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二十大代表風采】洪家光:車刀鐫刻奮鬥情

發布時間:2022-09-29 10:4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二十大代表風采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青坡

  工友們(men) 都知道,眼前的這位“車工”有一手“絕活”。

  隻見他將易拉罐固定在車床的主軸後,啟動車床,一雙眼睛死死盯住前進的車刀,電光石火間,車刀與(yu) 易拉罐觸碰到一起,飛舞的絲(si) 屑帶著表麵噴漆一點點剝落,而光滑的罐體(ti) 卻完整無缺。“絕活”的表演者就是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中國航發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工裝製造廠車工、高級技師洪家光。

  1979年冬,洪家光出生於(yu) 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黃家鄉(xiang) 一個(ge) 普通家庭。作為(wei) 家中最小的“老五”,他的童年並未因此受到特殊照顧。父親(qin) 身體(ti) 欠佳,母親(qin) 不得不外出清運垃圾補貼家用,洪家光很懂事,經常幫助母親(qin) 幹活。一天淩晨,他同母親(qin) 一起出去清整垃圾時忍不住發聲:“媽,天天掃垃圾,這樣的生活太苦了。”

  “寧讓身受累,不讓臉受熱。任何工作,隻要做好,都能找到其中的樂(le) 趣。”母親(qin) 這一身體(ti) 力行的教導,凝鑄為(wei) 洪家光畢生銘記的難忘場景,也轉變為(wei) 他終身恪守的人生信條。

  “苦”總是與(yu) “韌”相連。不怕苦、能吃苦,才能鍛造出堅韌意誌。1995年至1998年,洪家光在沈陽黎明技工學校就讀期間,為(wei) 了節省住宿費和餐費,每天坐火車轉乘公交車,淩晨5時許出發,夜晚8時多到家。在綠皮火車吱吱呀呀的行駛聲中,他看完了《車工工藝》《工差與(yu) 配合》等厚厚的專(zhuan) 業(ye) 書(shu) 籍。

  “苦”總是與(yu) “進”相伴。上班後,工廠隻要有關(guan) 鍵難幹的任務,洪家光都會(hui) 一馬當先、決(jue) 不繞道。在一次加工工裝工具時,由於(yu) 任務重、時間緊,洪家光主動請纓,擔當重任。加工這一工具精度要求極高,如果該零件一個(ge) 尺寸“超差”,就會(hui) 導致產(chan) 品報廢。為(wei) 了完成任務,他每天工作14個(ge) 小時以上,餓了就咬上幾口大餅。就這樣,一連10天奮戰後,他終於(yu) 攻克這道難題,掌握了工具精加工技術。

  為(wei) 了能夠掌握更精深的技能,洪家光先後拜過10多位師傅,將加工工具效率提升了4倍。他整理出超10萬(wan) 字的心得筆記,隻為(wei) 優(you) 化加工方法和參數,傳(chuan) 授給工友、同事……在不斷學習(xi) 積累的過程中,洪家光深刻體(ti) 悟到,自己應該從(cong) 一名技藝精湛的工人,向懂發明、會(hui) 創新的新時代產(chan) 業(ye) 工人轉型。

  金剛石滾輪是加工航空發動機葉片的專(zhuan) 用工具,為(wei) 提高葉片的加工精度,洪家光與(yu) 團隊申請了“航空發動機葉片磨削專(zhuan) 用的金剛石滾輪工具製造技術”攻關(guan) 立項,誓要加工出高精度超厚滾輪工具。經過多年努力,洪家光團隊終於(yu) 研發出一套成熟的精密金剛石滾輪工具,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攻堅克難,薪火相傳(chuan) 。多年來,洪家光團隊完成技術創新和攻關(guan) 84項,解決(jue) 生產(chan) 製造難題564項,還先後為(wei) 行業(ye) 內(nei) 外2000餘(yu) 人次進行技能培訓。談及感想,洪家光說:“我將身體(ti) 力行地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帶動更多產(chan) 業(ye) 工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