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王朝都邑現“網格化”布局
近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hui) ,公布多項重要新發現。其中,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發現更多道路及兩(liang) 側(ce) 牆垣”等表述,看上去平平無奇,實則意義(yi) 重大——這些新發現進一步印證,中國最早的王朝都邑已經用上了“網格化”的理念來規劃和管理。
“發現更多道路及兩(liang) 側(ce) 牆垣”,說明二裏頭都邑中可能不止“九宮格”
“網格化”管理,是近年來的一個(ge) 常見詞。比如,社區裏有“網格”,每個(ge) “網格”還設有網格員、網格長等。
在二裏頭遺址,考古人員也發現了類似的“網格化”布局和理念,在二裏頭遺址中心區發現了中國最早的“井”字形主幹道路係統。這種道路網絡,不僅(jin) 連接交通,而且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區,形成“九宮格”的宏大格局。
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hui) 上,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裏頭工作隊領隊趙海濤用“發現更多道路及兩(liang) 側(ce) 牆垣”描述此次的新發現。這些表述,其實與(yu) 二裏頭遺址的“網格”息息相關(guan) 。
趙海濤介紹,自2021年以來,他們(men) 陸續發掘了多處城市道路和道路兩(liang) 側(ce) 夯土牆,並發現宮城西側(ce) 道路夯土牆向北延伸200餘(yu) 米,據此推測已知作坊區、宮殿區、祭祀區以西至少各存在一個(ge) 分區。
“這意味著二裏頭遺址中可能不止‘九宮格’,而是由更多的‘網格’組成。”趙海濤說,二裏頭都邑以道路和牆垣規劃為(wei) 多個(ge) 方正、規整的功能區,形成“多網格式”宏大格局,確立了都邑規劃布局的基礎框架:祭祀區、宮殿區和官營作坊區這三個(ge) 最重要的區域恰好在中路,宮殿區位居中心,重要遺存拱衛在宮殿區的周圍。這完全符合“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的都城規劃特點。這種嚴(yan) 謹、規整的規劃布局,顯示二裏頭文化社會(hui) 結構分明、等級明顯,統治格局井然有序,是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誌。
其實,在中國古代都城建設史上,“網格化”的規劃設計屢見不鮮,比如北魏洛陽城,其都城中軸線兩(liang) 側(ce) 整齊分布著320個(ge) 裏坊;而在隋唐長安城內(nei) ,中軸線兩(liang) 側(ce) 對稱分布著東(dong) 市、西市和110個(ge) 裏坊,同時期的隋唐洛陽城,也是基本一致的布局。
目前,不少專(zhuan) 家認為(wei) ,中國古代都城中的裏坊與(yu) 二裏頭都邑的“網格”,有著一脈相承的規劃設計理念。二裏頭都邑的“網格化”布局,開後世裏坊製度的先河。
發現豐(feng) 富手工業(ye) 遺存,填補二裏頭都邑布局和手工業(ye) 考古空白
“確定手工業(ye) 產(chan) 品生產(chan) 地點不僅(jin) 可以複原手工業(ye) 生產(chan) 流程與(yu) 工藝,而且也有助於(yu) 對產(chan) 業(ye) 布局、生產(chan) 組織等問題展開研究。”趙海濤說,目前,二裏頭遺址已發現鑄銅作坊、製骨作坊、綠鬆石器加工作坊及部分陶窯等。近年,工作人員又在二裏頭遺址西北部發現了大量可能與(yu) 漆器加工有關(guan) 的遺存,該區域或是探索製漆作坊的重要區域。
同時,在二裏頭遺址新發現的近百平方米的骨、角器加工作坊中,出土的陶片多屬於(yu) 二裏頭文化四期晚段,即二裏頭文化的最晚階段。這些遺存不僅(jin) 為(wei) 二裏頭遺址手工業(ye) 考古研究提供了寶貴實物資料,還有助於(yu) 對二裏頭文化最晚階段的政權興(xing) 替等重要問題進行探討。
“手工業(ye) 是社會(hui) 運轉的重要基礎。”趙海濤說,二裏頭都邑存續200多年,有著強大的經濟基礎,除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外,手工業(ye) 同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二裏頭時期部分手工業(ye) 產(chan) 品品類或已實現專(zhuan) 業(ye) 化、規模化生產(chan) 。比如,二裏頭遺址中的鑄銅作坊和綠鬆石器加工作坊設施齊全,工序繁多,技術水平高超,都經過長期反複使用,表明這一時期的青銅冶鑄和綠鬆石器製作已經實現了專(zhuan) 業(ye) 化、規模化。其中,二裏頭文化時期的綠鬆石製品更是達到中國曆史上最為(wei) 興(xing) 盛發達的階段。
趙海濤說,二裏頭文化二期以後,鑄銅活動開始集中於(yu) 圍垣作坊區中專(zhuan) 門的鑄銅作坊,作為(wei) 高端複雜的手工業(ye) 技術,鑄銅作坊坐落於(yu) 毗鄰宮城區的地方,顯然是為(wei) 了方便王室貴族進行控製與(yu) 監管,體(ti) 現出明顯的官營性質。此外,研究結果表明,二裏頭遺址各個(ge) 時期存在多個(ge) 具有獨立礦料來源的製陶作坊,這些則可能是以家庭或家族為(wei) 基本單元的小作坊式生產(chan) 。這表明,二裏頭時期或已分化出獨立式和依附式兩(liang) 種形式的手工業(ye) 生產(chan) 組織方式。
同時,二裏頭時期或已誕生了一定形式的手工業(ye) 產(chan) 品貿易。鄭州大學曆史學院副院長、教授郜向平說,手工業(ye) 產(chan) 品的交易,很早就已經出現,但目前難以確定二裏頭時期手工業(ye) 貿易的規模和形式。一些重要的生產(chan) 門類,如青銅器、玉器、白陶器等,應是由貴族甚至王室控製,部分可能以貢納、賞賜的模式進行分配;而陶器、石器之類的產(chan) 品,或許存在民間生產(chan) 和交易。有學者認為(wei) ,商代已有發達的貿易,包括青銅器在內(nei) 的貴重器物都有作為(wei) 商品的可能。據此推斷,二裏頭時期也未嚐沒有青銅及其原料的貿易。
“居葬合一”,體(ti) 現二裏頭文化的引領作用
會(hui) 上,趙海濤還公布了另一項重要發現——“居葬合一”的二裏頭文化貴族聚居區。
趙海濤介紹,他們(men) 在二裏頭遺址“井”字形道路劃分的祭祀區以西的網格中,發現二裏頭文化貴族住房及房院中的高規格墓葬,形成“居葬合一”的格局。其中,多座墓葬的墓主存在截肢、砍頭跡象。此外,還有一座多人亂(luan) 葬的合葬墓葬,這些墓葬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均較少發現。
“‘居葬合一’的這種布局結構,在中原龍山文化中少見,此時得到強化和提升。在偃師商城、鄭州商城,特別是安陽殷墟包括周原的殷人聚落都有類似發現,表明這種製度被商王朝繼承,體(ti) 現了二裏頭對中華文明總進程的引領作用。”趙海濤說,這些發現,為(wei) 了解該區域的遺存分布情況、認定該區域為(wei) 貴族居住和墓葬區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為(wei) 認識該區域的布局及曆時性變化情況、當時的社會(hui) 關(guan) 係等問題提供了重要依據,是綜合研究夏朝的規劃思想、社會(hui) 結構和關(guan) 係、禮儀(yi) 製度、統治製度的重要資料。
(本報記者 王勝昔 本報通訊員 劉嘉儀(yi) 梁笑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