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進入全麵提升發展質量新階段
作者:李培林(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城鎮化道路的一個(ge) 特色,就是在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和吸納各方麵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推出城鎮化的長期發展規劃,並分階段地推進。2014年和2021年,中國先後製定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但由於(yu) 城鎮化的自身規律和中國城鎮化的一些特有給定條件,中國城鎮化的未來趨勢有時也並不完全沿著規劃的最優(you) 軌跡行進,把握這些趨勢對應對中國城鎮化的挑戰至關(guan) 重要。
城鎮化水平將會(hui) 繼續提高並突破75%的天花板
迄今為(wei) 止,關(guan) 於(yu) 一個(ge) 國家城鎮化水平的峰值,並無定論。目前,在人口規模超過3000萬(wan) 的發達國家中,城市化率已普遍高於(yu) 80%。在中國,由於(yu) 農(nong) 民人數眾(zhong) 多、人多地少,很多學者研究認為(wei) ,中國即便實現了國家現代化,也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把80%以上的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2010年前後的一項研究預測,中國城鎮化水平的峰值將在70%-75%,到2030年會(hui) 達到67%左右。但類似於(yu) 這種關(guan) 於(yu) 中國城鎮化水平天花板的預測和估計,總是被實踐突破,因為(wei) 2021年中國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4.7%。近期相關(guan) 研究機構的模型預測則作出更為(wei) 樂(le) 觀的估計,預測我國城鎮化進程在2020年之後還將持續20年以上的時間,到2035年城鎮化水平將穩定在80%以上。也有學者對中國城鎮化的繼續快速發展表示出疑慮,認為(wei) 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增長及城鎮化發展存在著諸多“結構性失衡”,支撐以往快速發展的“人口紅利”“土地紅利”和“投資紅利”都已開始顯現“拐點”,今後城鎮化發展“從(cong) 失衡到均衡”需要付出不斷趨高的成本。
城鎮化是一種現代化的大趨勢,很多國家的經驗表明,由於(yu) 城市在生活和就業(ye) 機會(hui) 方麵的優(you) 勢所產(chan) 生的強大吸引力,即便是在經濟增長緩慢的時期,城鎮化也會(hui) 繼續推進,75%的城鎮化率肯定不是中國城鎮化率的天花板。但對中國來說,今後推進城鎮化的關(guan) 鍵指標,可能還不是城鎮化率,而是城鎮化的發展質量,特別是能否將大量農(nong) 村戶籍的城鎮常住人口“市民化”,能否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yu)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這兩(liang) 個(ge) 指標並軌,能否大幅度縮小城市和鄉(xiang) 村的生活水平差距。
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快速興(xing) 起
城市群和都市圈都屬於(yu) 城市功能地域布局的術語,是一種城市化發展的趨勢特征。城市群通常是指以一個(ge) 或多個(ge) 中心城市為(wei) 核心,以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絡為(wei) 依托,形成經濟聯係緊密、高度一體(ti) 化的城市群體(ti) 。而都市圈通常是指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大的大城市為(wei) 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wei) 基礎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盡管學界對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研究和討論已有較長曆史,但直到2006年,在“十一五”規劃中才第一次正式引用“城市群”的概念,提出要把城市群作為(wei) 推進城鎮化的主體(ti) 形態。都市圈的概念引入政府文件時間更遲一些,在2014年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提出“特大城市”要適當疏散經濟功能和其他功能,推進勞動密集型加工業(ye) 向外轉移,加強與(yu) 周邊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連接和公共服務共享,推進中心城區功能向“1小時通勤圈”地區擴散,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體(ti) 發展的都市圈。在“十四五”規劃中,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發展都被上升到中國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重要內(nei) 容高度。
隨著中國高速公路、高鐵、城際軌道、城市地鐵和航空等方麵的快速發展,人們(men) 傳(chuan) 統的生活半徑、生活時空觀念和工作方式都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的城市群和都市圈也隨之迅速興(xing) 起,特別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和長江中遊這五大城市群,都在推進同城化發展。以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為(wei) 中心的都市圈展示出越來越強大的輻射能力,形成“1小時通勤圈”“90分鍾商務圈”和“1日物流圈”等。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興(xing) 起,衝(chong) 破了行政區劃對跨域城鎮化發展的束縛,同城化的發展也極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促進了統一大市場的形成。
逆城鎮化的趨勢將逐步展開
由於(yu) 我國城鎮化跨越式發展的特征,城鎮化在區域之間的發展很不平衡,總體(ti) 上會(hui) 出現發展階段疊加的現象,即在城鎮化總體(ti) 上尚未完成人口從(cong) 鄉(xiang) 村向城市集中的階段和郊區化階段的時候,逆城鎮化現象已經在一些地方開始大量產(chan) 生,並預示著未來的發展趨勢。這些先兆包括:一是鄉(xiang) 村休閑旅遊人數增勢迅猛,近年來每年全國休閑農(nong) 業(ye) 和鄉(xiang) 村旅遊遊客達數十億(yi) 人次,形成幾千億(yi) 元的消費,當然目前受到新冠疫情的很大影響;二是由於(yu) 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昂,從(cong) 大城市到鄉(xiang) 村異地養(yang) 老的現象越來越多,全國各地氣候宜人、舒適安逸的鄉(xiang) 村和小城鎮,以及越來越多的“康養(yang) 中心”湧現;三是城裏人因各種原因到鄉(xiang) 村、小城鎮長期居住,使鄉(xiang) 村生活重新活躍起來;四是一些進城農(nong) 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ye) 生、退役士兵以及科技人員等返鄉(xiang) 下鄉(xiang) 創業(ye) 和就業(ye) ,推動了鄉(xiang) 村的農(nong) 業(ye) 與(yu) 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的融合發展。
即便是我們(men) 根據現在的預測,到2035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75%左右,按總人口計算也還有約3.5億(yi) 人是鄉(xiang) 村居民。但那時,鄉(xiang) 村常住居民中的相當一部分已經不再是農(nong) 民,這些鄉(xiang) 村外來人員將成為(wei) 推動鄉(xiang) 村生活複興(xing) 的重要力量。我國無論是在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供、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政策上,還是在破除城鄉(xiang) 分割的製度安排上,都需要為(wei) 未來的逆城鎮化趨勢做好準備。
改革城鄉(xiang) 分割的戶籍製度是一個(ge) 長期過程
對戶籍製度改革大的方向已經基本形成共識,就是逐步放寬對鄉(xiang) 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限製,促進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發展。迄今為(wei) 止,絕大多數學者對戶籍製度弊端的分析,都集中在戶籍製度限製和阻礙勞動力和資源的有效配置,不利於(yu) 城鎮化的發展,也加劇了社會(hui) 不平等。但事實上,城鎮化發展到現階段,戶籍製度弊端的另外一麵也逐步顯示,就是也限製和阻礙了城市人口向鄉(xiang) 村的流動和逆城鎮化趨勢的形成。所以,戶籍製度改革的任務,應該包括促進城鄉(xiang) 之間的人口和資源的雙向流動,為(wei) 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發展做好製度安排。
戶籍製度改革的主動權在城市自身,城市發展的人才和勞動力需求形成戶籍製度改革的動力,而農(nong) 村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則形成戶籍製度改革的財政壓力,所以,戶籍製度改革的進度是這種動力和壓力的比較。當前在經濟增長下行、地方財政收入增長放緩情況下,戶籍製度的改革也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長期過程。
城鎮化進入全麵提升發展質量的新階段
我國城鎮化已經處於(yu) 快速發展的中後期,盡管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增大,但城鎮化動力仍然強勁,蘊含著巨大的內(nei) 需潛力和發展動能。中國從(cong) 2012年開始,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理念,這標誌著中國的城鎮化進入全麵提升發展質量的新階段。
新型城鎮化的“新”,主要體(ti) 現兩(liang) 個(ge) 方麵的新要求。一個(ge) 是“以人為(wei) 本”的價(jia) 值理念的新要求,即城鎮化不僅(jin) 是物理空間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更是全體(ti) 人民走向高品質生活、高質量發展的道路。這方麵城鎮化推進的重點是促進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發展,加快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的“市民化”過程,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chan) 業(ye) 鏈條等向鄉(xiang) 村延伸。另一個(ge) 是城鎮化“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發展的新要求,這實際上意味著中國的城鎮化已經終結了粗放式擴張的發展階段,從(cong) 土地使用、環境保護、資源節約、能源低碳、數字化治理到垃圾分類、“廁所革命”、背街小巷整治等,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都成為(wei) 城鎮化的“硬約束”。當然,對於(yu) 中國來說,人們(men) 對新型城鎮化也具有一種期待和厚望,即城鎮化能夠繼工業(ye) 化之後成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新引擎。
綜上,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成為(wei) 中國社會(hui) 結構轉型的重要推動力量,在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的同時,也因為(wei) 自身的國情形成一些特殊的鮮明特征和嚴(yan) 峻挑戰。在未來一二十年的發展中,中國城鎮化在把握機遇和應對挑戰中的選擇,也將成為(wei) 決(jue) 定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關(guan) 鍵因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