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這個家很溫暖
10月9日,七八級的北風呼呼地刮了一天。在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街道紅霞路社區卡口,黨(dang) 委書(shu) 記劉夢球一邊巡邏,一邊和卡口執勤的街坊誌願者打著招呼:“今兒(er) 天冷,王叔您別凍著了,捂嚴(yan) 實點。黨(dang) 的二十大馬上就要召開了,這疫情呀隨時有可能反彈,咱們(men) 一定把自家的大門看嚴(yan) 實了。”
“‘大管家’您就放心吧,咱這身體(ti) 好著呢!為(wei) 了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我隨時候著。”王叔爽朗地笑道。
“大管家”,是社區居民對劉夢球的“愛稱”。
別看劉夢球今年隻有37歲,但已經在紅霞路社區工作了近10年。十年一揮間,老街坊處成了“實在親(qin) 戚”,他左一聲“王叔”,右一聲“老姨兒(er) ”,兩(liang) 句話拉近了和居民的關(guan) 係。
酒仙橋舊城區改建項目是朝陽區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如今已經啟動政策宣傳(chuan) 工作。紅霞路社區屬於(yu) 典型的老舊小區,老人多、老樓多。對於(yu) 這樣的老小區,劉夢球帶著大家摸索出一個(ge) “黨(dang) 建+四級體(ti) 係”治理模式,在舊城改建方麵發揮了巨大作用。
“‘四級體(ti) 係’就是讓熱心居民擔任街坊長、樓長、單元長、層長,把問題化解在基層。”劉夢球介紹。
前些天,十一街坊一位老人不肯去社區領取舊城改建的政策材料,社區工作人員幾次想登門送,結果都吃了閉門羹,大家急得直撓頭。劉夢球了解情況後,找到這棟樓的樓長孫美英,一起兩(liang) 次上門和老人拉家常、講政策,又讓老人的家裏人當說客。“最終,老人明白了舊城改建的好處,主動領了材料,還表示全力支持社區工作。”劉夢球說。
“黨(dang) 的二十大馬上就要召開了。作為(wei) 社區工作者,我們(men) 要繼續為(wei) 街坊鄰居解決(jue) 煩心事兒(er) 、難辦的事兒(er) 。”作為(wei) 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能夠見證黨(dang) 的二十大的召開,劉夢球感到十分振奮,“我在這個(ge) 社區工作了近10年。如果黨(dang) 和人民還需要我、信任我,我還將堅守社區一個(ge) 又一個(ge) 10年。他們(men) 叫我一聲‘大管家’,我就要替大家實實在在管好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