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展讀融合“閱讀”內涵更豐盈

發布時間:2022-09-29 16:19:00來源: 解放日報

  “看到上圖東(dong) 館即將正式開放的消息,今天一早我坐車通過隧橋,來到浦東(dong) 。”65歲的施濤家住崇明區,9月28日14時,在館員協助下打開手機上的預約碼,成為(wei) 東(dong) 館正式開放後的第一名讀者,“希望上海圖書(shu) 館越來越好,喜歡看書(shu) 的人越來越多,整個(ge) 社會(hui) 也會(hui) 越來越好。”

  上圖東(dong) 館建築麵積約11.5萬(wan) 平方米,地上7層、地下2層,要逛遍這座國內(nei) 單體(ti) 建築麵積最大的圖書(shu) 館,是一個(ge) 繁複並充滿意味的行程。跟著上圖東(dong) 館正式開放首日讀者的腳步,讓我們(men) 細品這座“可閱讀的建築”豐(feng) 盈的內(nei) 容。

  館藏精品全年展

  在上海交大團委工作的張怡凡直奔七樓北側(ce) 的館藏精品館。這裏總麵積約888平方米,是一個(ge) 具備博物館級別專(zhuan) 業(ye) 展陳條件的主題館。“來對了,這裏是東(dong) 館寶貝最多的地方。”館員向她介紹,“過去一年展幾天,甚至從(cong) 未展出過,現在全年365天開放,還會(hui) 不定時更換展品。”

  上海圖書(shu) 館是海內(nei) 外重要的藏書(shu) 機構,現藏中外文獻5700餘(yu) 萬(wan) 冊(ce) (件)。2005年起,上圖每年定期舉(ju) 辦館藏曆史文獻年度精品展,讓珍貴文獻與(yu) 普通觀眾(zhong) 近距離接觸。由於(yu) 淮海路館展陳條件有限,展覽往往隻能限時推出,長期開放的東(dong) 館精品館不僅(jin) 彌補了展陳設備方麵的不足,也是對展示手段的新嚐試。

  精品館分固定展區與(yu) 臨(lin) 時展區兩(liang) 大區域,首展共計展出70件館藏精品。固定展區以“典冊(ce) 琳琅”為(wei) 主題,分為(wei) “古代寫(xie) 本、稿抄校本、尺牘信劄、碑帖拓片、曆代刻本、活字聚珍、地方誌書(shu) 、近代先聲”八大主題展區,帶領讀者從(cong) 典籍文獻的視角解鎖文明的傳(chuan) 承密碼。首部《台灣府誌》、金陵版《本草綱目》、《汪穰卿師友手劄》最善拓本和整理新發現的上海已知最早全部采用石印的出版物《法蘭(lan) 文字》等,都是第一次麵向市民展出。

  在中央區域的8個(ge) 展櫃裏,有北魏神龜元年(518年)的寫(xie) 本《維摩詰經》。這是敦煌遺珍,也是上圖最古藏品。有“一葉宋版,一兩(liang) 黃金”的北宋孤本《長短經》,此為(wei) 2000年回歸祖國、入藏東(dong) 館的“翁氏藏書(shu) ”之一。藏書(shu) 家翁萬(wan) 戈的侄子翁以鈞也在開館首日來到東(dong) 館,“萬(wan) 戈先生出生於(yu) 上海,求學於(yu) 上海交大,對上海感情深厚,他相信上海是‘翁氏藏書(shu) ’的最好歸宿。”

  臨(lin) 時展區首展則展出上圖建館伊始重要的藏書(shu) 捐贈——金山姚氏舊藏善本。“書(shu) 是公器,應該為(wei) 社會(hui) 服務。”姚光之子、上海對外貿易大學教授姚昆遺說。

  移步換書(shu) 亦換景

  “閱人、閱城、閱世界”“讀文、讀藝、讀科技”,20餘(yu) 個(ge) 不同主題館是東(dong) 館一大特色。不同於(yu) 傳(chuan) 統圖書(shu) 館的閱覽室布局,開放式主題館分布於(yu) 四樓、五樓,移步換書(shu) 、移步換景。

  美術文獻館位於(yu) 五樓西側(ce) ,書(shu) 架上有大量精美多語種畫冊(ce) ,涉及藝術理論、美術、書(shu) 法、工藝美術等門類,大開本書(shu) 架是這裏的特色。再往前走就是展覽區,美術文獻館首展名為(wei) “石不語——碑帖藝術與(yu) 建築文化”。與(yu) 傳(chuan) 統碑帖展不同,“石不語”重在講述碑帖與(yu) 形態各異的名勝古跡、寺廟樓宇、商鋪田宅的營建故事,揭示碑帖的內(nei) 容與(yu) 功能,趣味盎然。比如《思群堂記》碑,是華東(dong) 師大思群堂落成時由書(shu) 法家、大夏大學校友馬公愚手書(shu) 的,早被損壞,不複存世。2012年,上圖文獻保護修複部在整理修補館藏碑帖時發現了它的拓片,從(cong) 而讓此碑重鐫複現。

  古籍修複是上圖一項重要技藝。在多媒體(ti) 遊戲“妙手延年”“綴玉聯珠”中,讀者可以選擇“工具”:噴壺、糨糊、鑷子、排筆、鬃刷,體(ti) 驗修複碑帖的過程。

  上圖曆史文獻中心文獻保護修複部副主任王晨敏向讀者推薦VR項目“靈境石語”,它將《九成宮醴泉銘》《城隍廟碑》《龍藏寺碑》3部作品的碑文故事,複原到中國青綠山水風格的虛擬動畫場景中。最有看點的當屬“鎮館之寶”《四歐寶笈》中的《九成宮醴泉銘》。戴上VR眼鏡,就能身臨(lin) 其境地“走”進這幅圖。美術文獻館還將不定期舉(ju) 辦“拓古傳(chuan) 新——碑帖傳(chuan) 拓非遺體(ti) 驗活動”。

  近觀“海上文韻”

  “我們(men) 的展覽目的不是‘獻寶’,而是要對閱讀有所啟發。”來到四樓,上海圖書(shu) 館曆史文獻中心手稿文獻整理研究部副主任劉明輝正在為(wei) 讀者導覽。

  名人手稿和家譜都是上圖特色館藏,兩(liang) 個(ge) 主題館緊挨著位於(yu) 四樓中庭區域。手稿主題館首展推出“海上文韻——夏衍手稿文獻展”,以館藏夏衍手稿為(wei) 基礎,手稿、實物展品與(yu) 曆史照片結合,從(cong) 左聯先驅、文藝先鋒、文化先勳三個(ge) 維度展現夏衍的成就。

  劉明輝帶領讀者來到兩(liang) 個(ge) 相對的展櫃:電影《林家鋪子》劇本的孤本手稿旁,放著夏衍用過的筆。翻開的手稿,正是劇本的結尾。茅盾原著的結局,林老板帶著女兒(er) 林明秀逃走後便沒了下文。在夏衍改編的劇本結尾,林老板帶著林明秀乘船逃離了小鎮,讀者可以從(cong) 展櫃上方的展簽中讀到——這樣的改編暗示了與(yu) 小說中不同的結局,舊世界被他們(men) 拋在後麵,新世界就在前麵。

  電影《祝福》劇本完稿於(yu) 1956年,這是新中國第一部自行攝製的彩色故事片。手稿上有夏衍用紅筆寫(xie) 的景別,放置在一旁的紅筆同樣令人莞爾,仿佛置身當年夏衍奮筆疾書(shu) 的場景。根據夏衍舊居書(shu) 房裏的書(shu) 桌一比一複原的場景,吸引眾(zhong) 多讀者駐足。夏衍愛貓,兩(liang) 隻仿真小貓趴在書(shu) 桌上陪他寫(xie) 作,還有一隻在書(shu) 桌下打瞌睡。書(shu) 桌後,屏風上的畫是漫畫家丁聰的作品《夏衍和貓》。

  “還原一個(ge) 有生活情趣、活生生的夏衍,更希望展讀融合的設計讓讀者產(chan) 生自己的閱讀興(xing) 趣。”劉明輝設想,再“複刻”一批夏衍用過的信紙,邀請讀者抄錄閱讀中最有感觸的段落、句子。“每周六,我們(men) 辦一場書(shu) 寫(xie) 交流會(hui) ,讓東(dong) 館真正成為(wei) 城市的會(hui) 客廳——讓閱讀被看見,找到誌同道合者。”

  逛完手稿館,不要忘了家譜館。家譜館館員單舒揚在主題牆前向凝視許久的讀者小聲提問:“可以看出這個(ge) 圖案像什麽(me) 嗎?”這麵主題牆選取全球家譜存世量前300的姓氏,循環往複7遍。青綠底色、起伏的姓氏組成的圖案像什麽(me) ?單舒揚說,公測期間,有位讀者脫口而出,這不是《千裏江山圖》嗎?“讀者的智慧,讓我們(men) 驚歎。”

  展覽尾聲,讀者可以在上圖館藏中看到上海交通運輸、公用事業(ye) 、日用化工等各項事業(ye) 發展的曆史痕跡。“圖書(shu) 館”板塊有不同時期上圖的讀者證、借閱證,其中還有一個(ge) 小彩蛋——上圖館長陳超也貢獻了自己曾經使用的借書(shu) 證。當然,如今讀者來到上圖,已經不再需要隨身攜帶實體(ti) 讀者證,隨申碼、讀者證二維碼等都可以便捷利用。施晨露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