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考古成果的濃縮呈現

發布時間:2022-09-30 14:54:00來源: 光明網

  考古成果的濃縮呈現

  王 巍

  中國有“百萬(wan) 年人類史、一萬(wan) 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找到具體(ti) 的實證,靠的是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上下求索。自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以來,近400名學者經過20年努力,進一步勾勒和描繪出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的壯闊圖景。做好研究成果的宣傳(chuan) 和推廣,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展示傳(chuan) 播,提升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是當下一項重要工作。

  近年來圍繞文博領域,文藝工作者創作了一批有口皆碑的優(you) 秀節目,近期播出的《中國考古大會(hui) 》就為(wei) 廣大觀眾(zhong) 提供了一個(ge) 了解中國百年考古成果的窗口。

  《中國考古大會(hui) 》聚焦良渚遺址、賈湖遺址、周口店遺址、三星堆遺址、城頭山遺址、秦始皇陵、二裏頭遺址等具有重大學術意義(yi) 的考古遺址。這些遺址都是在中國考古史乃至世界考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發現,它們(men) 展示了中華5000多年文明起源發展的脈絡,展示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過程,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及其對世界的貢獻。從(cong) 地域分布來看,《中國考古大會(hui) 》涵蓋了北京、浙江、河南等地的“明星遺址”;在遺址類型上涉及洞穴、聚落、城址、陵寢、墓葬等豐(feng) 富種類,是考古成果的濃縮呈現。

  除了豐(feng) 富的內(nei) 容,《中國考古大會(hui) 》令人回味無窮的地方,還在於(yu) 它用專(zhuan) 業(ye) 的學術精神、輕鬆的藝術表達、立體(ti) 的傳(chuan) 播形式,把看似深奧的考古成果生動鮮活地傳(chuan) 遞給人們(men) 。節目打破文化節目的傳(chuan) 統答題模式,集探秘空間、專(zhuan) 家解讀、舞蹈演繹、實景記錄等形式於(yu) 一體(ti) ,把考古過程轉化為(wei) 一場場劇情式推進和沉浸式體(ti) 驗的“探秘之旅”。

  作為(wei) 一名考古工作者,我一直暢想能有一個(ge) 空間借助數字化方式,把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曆程,以及各個(ge) 時期的曆史場景、發明創造、衣食住行、神話傳(chuan) 說等展現出來,讓人們(men) 能更真切地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可以說,《中國考古大會(hui) 》就在熒屏上打造了這樣的“公共體(ti) 驗空間”。節目結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裸眼3D演播室技術,針對每個(ge) 考古遺址量身打造“視+聽+觸”場景,通過連接考古場景、複現曆史圖景,讓觀眾(zhong) 足不出戶就能“踏訪”重大考古發現的現場。同時,節目中豐(feng) 富的講解、演示和互動手段,讓觀眾(zhong) 不僅(jin) 看得懂,而且願意看、喜歡看。網友表示:“一個(ge) 個(ge) 考古學界響亮的名字,以這樣的形式來到了我們(men) 眼前,很有代入感。”

  有這樣一個(ge) 令人振奮的數據:在這個(ge) 節目的觀眾(zhong) 中,15—24歲觀眾(zhong) 占比最高,這說明《中國考古大會(hui) 》成功贏得了廣大年輕觀眾(zhong) 。他們(men) 中有人留言說:“原來我們(men) 現有的很多傳(chuan) 統,小到一個(ge) 敲擊打磨的動作,大到一種農(nong) 耕蓄養(yang) 的文化,其實數十萬(wan) 年前就在不斷演化。因為(wei) 有了生生不息的延續,才創造了如此燦爛的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作為(wei) 一個(ge) 現代人,我無比自豪,也無比感恩。”在今天的考古領域,70後和80後已是中堅力量,90後、00後也正在快速成長。我們(men) 期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僅(jin) 愛上考古,而且能加入這項任重而道遠的事業(ye) 。

  (作者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hui) 理事長)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