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費永明:“揚幫仿古裝池”取得最新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2-09-30 15:03:00來源: 光明網

  9月29日,“紙墨相發——費永明、蔡禕紙箋與(yu) 筆墨的對話展”即將在上海圖書(shu) 館舉(ju) 行。揚幫古書(shu) 畫修複非遺傳(chuan) 承人、民建上海市委文化體(ti) 育委員會(hui) 副主任、上海市閔行區政協委員、上海市閔行區新的社會(hui) 階層人士聯誼會(hui) 理事、樂(le) 觀古箋(上海)紙科技中心主任費永明與(yu) 著名書(shu) 法家、上海逸仙畫院副院長蔡禕共同以別開生麵的“紙箋與(yu) 筆墨的對話”形式,聯袂呈現揚幫仿古裝池最新研究成果,展示揚幫裝裱在“複原”失傳(chuan) 古紙、古箋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展示當代揚幫裝裱在“複原”失傳(chuan) 古書(shu) 畫裝裱技術領域的重要標誌性進展。

  呈現揚幫裝裱“複原”失傳(chuan) 古紙箋領域的突破性進展

  作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揚幫裝裱又被稱為(wei) 揚州幫裝裱,肇始於(yu) 明代中晚期的揚州。民國年間,上海古書(shu) 畫裝裱業(ye) 進入鼎盛時期,期間,以蘇、揚兩(liang) 幫為(wei) 主,還有本幫、廣幫等裝裱幫派間雜其中。20世紀50年代前後,上海曾一度匯聚眾(zhong) 多古書(shu) 畫裝裱高手。20世紀60、70年代之後,古書(shu) 畫裝裱行業(ye) 迅速萎縮。20世紀90年代以後,修複過晉王羲之唐摹本墨跡《上虞帖》、唐代孫位的《高逸圖》等國寶文物的嚴(yan) 桂榮先生幾近成為(wei) 碩果僅(jin) 存的揚幫裝裱大家。

  費永明師承於(yu) 嚴(yan) 桂榮先生,師徒二人同勉共進、交情甚篤。2011年,嚴(yan) 桂榮先生辭世後,師母將其生前所用裝裱工具悉數贈予費永明,以示揚幫手藝傳(chuan) 承。其後,費永明繼續默默鑽研“揚幫仿古裝池”技術,提高古書(shu) 畫鑒賞能力,研究修複材料整體(ti) 複原情況。直到2017年春師母過世,費永明才認為(wei) “習(xi) 藝”之路告一段落,並於(yu) 次年在上海圖書(shu) 館舉(ju) 辦“揚幫古書(shu) 畫修複藝術展”,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整體(ti) 介紹揚幫裝裱曆史脈絡和發展情況,真正接過揚幫裝裱傳(chuan) 承的“接力棒”。

  2022年,上海圖書(shu) 館再次舉(ju) 辦“揚幫裝裱”相關(guan) 展覽,在這場名為(wei) “紙墨相發——費永明、蔡禕紙箋與(yu) 筆墨的對話展”的特殊展覽中,不僅(jin) 將呈現古代寫(xie) 經、五代查元方《丁氏像讚》卷、(傳(chuan) )五代郭乾暉《歲月晏安圖》、宋華亭令龔相《白金帖》、南宋《江幹牽舟圖》、明《獨樂(le) 園圖》、明代李宗謨《羅漢渡海圖》、明代王寵《樓東(dong) 賦》《長笛賦》殘卷等11件經過揚幫裝裱技術修複的古代書(shu) 畫精品,也將展出費永明多年潛心研究收藏所得多件古紙箋標本等。

  與(yu) 此同時,由於(yu) 古紙箋等本身即為(wei) 文物,無法用於(yu) 古代書(shu) 畫裝裱的實踐中,而當代大部分宣紙無法滿足古代書(shu) 畫修複和裝裱的要求,因此,對於(yu) 古紙、古箋的研究一直伴隨著揚幫裝裱的發展全過程。

  此次展覽將特別呈現費永明在長達10多年時間內(nei) 反複深入試驗所成功複原的煮硾麻紙、煮硾楮皮紙、煮硾竹紙、蘇木染煮硾麻紙、皮紙製染黃紙、皮紙仿金粟山藏經紙以及乾隆高麗(li) 貢箋等傳(chuan) 統經典古紙、古箋。其中,有許多古紙箋品種早已失傳(chuan) ,如今複原重現,已全部應用於(yu) 揚幫裝裱古書(shu) 畫修複過程當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費永明采取捶搗、植物汁液、蒸煮等多種特殊方式,複原了明代董其昌最喜愛的書(shu) 畫用紙“談箋”。這種古箋有魚子鬆花之潤、鋪玉敲冰之滑,而且,濃墨落紙,須臾間又變淡雅。

  費永明表示,從(cong) 六朝到明清,書(shu) 畫用紙不僅(jin) 品種多樣,而且效果千差萬(wan) 別。古代的名紙,之所以有名,不僅(jin) 因為(wei) 原料多樣複雜,包括手作加工的楮、麻、桑、竹等純自然材料和植物汁液,還因為(wei) 工藝方法非常獨特、工藝複雜,甚至還需要糨、打、煮、硾、金、銀、粉、蠟”等特殊工藝。複原和製作這些早已失傳(chuan) 的古箋紙所需科研時間較長,勞作十分辛苦。但這些特殊的古紙,柔潤、緊密、絢爛,便於(yu) 書(shu) 寫(xie) 繪畫、表達情感,是色彩斑斕“古紙箋”世界中不應被遺忘的重要成員。

  “作為(wei) 揚幫裝裱非遺傳(chuan) 承人,我最為(wei) 關(guan) 心的就是在修複的時候要有材料可以用。”費永明表示:“以唐代寫(xie) 經修複為(wei) 例,由於(yu) 唐代古紙是文物,即使有也無法使用,因此,在修複唐人寫(xie) 經時,為(wei) 了把之前的破損狀態修複得天衣無縫,我們(men) 最終隻能選擇以唐代製紙古法,再造‘唐紙’。也就是先‘複原’已經失傳(chuan) 的唐代古法,後以唐代古法再造熟紙,最終得以複原唐代古箋。”

  揚幫裝裱曆來有複原古紙箋傳(chuan) 統,揚幫祖師葉禦夫就是“得唐人熟紙法”後,裝裱手藝得以出神入化。在修複五代查元方書(shu) 《丁氏像讚》時,費永明發現作為(wei) 唐宋間丁度家族譜牒之一,此畫采用的是北宋早期典型麻紙,且為(wei) 生麻紙,沒有經過捶打,科研看的清晰的柱狀麻紙纖維素,可以正是唐宋“生紙非喪(sang) 故不用”的說法。

  “作為(wei) 一個(ge) 裝裱師傅,作為(wei) 和傳(chuan) 統手工紙打了30年交道的人,我有很多實踐的經驗,更有因為(wei) 興(xing) 趣愛好引發的文獻上的查找和實際動手操作的試驗。”費永明表示,使用古法再造的古紙箋進行古書(shu) 畫修複的試驗,不僅(jin) 是揚幫仿古裝池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積極探索的未來方向,或許也能夠幫助更多藝術家揭開中國古代書(shu) 畫以及書(shu) 畫裝潢用紙的迷霧。

  由於(yu) 頗具古意,這些複原的古紙、古箋也深受滬上書(shu) 畫家喜愛。蔡禕先生就因尤為(wei) 喜愛捶製楮皮紙,寫(xie) 成《閑閑堂讀書(shu) 劄錄》。這套冊(ce) 頁,按照宋張即之《上問尊堂太安人》尺牘的裱式重新裝裱,頗具古意。

  同時,依照各種古紙箋特點,蔡禕先生選取不同古紙、古箋進行了書(shu) 畫創作,如意臨(lin) 《淳化閣帖》卷七、意臨(lin) 《大觀帖》、行書(shu) 張炎詞《高陽台·西湖春感》、行書(shu) 節錄《文房四譜》、行書(shu) 節錄周亮工《讀畫錄》、草書(shu) 節錄司馬光《獨樂(le) 園記》等。

  古紙配舊墨書(shu) 寫(xie) ,即可見墨分五彩,濃淡自然相生,墨沉著而意飛躍,呈現了當代書(shu) 法獨特的意蘊和精神,成為(wei) 展現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畫新發展的重要方式。

  揚幫修複宋龔相《白金帖》冊(ce) 頁及完整修複過程圖;其中,圖一為(wei) 祝枝山《昨凂帖》原托命紙南宋龔相《白金帖》手劄原狀;圖二為(wei) 經揚幫修複後,龔相《白金帖》現狀;圖三為(wei) 經揚幫修複後,祝枝山《昨凂帖》現狀;圖四為(wei) 宋華亭令龔相《白金帖》冊(ce) 頁

  研究古紙箋也曾帶來意外收獲。2020年,在修補包括沈周、文征明、祝允明等手劄在內(nei) 的明《吳門清簡冊(ce) 》時,費永明在揭裱祝枝山《昨凂帖》時,在此帖背後,意外地發現了作為(wei) 原托命紙的南宋龔相《白金帖》手劄一封。

  對於(yu) 費永明來說,意外得寶,歡喜無似。於(yu) 是,他將龔相原劄、枝山此劄照片合裱後,又請蔡禕先生補書(shu) 龔相詩六首,合裱成一冊(ce) ,這樣的裝裱理念與(yu) 賞藝集古品味,是繼承自前人的,真正達到了“敬惜字紙”的境界。蔡禕補書(shu) 的六頁,其用紙也是特製的,紙性及氣息力求存宋製之風。如此趣事,亦成為(wei) 揚幫古書(shu) 畫裝裱領域的一樁美談。

  呈現揚幫裝裱在“複原”失傳(chuan) 古書(shu) 畫裝裱技術領域的重要標誌性成果

  “揚幫仿古裝池”為(wei) 揚幫裝裱所獨有,其核心要求古書(shu) 畫修複須嚴(yan) 格“恪守古法、修舊如舊”。也就是說,揚幫仿古裝池要求古書(shu) 畫修複不能簡單理解為(wei) 僅(jin) 對畫心的修複,而是要將整個(ge) 藝術品的氣質和神韻都要恢複到符合當時藝術品創作年代的特質。

  在古書(shu) 畫修複過程中,揚幫仿古裝池的首要要求是最大程度地保存藏品的原始風貌。在整體(ti) 修複和裝裱南宋佚名《江幹牽舟圖》的過程中,比較完整地體(ti) 現了“揚幫仿古裝池”所要求的複原古書(shu) 畫“氣質和神韻”的要求。

  南宋佚名《江幹牽舟圖》的新裝裱,運用新的方法,類似於(yu) 設計了獨特的新藝術裝置,采用似活頁夾插入藏品的新裝裱形式,將古畫整體(ti) 嵌在完整的冊(ce) 頁套子當中,既展現了南宋畫心,也展現了清代裝裱。其中,古畫活頁夾采用花綾做成空白畫心的口字形,左邊半頁做正常蝴蝶裝冊(ce) 頁,右邊做成兩(liang) 疊套裝,分別挖嵌沿邊。看上去即為(wei) 完整的整體(ti) 。花綾也經重染,以期色澤與(yu) 圖案盡量與(yu) 藏品原來的裱頭接近、甚至一致。

  同時,為(wei) 最大程度地豐(feng) 富文物的文化外衍,此畫所有跋文、配詩、題簽乃至鈐加收藏印等均為(wei) 再創。其中,此畫的對題詩文內(nei) 容是由諸文進先生依照畫麵內(nei) 容創作,蔡禕先生行書(shu) 抄錄,詩文內(nei) 容藏品畫意而作,而非抄錄前人陳句,這樣就呈現出針對性的題識,為(wei) 文物藝術品遞藏提供另一種鑒賞角度。

  此外,裝裱時,又將這幅古畫完整擴容成為(wei) 一冊(ce) ,增加了考究且相宜的“包裝”。此冊(ce) 封麵采用金襴唐草紋錦,四邊鑲老紅木細邊,冊(ce) 內(nei) 題跋頁書(shu) 寫(xie) 紙采用舊楮皮重加煮硾,與(yu) 原作絹色保持完整的統一和諧。

  從(cong) 南宋佚名《江幹牽舟圖》的最終裝裱形式來看,最大程度地保存和複原古書(shu) 畫“氣質和神韻”,是“揚幫仿古裝池”的最高要求之一。“揚幫書(shu) 畫裝裱名師除本行手藝外,在鑒賞、材料方麵必須有獨到的本領與(yu) 見識。”費永明表示,裝潢修複是綜合認識的勞動。對書(shu) 畫本身的鑒賞鑒真、修複的技術手段、修複材料的認識積累三個(ge) 方麵缺一不可。

  在修複明代王寵《樓東(dong) 賦》《長笛賦》殘片時,費永明在修好畫心之後,以明代手卷經典樣式將其完整補全,以新研製的仿金粟山藏經紙作為(wei) 引首,以煮硾楮皮紙作為(wei) 拖尾,蔡禕先生補《長笛賦》原文先以小楷書(shu) 於(yu) 舊竹紙上,後數十行兼用煮硾潛山桑皮紙,恢複了明代書(shu) 畫的氣度。蔡禕在《長笛賦》後題跋中懇切地寫(xie) 道:“是作含蓄衝(chong) 和,精力內(nei) 蘊,棗木氣盈然,雖不能窺其全貌,隻字片紙間亦能觀其古茂,樸厚處得魏晉之韻,卓然明之大家,殊可寶藏之。

  在明《獨樂(le) 園圖》之後的拖尾上,蔡禕先生行草書(shu) 《獨樂(le) 園記》一例。此拖尾采用皮紙經反複煮捶而成,紙麵瑩潤,古質的書(shu) 法,朱紅的鈐印、褐色的簽條以及天青色的花綾裱邊,形成古典雅致的效果,是古畫與(yu) 紙筆想得的最佳範例。

  (傳(chuan) )五代郭乾暉《歲月晏安圖》此圖裝裱形式為(wei) “墨界雙線”為(wei) 最典型的蘇式裱

  蔡禕行書(shu) 張炎詞《高陽台·西湖春感》,畫心為(wei) 煮捶狼毒紙,在揚幫裝裱中,裝裱樣式采取揚幫裝裱複原的“黃金綾條”和具有明代裝裱特征的“墨色天地”“藏青包首”等等

  在古書(shu) 畫的修複過程當中,揚幫裝裱對於(yu) 古書(shu) 畫裝裱文獻的整理和技藝複原工作,一直非常重視。費永明表示,曆來書(shu) 畫修複講究“修舊如舊”,古書(shu) 畫修複不是單指畫心的修複,而是裝裱上也要達到作者創作年代的精神氣質。因此,在古書(shu) 畫修複和裝裱技術方麵,也需要不斷探索研究,以求更加生動、直觀地呈現書(shu) 畫創作當時的風度氣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多年裝裱實踐,費永明得以恢複古籍中記載、現已失傳(chuan) 的“黃金綾條”和“墨界雙線”等傳(chuan) 統書(shu) 畫裝裱形式。

  據了解,文震亨曾在《長物誌·裝褫定式》中錄有兩(liang) 句話:其一,“二垂帶用白綾闊一寸許,烏(wu) 絲(si) 界畫二條,玉池白綾亦用前花樣”。其二,“書(shu) 畫小者須挖嵌,用淡月白畫絹上嵌金黃綾條,闊半寸許,蓋宣和裱法,用以題識,旁用沉香皮條……”。

  費永明對於(yu) 此段文字中關(guan) 於(yu) “垂帶……烏(wu) 絲(si) 粗界畫”“……嵌黃金綾條”的材質與(yu) 裝裱法,經反複實踐得以忠實再現。甚至,包括藏青色包首絹的恢複,由於(yu) 沒有現貨可買(mai) ,全部都是由手染而成,須用靛藍經十數次反複漂染才能夠得到。

  “為(wei) 了文震亨《長物誌》中兩(liang) 句話,我們(men) 堅持鑽研和完善古代書(shu) 畫裝裱技術,尋找古籍文獻中的確切解釋,並最終結合當地揚幫裝裱工藝。真實呈現在觀眾(zhong) 麵前。”費永明表示:“看時容易!中有許多甘苦,唯我心知!”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