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是最好的答案(足音)
“真有一天,你不會(hui) 閱讀了,不認識路了,就讓我做你的眼睛和腿腳。”電影《媽媽!》中,84歲的演員吳彥姝與(yu) 奚美娟搭檔,詮釋相濡以沫的母女情深。麵對女兒(er) 確診阿爾茨海默病的噩耗,“媽媽”冷靜而堅強,這一幕讓許多觀眾(zhong) 為(wei) 之落淚。
憑借對“媽媽”蔣玉芝的塑造,吳彥姝斬獲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女主角獎。當頒獎嘉賓念出“吳彥姝”的名字時,全場響起持久熱烈的掌聲。
在一些人信奉“出名要趁早”的今天,吳彥姝的名氣似乎來得晚了些。79歲,她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那是她人生第一座國家級獎杯。
近10年,吳彥姝在40餘(yu) 部影視作品中接連出場;近兩(liang) 三年,更近乎“爆發式”地投入角色創作。從(cong) 電影《相愛相親(qin) 》到電視劇《流金歲月》,從(cong) 電影《穿過寒冬擁抱你》到電視劇《心居》,吳彥姝塑造了諸多母親(qin) 、奶奶、姥姥的角色,她們(men) 命運不同、性情各異。但不論戲份多少、角色大小,她總能憑借對人物的精準演繹,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令很多觀眾(zhong) 好奇:她擁有怎樣的藝術人生?
吳彥姝說:“我是話劇舞台培養(yang) 起來的演員。”她在21歲時出演人生第一部電影《流水歡歌》,並第一次擔綱女主角。1958年她加入山西人民話劇團,直至退休。
她念念不忘在話劇《劉胡蘭(lan) 》中飾演“劉胡蘭(lan) ”的高光時刻。1965年3月19日,該劇作為(wei) “華北區話劇、歌劇觀摩演出會(hui) ”的節目之一,在人民大會(hui) 堂演出。57年過去了,這個(ge) 場景一直鮮活地保存在吳彥姝的腦海裏。
“第一次到北京演出,就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qin) 切接見,那真是莫大的榮譽!”回憶的話語裏,激動之情難以言表。“最後一幕演完,聽說總理要上台接見大家,大夥(huo) 兒(er) 趕緊排好隊。我個(ge) 子小,並不起眼。沒想到,總理走上台,第一個(ge) 與(yu) 我握了手。”不知不覺,淚水模糊了她的雙眼。周總理與(yu) 演員們(men) 的合影刊登在1965年3月21日的《人民日報》上。退休前,吳彥姝專(zhuan) 門去話劇團圖書(shu) 館翻拍了這張照片,珍藏在手機裏。那是一生的鼓舞。
年過七旬,吳彥姝返回熒屏與(yu) 大銀幕。在話劇舞台演了一輩子的主角,晚年常給晚輩當“綠葉”,吳彥姝心裏豁達:“以前很多人給我當配角,我也該給別人當配角了。”
她喜歡向同行特別是年輕人學習(xi) 。因為(wei) 是話劇演員出身,擔心自己無意中帶有舞台腔,所以特別留意年輕人講對白的邏輯重音,“他們(men) 的表演是適應現代觀眾(zhong) 審美的”。
時代變了,但是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沒有變,比如,尊重生活源頭,嚴(yan) 謹刻畫人物。“媽媽”的遭遇讓她想起,一個(ge) 同事在得知患阿爾茨海默病後,增加了給她打電話的頻率。電話裏,同事說:“吳彥姝,我沒有事,隻是給你打個(ge) 電話,也許,就沒有下一次了。”回憶至此,吳彥姝哽咽了。心酸的記憶和深刻的共情,被帶入角色塑造中。
《媽媽!》中有一場戲,犯病的女兒(er) 著急進屋,老媽媽慌慌張張卻總也找不到房門鑰匙。按照劇本,隻需要媽媽有一個(ge) 敲破玻璃窗的動作就好。沒想到,當時已83歲高齡的吳彥姝敲碎玻璃窗,兩(liang) 隻胳膊撐住陽台,從(cong) 碎玻璃縫裏爬進了屋。仰仗著長期打籃球打下的基礎,她幹淨利落地完成了這一係列動作,在場所有人卻都捏了一把汗。
在拍攝現場,她往往是年齡最大、輩分最高的一位,卻從(cong) 不願意做那個(ge) 被照顧的人。還有一場戲,在離岸數米遠的海中,吳彥姝和奚美娟需要在相互攙扶中完成一係列演出。眾(zhong) 人擔心她在沙灘和潮水裏移步不方便,提出搭把手。吳彥姝輕輕擺手拒絕,大家還在勸說,她幹脆三步並作兩(liang) 步自行往海裏走去,意思非常明確:不需要任何人幫助。對待路演和采訪,她也是毫不含糊。收到記者的采訪提綱時,已是晚上9點,她連夜整理思路,密密麻麻做標注,充分表現出一個(ge) 老藝術家的敬業(ye) 與(yu) 認真。
吳彥姝飾演的許多角色是姥姥、奶奶,怎麽(me) 能做到“千人千麵”,讓觀眾(zhong) 總有新鮮感?在本該頤養(yang) 天年的年紀,是什麽(me) 讓她保持旺盛的創造力?“懷著對角色的敬畏和熱愛,由心而生地表演。”麵對一個(ge) 接一個(ge) 問題,她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