養(yang) 老服務,甚至一些集體(ti) 經濟收入高的村莊已經由村集體(ti) 主導了本村的養(yang) 老服務,為(wei) 老年村民提供包括醫療康養(yang) 在內(nei) 的較高水平的全麵養(yang) 老服務。
不斷豐(feng) 富村莊精神文化生活。新型集體(ti) 經濟在重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的同時,也帶動和豐(feng) 富了村莊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型集體(ti) 經濟深入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並逐步拓展到第二、第三產(chan) 業(ye) ,使抱團發展的農(nong) 民看到了提高富裕水平的希望,村集體(ti) 有了凝聚力,村民則有了精氣神。依托於(yu) 新型集體(ti) 經濟,村集體(ti) 能夠開展更多活動,有效實施更多促進村莊良性發展的舉(ju) 措。比如建立美德積分製度,家庭和睦、孝敬老人、庭院美麗(li) 、鄰裏互助、熱心公益等都可以得到積分,這些積分不僅(jin) 是村內(nei) 榜樣評比的依據,還可以憑借積分兌(dui) 換生活用品。新型集體(ti) 經濟的發展促使村集體(ti) 的向心力、全村的凝聚力顯著增強,村莊活力得到充分激發。
有助於(yu) 吸引更多年輕人建設農(nong) 村。宜業(ye) 、創業(ye) 是吸引年輕人在農(nong) 村工作的關(guan) 鍵,新型集體(ti) 經濟不僅(jin) 能夠利用產(chan) 業(ye) 崗位吸引年輕人的參與(yu) ,而且可以為(wei) 年輕人創業(ye) 提供靈活的組織形式。農(nong) 村美麗(li) 良好的生態環境、升級後的居住環境、村莊鄰裏互助的熟人文化,都有助於(yu) 吸引年輕人返鄉(xiang) 創業(ye) 。
加快推動新型集體(ti) 經濟的發展
根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的數據,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村集體(ti) 經濟組織53.2萬(wan) 個(ge) ,其中有經營收益的村集體(ti) 組織41.9萬(wan) 個(ge) ,所占比例達到79%,相較於(yu) 2016年的49%有了明顯提升。但要注意的是,年收益超過50萬(wan) 元的村集體(ti) 占比不到9%,仍有超過45%的村集體(ti) 組織經營收益為(wei) 零或小於(yu) 5萬(wan) 元,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為(wei) 突出。
發展新型集體(ti) 經濟不是走老路,而是適應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新形勢的必然選擇,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有力載體(ti) ,是實現農(nong) 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必須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對新型集體(ti) 經濟進行集中投入,將發展新型集體(ti) 經濟作為(wei) 下一步“三農(nong) ”工作的核心工作之一。首先,整合政府的扶助投入和政策,加快推動新型集體(ti) 經濟的發展;其次,通過多種渠道強化對新型集體(ti) 經濟的人才投入,特別是形成吸引年輕人投身新型集體(ti) 經濟的體(ti) 製機製,激發和形成持續發展活力;再次,加快數字下鄉(xiang) 步伐,打造高標準、一體(ti) 化的集體(ti) 資產(chan) 運營與(yu) 監管數字化平台,加快數字農(nong) 業(ye) 、數字農(nong) 村的發展,在確保集體(ti) 資產(chan) 安全的同時,鼓勵新型集體(ti) 經濟打造“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壯大規模提高收益;最後,完善促進新型集體(ti) 經濟發展的各種配套機製,搭建包含集體(ti) 資產(chan) 股權、土地經營權等在內(nei) 的農(nong) 村產(chan) 權流轉交易平台,探索股權流轉、抵押和跨社參股等產(chan) 權實現新形式。強化土地政策支持,優(you) 化農(nong) 村生產(chan) 、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完善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建設用地指標製度。實施新型集體(ti) 經濟組織稅費減免與(yu) 金融扶助政策,為(wei) 新型集體(ti) 經濟發展減負增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