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見證豐收 山西30件文物追尋重現中國農業文明的演變軌跡
中新網忻州9月21日電 (記者 李庭耀)春發其華,秋收其實。9月21日,“國寶與(yu) 農(nong) 耕文明”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山西)主題展在忻州市雜糧產(chan) 業(ye) 發展中心開展,共展出30件山西博物院藏文物,涉及展品從(cong) 新石器時代至當代中國,追尋重現中國農(nong) 業(ye) 文明的演變軌跡。
中國農(nong) 業(ye) 起源於(yu) 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是世界農(nong) 業(ye) 起源地之一。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揮灑汗水,辛勤耕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山西吉縣柿子灘遺址S9地點距今上萬(wan) 年前的地層中出土了石磨盤和石磨棒。以S9地點為(wei) 代表的黃河中遊是探索華北粟作農(nong) 業(ye) 起源的核心區域。
1991年在翼城縣發現的棗園遺址,是山西迄今經科學發掘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距今約7000年至6400年。2萬(wan) 平方米範圍內(nei) 出土的大量遺物,集中呈現了早期田園農(nong) 家的樣貌。
20世紀50年代在山西襄汾縣陶寺村發現的陶寺遺址,作為(wei)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遺址,對複原國家產(chan) 生的曆史及探索中華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jia) 值。陶寺遺址觀象台是迄今為(wei) 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精密天文觀測遺跡。
本次展覽共分3個(ge) 單元。第一單元“播撒希望”,大約距今1萬(wan) 年前,原始農(nong) 業(ye) 在江、河兩(liang) 岸出現。以此為(wei) 開端,農(nong) 業(ye) 成為(wei) 一切生業(ye) 的基礎,“民以食為(wei) 天”的觀念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日益根深蒂固。陶寺遺址出土的彩繪龍盤見證了早期中國人民的勞動智慧。本單元還展出了新石器時代骨刀、漢代鐵犁鏵、唐代紅陶牛等文物。
第二單元“收獲喜悅”,《詩經·周頌》曾描述豐(feng) 收讓人收獲滿滿喜悅的場景:可以釀造美酒,獻祭祖先,製定禮儀(yi) ,光耀邦家。山西博物院藏金代戲曲磚雕《瓜田樂(le) 》生動地刻畫了農(nong) 民豐(feng) 收的喜悅場景。本單元還展出了新石器時代灰陶研磨器、繁峙縣岩山寺金代《水推磨坊》壁畫圖版等。
第三單元“共享安康”,《史記》載:“倉(cang) 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豐(feng) 收帶給人們(men) 的不僅(jin) 是物質上的滿足,更有安享康樂(le) 之後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在本單元展出的文物中可以看到許多動物造型,包括漢代褐釉陶狗、唐代紅陶白彩陶臥牛等。(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