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回歸 十年來1800餘件(套)海外文物回流
十年來1800餘(yu) 件(套)海外文物回流
盛世回歸
有一場特展,國慶7天假期的門票均已約滿。
9月26日,“盛世回歸——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在上海市閔行區博物館開展。這場一票難求的展覽,匯聚了來自保利藝術博物館和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的47件海外回流文物,包括清代圓明園海晏堂十二生肖之牛首、虎首、猴首、豬首青銅獸(shou) 首原件,馬首複製件,以及商周、春秋戰國、兩(liang) 漢時期的國寶級青銅重器。
每一件流失文物背後,都有一段曲折滄桑的曆程;每一次流失文物“回家”,都為(wei) 中華民族複興(xing) 之路標下鮮明注腳。
圓明園銅獸(shou) 首、42件青銅器亮相特展,歸國“遊子”訴說前世今生
步入展廳,圓明園西洋樓海晏堂的浮雕剪影首先映入眼簾,如夢似幻,仿佛穿越時空重回海晏堂。
探訪回歸文物之旅,從(cong) 一場沉浸式交互秀啟程。這是一個(ge) 由180°環幕與(yu) 交互式地幕打造的沉浸式體(ti) 驗空間,采用3D數字建模、幻影成像等技術,讓十二獸(shou) 首水力鍾“重新運轉”,讓觀眾(zhong) 見證美輪美奐的海晏堂在影像中“重生”。
圓明園海晏堂於(yu) 1759年建成,取“河清海晏,國泰民安”之意。獸(shou) 首銅像呈“八”字形分列在噴水池兩(liang) 旁的人身石台上,每個(ge) 動物就是一個(ge) 噴泉機關(guan) 。每天,十二生肖獸(shou) 首銅像依次噴水,分別代表十二個(ge) 時辰。正午時分,十二獸(shou) 首會(hui) 同時噴水。因此,這座噴泉也被稱為(wei) “水力鍾”。
向右穿過一道獸(shou) 首銅像的光影走廊,隻見青銅獸(shou) 首分別陳列於(yu) 5個(ge) 透明玻璃展櫃中。獸(shou) 首造型逼真,神態栩栩如生:牛首遒勁有力,虎首“似虎似獅”,猴首麵容似“桃”,豬首形似野豬,透出中國傳(chuan) 統審美趣味……
“此次展出了牛首、虎首、猴首、豬首的青銅獸(shou) 首原件,以及馬首的複製件。實物展出與(yu) 交互體(ti) 驗結合,讓大家看到文物的同時也可以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所處的環境和曆史脈絡。”閔行區博物館宣教部主任徐迪說。
中國是世界上青銅器曆史發展最為(wei) 出色和發達的國家之一。在古代社會(hui) ,青銅器既是禮儀(yi) 製度和等級製度的象征,又因具備實用性功能而和人們(men) 的生活緊密相連。
特展展出了神麵卣、遂公盨、倗季鳳鳥尊、立兔形典尊、昌邑食官鼎等42件海外回流青銅器,展品橫貫商周、經春秋戰國,至兩(liang) 漢,器型豐(feng) 富、造型多樣、精美絕倫(lun) 。
銅鏽斑駁,形似“飯盒”——遂公盨是西周中期的青銅禮器,內(nei) 底鑄有98字銘文,被譽為(wei) “兩(liang) 周金文之最”。
“這是一件重要的海外回流文物,盨上所鑄長篇銘文字體(ti) 優(you) 美,詳細記述了‘大禹治水’和‘為(wei) 政以德’等內(nei) 容。”徐迪說,這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關(guan) 於(yu) 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獻記錄,彌足珍貴。
器蓋與(yu) 器身兩(liang) 麵皆為(wei) 神麵,周身有梟、貘、象、蛇等動物造型,器蓋頂端立著一隻貓頭鷹……西周早期的青銅“神麵卣”陳列在一個(ge) 獨立展櫃中,不少觀眾(zhong) 圍著它仔細端詳、拍照。這件珍奇國寶現藏於(yu) 保利藝術博物館,三十多年前剛進入公眾(zhong) 視野時,就因其奇特的造型和神秘的身世引起世界範圍內(nei) 的廣泛關(guan) 注。
神麵卣不僅(jin) 藝術價(jia) 值極高,還有著一段特別的歸國經曆。據徐迪介紹,由於(yu) 造型奇特等原因,有歐洲收藏家懷疑過這件文物的真偽(wei) 。“在海外,他們(men) 的鑒定方式比較粗暴,在卣身上打了6個(ge) 孔提取成分,因為(wei) 商周青銅器有相對固定的金屬比例。而研究青銅器最好的專(zhuan) 家在中國,國內(nei) 專(zhuan) 家用考古學研究的方法就辨別出這尊青銅器為(wei) 真,無需鑽孔損傷(shang) 文物。”徐迪說,回家才是“遊子”最好的歸宿,神麵卣回國後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民族弱則文物失,國運強則文化興(xing) ”,馬首從(cong) 流失到回歸,一路見證中華民族從(cong) 屈辱顛沛到富強興(xing) 盛
如今,人們(men) 走進博物館便可近距離感受青銅獸(shou) 首之美。而在這之前,它們(men) 走過一條曲折的歸國路。
2020年12月1日,曆經160年漂泊的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故裏”。擁有百萬(wan) 粉絲(si) 的中國圓明園學會(hui) 學術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委員劉陽,在當天的線上直播中請求大家:“如果您在當地報攤上看到有馬首回歸報道的報紙,麻煩給我寄三份,到付。”就這樣,他很快收集到了來自各地的近80種報紙,包括來自港澳台、新加坡的十餘(yu) 種。
在劉陽看來,這些報紙和他的其他收藏一樣,是圓明園文物的曆史見證。他常年收集和考察圓明園流散文物的資料,尤其是近20年世界各大拍賣行涉及圓明園文物的拍賣圖錄、100多年來各國關(guan) 於(yu) 圓明園的著作被他視若珍寶。
“我們(men) 可以從(cong) 這些文物拍賣的線索中去拚湊圓明園曾經的舊藏文物。文物拍賣都會(hui) 印製拍賣圖錄,上麵印有被拍文物的數據和照片,這些資料為(wei) 我們(men) 研究和探討圓明園流散文物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據和參考資料。”劉陽告訴記者。
“馬首的傳(chuan) 奇經曆,也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ge) 縮影。”劉陽介紹,在目前所有已知獸(shou) 首中,馬首的傳(chuan) 承最複雜、轉手最多,曆史脈絡也比較清晰。
1860年,英法聯軍(jun) 燒毀圓明園,圓明園十二生肖銅像自此流失海外,成為(wei) 中國文物流失的一個(ge) 縮影。1882年,法國人謝滿祿買(mai) 下馬首,連同另外幾個(ge) 獸(shou) 首一起帶到了歐洲。1985年,一個(ge) 美國古董商偶然在雜誌上看到一張照片,發現了一個(ge) 非常奇特的動物形象,他意識到這可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這就是馬首。
於(yu) 是,他前往南加州棕櫚泉市,找到了照片裏的人,謊稱自己的父親(qin) 是越戰老兵,對東(dong) 方事物很感興(xing) 趣,希望可以買(mai) 一些類似東(dong) 方的物品安撫老父。由於(yu) 並不知道獸(shou) 首的價(jia) 值,當時馬首和虎首被當做普通藝術品擺放在室外,牛首竟然被放進衛生間作為(wei) 毛巾支架。就這樣,古董商以4500美元買(mai) 下了這三個(ge) 獸(shou) 首。
兩(liang) 年後,這些獸(shou) 首分別以近15萬(wan) 美元的價(jia) 格,由台灣蔡氏家族競拍購得,這也是已知最早的獸(shou) 首拍賣。蔡氏家族後來又買(mai) 到了猴首,又將部分收藏賣給了合作夥(huo) 伴。
2000年,亞(ya) 洲金融危機波及台灣,為(wei) 了挽救企業(ye) ,他們(men) 的後人以1000多萬(wan) 港幣賣掉猴首和牛首。2007年,香港蘇富比拍賣行傳(chuan) 出拍賣馬首的消息,愛國企業(ye) 家何鴻燊得知後與(yu) 拍賣行協商,以6910萬(wan) 港幣買(mai) 下馬首,並表示要捐給國家。2019年11月13日,在澳門回歸20周年前夕,馬首正式回國。2020年12月1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將馬首劃撥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
“從(cong) 輾轉流散到失而複得,馬首100多年的收藏史,不僅(jin) 串聯起了大陸和港澳台地區,體(ti) 現了‘中華一家親(qin) ’的意涵,更能看到中國是如何走向複興(xing) 。”劉陽說。
“馬首銅像是第一件回到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地,意義(yi) 非凡。”在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副主任李向陽看來,馬首回歸為(wei) 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地起到了一定的示範作用,將帶動更多的社會(hui) 力量關(guan) 注流失文物的回歸事業(ye) ,激發海內(nei) 外同胞的愛國情懷,必將有更多有識之士投入到中華文化的保護事業(ye) 中來。更重要的是,馬首回歸,某種意義(yi) 上也承載著國人對於(yu) 民族複興(xing) 的偉(wei) 大夢想。
文載於(yu) 物,族髓附間。運脈牽連,興(xing) 者襄見。馬首回歸,輾轉走過的,是一條中國流失文物的漫漫歸途;一路見證的,是中華民族從(cong) 屈辱顛沛到富強興(xing) 盛的曆史腳步,向世人昭示“民族弱則文物失,國運強則文化興(xing) ”的深刻道理。
文物的命運變遷與(yu) 國家治亂(luan) 興(xing) 衰息息相關(guan) ,十年來1800餘(yu) 件(套)海外文物“遊子”回歸
“我的祖父約翰·赫伯特·韋特20世紀初在中國行醫,獲得兩(liang) 尊陶俑,帶回美國,後交由我繼承……”2021年4月,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館收到一份特殊的快遞,裏麵是兩(liang) 尊彩色立俑及一封信件。寄件人蘇珊娜·芙拉圖斯女士在信中講述了自己家族與(yu) 這兩(liang) 尊陶俑的淵源,表示希望通過中國政府將文物送還給中國人民,捐贈至上海博物館。
經鑒定,這兩(liang) 尊陶俑為(wei) 我國文物,與(yu) 上海博物館館藏的一套明代彩色釉陶儀(yi) 仗俑較為(wei) 相似。在國家文物局與(yu) 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館、蘇珊娜女士、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博物館通力合作下,兩(liang) 件文物於(yu) 當年11月26日入境上海,回歸祖國。
在捐贈入藏儀(yi) 式上,蘇珊娜女士在致辭中表示:“兩(liang) 件陶俑流失在外期間,它們(men) 目睹了兩(liang) 次世界大戰、無數疫情、洪災和饑荒。如果它們(men) 能說話,它們(men) 會(hui) 告訴這個(ge) 世界許多事情:與(yu) 人友善,彼此尊重,彼此相助。兩(liang) 件陶俑回歸故裏,不是通過金錢或政治的手段,而是因為(wei) 愛的力量和對中國人民的尊重。”
流失文物是中國文化遺產(chan) 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寄托著中國人民質樸深沉的曆史情感和文化記憶。從(cong) 流失到回歸,文物的命運變遷與(yu) 國家治亂(luan) 興(xing) 衰息息相關(guan) ,牽動著萬(wan) 千中華兒(er) 女的心弦。
新中國成立伊始,黨(dang) 和政府將遏製文物流失、搶救流散國寶擺上重要議程。在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親(qin) 自關(guan) 心下,鄭振鐸等老一輩文物工作者深思熟慮,通過建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等方式,在國計維艱之時仍為(wei) 國家追回大批珍貴文物,開啟了流失文物回歸的恢弘篇章——
“第一重要的是:先購董源的溪山行旅圖軸。凡從(cong) 日本來的東(dong) 西,都應收。這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凡有被美帝垂涎欲購之可能的,也必須先收。像李唐伯夷叔齊卷等,應先收”“香港的市麵不好,正是收購的大好機會(hui) 。惟必須十分的機密,十分的小心慎重,以免有壞人鑽空子”……字字珍重,句句用心,一封封往來京港的書(shu) 信,記錄下老一輩“追寶人”如何踐行“凡是國寶,都要爭(zheng) 取”的錚錚諾言,彰顯了“為(wei) 民族效微勞,則亦無悔”的報國情懷。在他們(men) 的努力下,中秋伯遠、瀟湘五牛、熙載祥龍、郇齋善本、陳氏珍泉等國寶由此踏上歸途。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進入了全方位發展、多層次提高的嶄新階段。在國際公約框架下,我國政府與(yu) 20餘(yu) 個(ge) 國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簽署雙邊協議,建立合作機製;主導製定反映文物流失國訴求的《敦煌宣言》,堅持呼籲曆史流失文物應回歸原屬國,為(wei) 完善文物返還國際秩序貢獻中國方案;流失文物回歸成果豐(feng) 碩,圓明園虎鎣、秦公金飾片、皿方罍器身、曾伯青銅器等一大批珍貴文物,自歐洲、北美、日本等地重回祖國……
四海之內(nei) ,一心同歸。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傳(chuan) 承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不變初心,各級政府保護國家文化遺產(chan) 的堅定決(jue) 心,中華兒(er) 女守護民族根脈的赤子之心,國際友人尊重中國文化權利的友善之心,匯聚成護送文物回家的磅礴力量。
在今年8月24日舉(ju) 辦的第23場“中國這十年”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上,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金瑞國透露:流失文物追索返還亮點頻現,1800餘(yu) 件(套)海外文物“遊子”回歸祖國,文物成為(wei)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金名片”。
“文物流動方向的變化,從(cong) 一個(ge) 獨特側(ce) 麵展現了中華民族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徐迪說,展出回歸文物、講述背後故事,不僅(jin) 有利於(yu) 公眾(zhong) 了解曆史、增強文化自信,也能讓更多人關(guan) 注文物回歸,助力更多流落海外的文物回歸祖國。
在回歸文物展覽相關(guan) 新聞的評論區,有網友寫(xie) 道:“國寶文物回歸是我見過最美的重逢!”“一件件歸來的文物,見證了一個(ge) 日益強大的中國!”
文物“回家”續寫(xie) 了中華文脈,為(wei) 中華民族的複興(xing) 之路標下鮮明注腳。文物流失漸成過去式,文物回歸正在進行時,願更多流失的國寶都能早日回家。
本報記者 柴雅欣 管筱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