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篁嶺曬秋——豐收的景象 增收的喜悅(走進傳統村落)

發布時間:2022-10-09 14:38:00來源: 人民日報

 

  如果說大自然的秋色是一抹燦爛的金黃,那麽(me) 這裏的秋色便是金黃裏繽紛的點綴。這點綴就盛放在江西省婺源縣篁嶺村農(nong) 家圓圓的曬匾裏。

  9月的清晨,朝陽初升,晨霧漸散,掛在山坡上的篁嶺村開始蘇醒。村民江桂珍將前一天晚上收納裝袋的辣椒和玉米從(cong) 置物架上取下來,重新鋪滿曬匾,端放到三樓屋簷下長長的木托架上。不一會(hui) 兒(er) ,左鄰右舍都將收獲的農(nong) 產(chan) 品擺滿了自家的曬架。

  身處其間,目之所及,火紅的辣椒、金黃的玉米、橙黃的南瓜……豐(feng) 收的喜悅撲麵而來;站在高處,放眼望去,徽派民居層層疊疊、依山而建,白牆青瓦被繽紛點綴,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這便是聞名遐邇的篁嶺曬秋。

  誰能想到,這座以曬秋聞名的靜謐古村,也曾一度麵臨(lin) 人走屋空半空心化的窘境。

  2009年,婺源縣投資1200萬(wan) 元建設移民新村,對篁嶺村的320名村民實施整體(ti) 搬遷,總投資6億(yi) 多元的篁嶺旅遊開發項目隨之啟動。

  篁嶺村引入旅遊公司,對篁嶺村進行統一的規劃建設、風貌修繕,讓有手藝、有特長的村民展示曬秋、當地手工藝等,使古村重現炊煙嫋嫋的景象。目前在公司工作、承租經營的村民有150餘(yu) 人,人均年收入達到5萬(wan) 元以上。村民還參與(yu) 到開發運營中,公司流轉周邊的梯田,統一規劃種植,打造農(nong) 業(ye) 觀光園。而篁嶺景區周邊曉容、前段、栗木坑、篁嶺新村等村莊搭上“順風車”,百餘(yu) 家農(nong) 戶從(cong) 事農(nong) 家樂(le) 經營,戶均年增收15萬(wan) 元。

  婺源篁嶺景區品牌策劃部經理謝巧娟介紹,篁嶺曬秋廣受關(guan) 注,離不開篁嶺獨特的地理環境。篁嶺村呈扇形分布在婺源主峰石耳山,屬山居村落,地無三尺平,農(nong) 產(chan) 品缺少晾曬場地,於(yu) 是家家戶戶就在自家屋簷下搭建曬架,用竹製的曬匾晾曬。久而久之,曬秋演變成為(wei) 這裏的農(nong) 俗。雖然曬秋並非篁嶺村獨有,在南方地勢高、平地少的地區,也有類似農(nong) 俗。但篁嶺村的房屋緊密錯落排布在山坡上,層次感分明,使得篁嶺曬秋更具特色。

  謝巧娟說,篁嶺村的曬秋並不限於(yu) 秋天。曬秋的“秋”,指收獲的農(nong) 產(chan) 品。在篁嶺村,隻要出太陽,一年四季都有應季的農(nong) 產(chan) 品可曬——春曬竹筍、蕨菜,夏曬茄子,秋曬辣椒、玉米,冬曬紅薯。

  目前篁嶺正值豐(feng) 收季,慕名而來的遊客熙熙攘攘,或舉(ju) 起手機,將自己與(yu) 篁嶺的秋色定格;或駐足山腰,靜靜凝視秋日的美。遊客鏡頭中是農(nong) 業(ye) 豐(feng) 收的景象,還有村民增收的喜悅。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