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手賬】中國好手藝56:錦州滿族刺繡
【中國好手藝56】
錦州滿族刺繡
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錦州滿族民間刺繡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夏麗(li) 雲(yun)
錦州滿族刺繡,又叫“針繡”“紮花”“繡花”。原本跟滿族人的性格一樣粗獷熱烈,因為(wei) 吸收了中原、江南等地區的刺繡技藝特色,又多了一份細膩典雅。多用在服裝、門簾以及枕頭上,表達人們(men) 對富貴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願望。我出生在遼寧錦州的一個(ge) 滿族家庭,作為(wei) 第五代傳(chuan) 人,我師從(cong) 母親(qin) 。
繡前,先要構圖。飛禽走獸(shou) 、花草魚蟲、人物故事等,都是手藝人愛繡的花樣。將花樣分解成不同的幾何圖形,定好每個(ge) 圖形在紗布上的位置,然後,從(cong) 紗的邊緣開始查紗眼,每一針的落點都務必“心中有數”,根據圖形變化,算好每針之間紗眼間隔。“疏能跑馬、密不透風”,是繡品完成後呈現的圖案布局效果,虛散的留白空靈超逸,密聚的點染風吹不透,類似國畫的疏密有致,表現出虛與(yu) 實的強烈對比、圖案的空間節奏。
對顏色的處理,尤其有技巧。以繡牡丹為(wei) 例,一般要用到四種顏色,分四層繡完,每層僅(jin) 用一種顏色,四層疊加,呈現出整朵牡丹的麵貌,有專(zhuan) 家形象地稱之為(wei) “層層剝皮”。這一點與(yu) 蘇繡的漸變顏色大不相同。
浮雕繡,是我吸收融合蘇、湘、川、粵幾大名繡針法,獨創出的一種仿真繡法,特點是針法細致,立體(ti) 感強,目前已經申請為(wei) 專(zhuan) 利技術。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24日 01版)
總策劃:楊穀
監製:張寧 廖慧
統籌:李方舟 李宜蒙
誦讀:張倩
動畫:王宏澤
視覺設計:孔鵬
采訪:光明日報全媒體(ti) 見習(xi) 記者 陳堅 記者 劉勇
製作:光明網新聞中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