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拉近物理心理距離 激活戲曲傳承密碼

發布時間:2022-09-21 16:1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探班、參演、沉浸式體(ti) 驗,當孩子們(men) 走進創作現場,興(xing) 趣的種子已經悄然種下

  拉近物理心理距離 激活戲曲傳(chuan) 承密碼

  作者:王旖軒(西北師範大學講師)

  在文藝界有個(ge) 有意思的現象,許多文藝家回憶起自己的從(cong) 藝之路,常會(hui) 講起童年時期在戲園子、劇院、劇場台前幕後的一些經曆。那些經曆是他們(men) 的藝術啟蒙,也是其藝術人生的起點。這樣的故事看似普遍而尋常,實質上,其中蘊藏著重要的傳(chuan) 承密碼。

  興(xing) 趣是最好的老師,小時候近距離接觸的文藝類型常常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人一生的執著追求。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能夠拉近孩子們(men) 與(yu) 藝術的物理和心理距離,在幼小的心靈中播下興(xing) 趣的種子,而興(xing) 趣可以產(chan) 生強大的內(nei) 驅力。當前,我們(men) 談戲曲傳(chuan) 承,尋找戲曲傳(chuan) 承密碼,重點就在於(yu) 培養(yang) 孩子們(men) 的興(xing) 趣,讓更多年輕人愛上戲曲。

  在戲曲領域,無論是老一代藝術家,還是如今活躍在舞台上的名角兒(er) ,很多人走上戲曲之路都與(yu) 兒(er) 時經曆有關(guan) 。有的是出生於(yu) 梨園世家,從(cong) 小得以自由穿梭於(yu) 戲院、後台,耳濡目染加上好奇心的驅使,咿咿呀呀學唱,常常在正式拜師前就已經自學得有模有樣。還有的是從(cong) 小跟著大人趕大集、看大戲,在台前台後跑來跑去,玩鬧中已經對戲曲有了初步認識。當他們(men) 有機會(hui) 接觸到老師時,學戲的熱情很容易被點燃。學習(xi) 模仿是孩子們(men) 的天性和本能,關(guan) 鍵在於(yu) 我們(men) 如何引導,如何播下興(xing) 趣的種子。

  “頃刻間千秋事業(ye) ,方寸地萬(wan) 裏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家萬(wan) 師。”這副傳(chuan) 統戲台上的楹聯,道盡了中國傳(chuan) 統戲曲的魅力。我們(men) 都知道,傳(chuan) 統戲曲文化是中華文化在漫長的過程中,經過曆史的篩選沉澱下來的精髓。它承載著光輝燦爛、延續不絕的中華文化,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紐帶,更是藝術精神賴以存在的根本。戲曲從(cong) 誕生之初,就擁有廣泛的受眾(zhong) ,曲種多、覆蓋範圍廣、內(nei) 容包羅萬(wan) 象,它深刻介入城鄉(xiang) 人們(men) 的生活,影響和塑造著人們(men) 的道德情操、審美觀念和文化品格。因此,有人說,要了解中國文化,不能不了解戲曲。它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chuan) 承的生動見證,是聯結民族情感的重要基礎,每一個(ge) 曲種都存續著曆史的根脈,凝結著勞動人民的創造智慧,彰顯著文明的魅力,寄寓著人們(men) 的價(jia) 值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高速發展,曾經有一個(ge) 時期,戲曲被人歸入了“老古董”的行列,束之高閣。近些年來,在有關(guan) 部門的重視和引導、媒體(ti) 的廣泛宣傳(chuan) 下,情況已經大有好轉。人們(men) 普遍意識到戲曲的重要價(jia) 值及獨特魅力,越來越多的人參與(yu) 到戲曲傳(chuan) 承保護工作中。但是,我們(men) 必須要明白,重視戲曲傳(chuan) 承,提高戲曲地位,並非為(wei) 了拉開戲曲與(yu) 人民的距離,讓人敬而遠之。相反,此舉(ju) 是為(wei) 了拉近戲曲與(yu) 人民的距離,讓人發現它的魅力,積極主動地觀看、學習(xi) 與(yu) 傳(chuan) 承。我們(men) 當前麵臨(lin) 的一個(ge) 問題是,很多人知道戲曲好,卻不知為(wei) 什麽(me) 好,知道戲曲精,卻不知精在哪。這種距離感和神秘感是需要進一步打破的。沿著這個(ge) 思路,我們(men) 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是推進戲曲進校園、送戲下鄉(xiang) 等更進一步,打破時空阻隔,拉近物理距離。

  青少年是戲曲藝術的未來。近年來,相關(guan) 部門出台《關(guan) 於(yu) 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等,著力推進戲曲進校園,開展意義(yi) 遠大的“播種”工作。經過幾年的發展,當前,全國大中小學每個(ge) 學生每年免費欣賞一場優(you) 秀戲曲演出的目標已經實現,戲曲進校園逐步常態化、機製化、普及化,基本實現了全覆蓋。政府、學校、社會(hui) 、個(ge) 人等各方匯聚資源,共同支持戲曲進校園,通過組織戲曲藝術表演團體(ti) 進校園演出和組織學生走進劇場現場觀看,開展戲曲教育活動。在此基礎上,藝術團體(ti) 、學校等還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積極探索創新具有時代特征、校園特色和學生特點的戲曲教育形式,加強戲曲社團建設,建立多種類型的戲曲興(xing) 趣小組、學校戲曲社團、戲曲工作坊和戲曲傳(chuan) 承基地等,打通戲曲和青少年之間的橋梁,引導更多學生走進戲曲藝術的世界。

  二是通過探秘式體(ti) 驗打破戲曲練功房、排練廳、後台等神秘色彩,拉近心理距離。

  一門藝術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最怕的是脫離群眾(zhong) ,尤其是脫離年輕人。戲曲的魅力集中展示在舞台的方寸之間。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每個(ge) 細節裏都蘊藏著豐(feng) 富的文化寶藏。然而,如今很多年輕人因為(wei) 看不懂戲曲之妙,反而會(hui) 失去深入了解的耐心。如何更好地把戲曲的深刻內(nei) 涵及藝術魅力展現給年輕人,這是一個(ge) 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其實,很多領域的探索值得參考。比如在文博領域,有的博物館為(wei) 了讓文物活起來,滿足年輕人的好奇心,專(zhuan) 門開設了開放式文物修複館。遊客透過玻璃能近距離觀看部分文物的修複全過程,深入了解文物修複工作,進而發現文物的特殊價(jia) 值。而在演藝行業(ye) ,一些劇場開展中小學生探班或探秘式深度參觀,走進後台、排練廳以及中控台等,此舉(ju) 對於(yu) 培養(yang) 學生的藝術興(xing) 趣效果顯著。戲曲劇院、劇場等也不妨一試,除了演員進校園,也可以讓學生進劇場,開展常態化的互動。當這些孩子帶著好奇心探班、參演、沉浸式體(ti) 驗後,或許更能夠理解戲曲行當流傳(chuan) 的“要想人前顯貴,必定人後受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是個(ge) 什麽(me) 概念,也更能理解戲曲美在何處。當這門古老藝術在孩子們(men) 心中生根發芽時,戲曲才能活起來、火起來。

  戲曲是非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傳(chuan) 承經驗同樣適用於(yu) 各項非遺的傳(chuan) 承。非遺進校園工作常態化開展,能夠為(wei) 青少年走近非遺打開一扇大門,引導“學非遺、用非遺、秀非遺”在校園生根發芽。而非遺沉浸式體(ti) 驗則會(hui) 把興(xing) 趣的種子以及非遺的未來播撒在孩子們(men) 心中。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