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變“演貝”讓誰臉紅
台詞不過關(guan) 、靠配音演員代為(wei) “開口”的演員,如今被戲稱為(wei) “演貝”。最近,越來越多“演貝”開始使用原聲出演,卻因台詞講不好而引發吐槽。不少觀眾(zhong) 說,“他們(men) 一張嘴毀掉整部劇”;也有人質疑說,連台詞都講不好,他們(men) 到底是不是合格演員。
最近,關(guan) 於(yu) “演貝”的討論反映了觀眾(zhong) 的呼聲,人們(men) 不想再在屏幕上看見聲畫割裂的“臉替”,也不想打開一部劇聽見的總是那些熟悉的聲音。有網友戲稱,“我愛的是你的臉和另一個(ge) 人的聲音”“觀眾(zhong) 嗑的糖都是配音老師在談戀愛”,令人啼笑皆非。
難道原聲台詞是對演員的“超綱要求”嗎?實則不然。聲、台、形、表是演員的四大基本功,“聲”排第一位,聲音、台詞占了其中兩(liang) 項,分別對應演員語調的拿捏和台詞的精準、適配。按理說,演員在演戲前應該經過專(zhuan) 業(ye) 的訓練和長期的練習(xi) ,但實際的情況卻是不少演員的基本功實在“拿不出手”。他們(men) 吐字不清、斷句不明,有的操著方言濃鬱的普通話,有的甚至連台詞都不背,直接念著12345上陣,讓人疑惑:現在的電視劇是不是“光看臉”就行了?
說都說不好,就更難演得好了。台詞很多時候能幫助演員入戲,聲音是情緒的外化,很難一分為(wei) 二,否則容易產(chan) 生聲畫錯位的割裂感。演員梳理台詞、理解台詞、演繹台詞的過程,其實就是和角色共情的過程。好的演員往往能把聲音和表演融為(wei) 一體(ti) ,讓觀眾(zhong) 堅信他就是劇中角色,所謂“劇拋型演員”,說的就是這些演什麽(me) 像什麽(me) 的演員,可謂“一人千麵”。反觀那些台詞飽受詬病的演員,大多演技也受到質疑:該抑揚頓挫時他們(men) 平鋪直敘,該悲痛欲絕時他們(men) 卻有氣無力,難怪觀眾(zhong) 說他們(men) 是“AI式演員”,是“千劇一麵”。
很多人追捧“原汁原味”,其實,聲音和台詞也能幫助演員展現個(ge) 人特色和獨特魅力。沒有兩(liang) 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liang) 種完全一樣的音色,聲音與(yu) 台詞和演員的形體(ti) 、表演共同構成觀眾(zhong) 心中的立體(ti) 形象。朱亞(ya) 文的低沉就像耳邊呢喃,詠梅的溫柔讓人如沐春風,海清的潑辣就像陣陣雨點,楊紫的俏皮讓人心生憐愛,賈玲的爽朗就像冬日暖陽……聲音和台詞既是表演的基礎,也是演員獨一無二的仰仗。如果連口都開不了、聲都發不出,又怎能指望“聲入人心”呢?
所幸,留給“演貝”們(men) 繼續“閉口不言”的時間不多了。此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了《演員聘用合同示範文本(試行)》,其中提到演員如果無法完成配音工作,需要請專(zhuan) 業(ye) 配音演員的,需自掏腰包承擔所有費用。雖然沒有明令禁止,但傳(chuan) 遞出的信號和傾(qing) 向不言自明。同時,中國電影金雞獎也把“演員本人配音”作為(wei) 角逐表演類單項獎的要求。留給“演貝”們(men) 的“安全區”正在縮小,未來肯定有越來越多的“演貝”要學著“開口說話”。
希望那些仰仗配音演員的“演貝”能明白,要想來路越走越寬,就要苦練本事、補齊短板,否則在演繹角色時隻會(hui) “有口難開”,少了幾分底氣。畢竟浮在角色表麵,就別想讓角色走進觀眾(zhong) 心裏;自己都不入戲,就隻會(hui) 讓觀眾(zhong) 一再出戲。劉曉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