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擦亮北京曆史文化“金名片”

發布時間:2022-09-29 10:3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地方經驗】

  作者:陳名傑(北京市文物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ou) 秀文明資源。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擦亮北京曆史文化“金名片”,對於(yu) 強化“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加快建設邁向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大國首都、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具有極為(wei) 重要的時代價(jia) 值和現實意義(yi) 。

  突出價(jia) 值挖掘,增強人民曆史自覺和文化自信

  做好新時代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工作,必須深入挖掘文物所承載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深入開展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等重大問題研究,深入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演進格局,深入闡釋文物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和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

  北京擁有大量等級高、類型全、影響力大的文化遺產(chan) 。據統計,北京現有7處世界文化遺產(chan) ,204座備案博物館,不可移動文物3840處,數量和質量在全球大都市中都排在前列,有利於(yu) 向世人展示全麵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形象。

  北京還是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早期傳(chuan) 播的主陣地,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主要孕育地之一,革命文物豐(feng) 富、紅色基因深厚。深入挖掘這些紅色資源背後的思想內(nei) 涵,有助於(yu) 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

  北京作為(wei) 新中國的首都,也是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的集中承載地。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黨(dang) 中央領導下開展了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建成了“十大建築”、地鐵1號線、首鋼、密雲(yun) 水庫等一批重大工程。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一批體(ti) 現首都經濟發展成就和科技創新成果的文物藏品集中湧現。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更應以曆史文化保護為(wei) 抓手,突出北京作為(wei) “四個(ge) 中心”和“雙奧之城”的獨特魅力,彰顯新時代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所取得的曆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曆史性變革。

  突出係統保護,全麵提升文物保護管理水平

  文物保護是複雜的係統工程,既要保護好文物本體(ti) ,也要保護好賦存環境,不僅(jin) 要“見樹木”,還要“見森林”;既要保護管理好有形的文物,也要研究闡釋好無形的精神文化價(jia) 值,實現“有形”與(yu) “無形”有機統一;不但要讓文物“活下去”,更要讓文物“活起來”,切實維護好文物資源的曆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文化延續性。

  近年來,北京突出係統保護理念,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wei) 抓手,帶動老城整體(ti) 保護與(yu) 複興(xing) ;以強化兩(liang) 軸、四重城郭、棋盤路網與(yu) 六海八水的空間格局為(wei) 骨架,全麵加強老城空間格局保護;以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為(wei) 牽引,打造北京曆史文化名城重要承載區和國家曆史文化傳(chuan) 承典範區;以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建設為(wei) 統領,對曆史河湖水係、曆史文化街區、皇家園林、古樹名木、風貌視廊等實施整體(ti) 保護利用;以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為(wei) 重點,統籌推出建黨(dang) 、抗戰和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

  與(yu) 此同時,北京逐步健全文物保護、研究闡釋、政策製度、功能發揮四大體(ti) 係。在健全文物保護體(ti) 係方麵,統籌做好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本體(ti) 保護和周邊保護、單點保護和集群保護;在健全研究闡釋體(ti) 係方麵,對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豐(feng) 富厚重的紅色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蓬勃興(xing) 起的創新文化進行係統化、理論性思考,找準定位內(nei) 涵、曆史意義(yi) 、時代價(jia) 值,深化文物價(jia) 值闡釋;在健全政策製度體(ti) 係方麵,加強頂層設計和係統規劃,製定出台《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政策法規文件,形成上下一致、前後銜接、切實管用的製度體(ti) 係;在健全功能發揮體(ti) 係方麵,推動文物工作積極融入發展大局,主動對接共同富裕、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推動曆史文化與(yu) 先進技術、新興(xing) 業(ye) 態、周邊產(chan) 業(ye) 有機融合。通過創新展覽展示,精心推出集陳列展覽、教育活動、學術研討、文化創意於(yu) 一體(ti) 的精品展陳;通過《最美中軸線》《博物館之城》等品牌節目,彰顯文化遺產(chan) 魅力;通過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北京公眾(zhong) 考古季、北京古建音樂(le) 季等文化活動,吸引社會(hui) 公眾(zhong) 參與(yu) ;通過文物主題遊徑和文物文創大賽,讓更多的人成為(wei) 中華文化的傳(chuan) 承者、弘揚者、踐行者。

  突出人民共享,提高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和幸福感

  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文化資源。要加強對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的研究闡釋,深入挖掘其中蘊涵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jia) 值理念、道德規範,把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全麵地呈現出來,把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世界觀、方法論、認識論、精神品格等方麵的契合性、相容性揭示出來,使之真正成為(wei) 當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

  與(yu) 此同時,要走好新時代黨(dang) 的群眾(zhong) 路線,堅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zhong) 保護文物,傳(chuan) 承文化遺產(chan) 。要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等時機,通過展示、演出和媒體(ti) 等載體(ti) ,進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宣傳(chuan) 教育。要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建立完善文化遺產(chan) 保護專(zhuan) 家谘詢製度、公眾(zhong) 和輿論監督製度,充分發揮學術機構、大專(zhuan) 院校、企事業(ye) 單位、社會(hui) 團體(ti) 等各方麵的作用,共同開展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

  突出交流互鑒,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和羹之美,在於(yu) 合異。”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我們(men) 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廣泛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

  北京在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方麵前景廣闊。例如,始建於(yu) 元代的北京中軸線集中展現了中華文明在城市規劃建設上的偉(wei) 大創造與(yu) 傑出才能,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ti) 。近年來,北京持續舉(ju) 辦國際學術研討活動,開展各種中外文化交流,既講好曆史上北京中軸線的精彩故事,也闡釋好當代北京中軸線的重要作用,幫助世界讀懂中國。被譽為(wei) “萬(wan) 園之園”的圓明園,在同時代的歐洲刮起了一股模仿中國園林藝術的旋風。近年來,北京通過“數字圓明園”和“三山五園國際巡展”等項目,加強了同法國、德國、希臘、意大利等國家的交流與(yu) 合作。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