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保障空間站順利出廠的年輕人——記航天五院天津基地測控團隊

發布時間:2022-09-22 11:2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劉茜 陳建強

  “2003年10月15日9時,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從(cong)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wei) 及一麵具有特殊意義(yi) 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在電視裏看到這一幕時,李召還是小學生。現在,他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津基地測控團隊的一名工程師,他全程參與(yu) 了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的地麵測試。

  2018年大學畢業(ye) ,李召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投身航天事業(ye) ,加入航天五院天津基地測控團隊,主要負責結構與(yu) 機構分係統,對結構健康檢測係統、艙門檢漏儀(yi) 等單機的各項電性能狀態進行地麵測試。

  艙門檢漏是航天員進出空間站必備的安全保障,它的正常運行決(jue) 定著航天員們(men) 在軌的生命安全。測試過程中,李召目不轉睛地盯著測試係統,始終提醒自己不能有絲(si) 毫馬虎,不能漏掉每一幀異常參數,確保零缺陷、零疑點、零故障。

  地麵測試的每一個(ge) 小問題,到了太空都可能是致命的大隱患。李召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在某次傳(chuan) 感器測試中,對傳(chuan) 感器采集數據進行地麵分析,傳(chuan) 感器都響應正常。在測試結束後,對這次數據與(yu) 之前測試數據進行縱向對比,發現一個(ge) 傳(chuan) 感器參數有細微的異常波動,我馬上進行數據複查,通過一步步分析,最後發現是導線虛接的問題。”

  “這樣的問題稍有疏忽,就會(hui) 錯過,給空間站和航天員的安全帶來威脅。每一次測試,必須反複核查。工作時間長了,朋友們(men) 都懷疑我是不是得了強迫症。”這名95後的小夥(huo) 子靦腆地笑了。

  2017年,天和核心艙進入測試階段,航天五院天津基地負責完成測試試驗任務。由科研後勤保障到直接參與(yu) 型號任務,對天津基地來說是一個(ge) 巨大的考驗。基地以“黨(dang) 建引領、共同締造”為(wei) 理念,選拔優(you) 秀骨幹成員成立了測控團隊。團隊成立之初,大多數成員是剛剛從(cong) “象牙塔”走出來的“小白”,對型號測試試驗任務不熟悉,很多人心裏都沒底。送十餘(yu) 名青年骨幹奔赴總體(ti) 設計部(時為(wei) 總體(ti) 部)參加跟產(chan) 培訓,大家從(cong) 測試輔助崗位幹起,逐步到測試二崗再成長為(wei) 具備一崗能力的骨幹,五年過去了,陪伴空間站成長的這群“小白”,都能在自己的分係統裏獨當一麵,多人次參加發射場和飛控任務。

  參加實驗艙研製測試任務的王靜是團隊中為(wei) 數不多的80後,站在一群90後小夥(huo) 子當中,頗有“大姐”風範。

  可她剛進入團隊的時候十分忐忑,甚至打起了退堂鼓。“我是從(cong) 管理崗轉到團隊裏的,其他工作人員都是學計算機的,我年紀大又專(zhuan) 業(ye) 不對口,生怕學得比大家慢,沒麵子。”憑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勁兒(er) ,王靜一邊每天練習(xi) 幾百種指令,一邊在試驗結束後認真整理試驗記錄,每晚複盤回查。現在,王靜已經是熱控分係統的骨幹測試人員,認真細致、踏實可靠已經成為(wei) 大家對她的共識。

  疫情防控期間,一崗人員因為(wei) 小區封閉無法到崗,王靜憑借過硬的本領成功代替完成了一崗的任務,連續值守三個(ge) 日夜,幫助測試順利完成,她成了真正的行家裏手。

  2022年初,問天實驗艙進入最後的攻堅階段,但因為(wei) 疫情原因,北京、上海等地的測試人員無法來津。為(wei) 了按時完成規定測試項目,確保問天實驗艙如期順利出廠,五院天津基地測控團隊開啟“披星戴月”模式,辦公室的燈時常通宵亮著。在熱試驗和多艙段24小時聯試期間,為(wei) 保障人員及時到位,很多人住在單位,確保了型號任務按時順利啟動。

  五年來,測控團隊的這群年輕人發揚航天人嚴(yan) 謹細致的科學精神,協助總體(ti) 單位圓滿完成多項在天津地區的測試試驗任務,獲得了型號“兩(liang) 總”、總體(ti) 單位的一致好評和“天津市濱海新區創新示範班組”榮譽稱號。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