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範中心就是我的家”
水稻畝(mu) 產(chan) 從(cong) 300餘(yu) 斤提升至800斤、蛋雞產(chan) 蛋率由50%提升至80%、引入火龍果苗等收益較高的經濟類作物……非洲西部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國多哥的民眾(zhong) ,正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中國援多哥農(nong) 業(ye) 技術示範中心(以下簡稱“示範中心”)項目帶來的好處。
多哥農(nong) 業(ye) 人口占全國人口的67%,水稻和玉米是主要農(nong) 作物。長期以來,受觀念、種植技術、基礎設施等因素限製,當地稻穀和玉米單產(chan) 均很低,難以滿足本國糧食需求,種植者也無法通過農(nong) 產(chan) 品獲取更多收益。
2010年,在距離多哥首都洛美西北部約16公裏的桑蓋拉地區,由江西中煤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示範中心正式建成。2021年10月,項目方開始自主運營。示範中心占地約150畝(mu) ,開展的工作包括農(nong) 業(ye) 培訓、技術示範、農(nong) 機推廣等。
在示範中心工作的喜馬拉,是中國先進農(nong) 業(ye) 技術落地多哥的見證者和受益者。喜馬拉出生於(yu) 多哥北部城市卡拉市,那裏的農(nong) 民大多靠種植玉米為(wei) 生。為(wei) 謀生計,喜馬拉離開家鄉(xiang) ,來到洛美打工。“示範中心初建時,我隻是在這裏做泥瓦工。”隨著示範中心工作的全麵開展,喜馬拉積極參加各項培訓,掌握了許多種植和管理技術,逐步成長為(wei) 示範中心的人事經理兼農(nong) 業(ye) 技術主管。
第六期水稻種植技術培訓班學員科瑪拉同樣受益於(yu) 項目培訓。科瑪拉的家鄉(xiang) 位於(yu) 策維埃市,上世紀80年代,中國曾援助多哥在此興(xing) 修水利,開辟出近300公頃的水稻產(chan) 區,這裏至今仍是多哥麵積最大、最主要的水稻產(chan) 區。
科瑪拉家有75畝(mu) 水稻田。過去,他采用傳(chuan) 統的育秧移栽方式,水稻畝(mu) 產(chan) 隻有500斤左右,通過在示範中心學習(xi) 水稻直播技術,現在水稻畝(mu) 產(chan) 提升至近1000斤。“這幾年,我們(men) 家還購置了大米加工設備,開始銷售成品大米了!”科瑪拉樂(le) 嗬嗬地說。
據了解,示範中心共舉(ju) 辦19期農(nong) 業(ye) 技術培訓班,為(wei) 多哥培訓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近千人次。現在,越來越多的當地農(nong) 戶希望有更多增收,創收方法也不斷更新——
2016年,示範中心引入先進的蛋雞養(yang) 殖設備,吸引了不少當地官員、農(nong) 戶前來參觀學習(xi) 。“示範中心還建成了多哥最全麵的水稻種植加工綜合示範基地,成為(wei) 當地一道亮麗(li) 的風景線。”駐示範中心負責人羅來輝告訴記者。
2017年,示範中心引入來自中國海南的紅心火龍果種苗,如今已繁育20畝(mu) 種苗,預計畝(mu) 產(chan) 超5000斤。未來產(chan) 品可以銷往周邊國家、中東(dong) 地區及歐洲國家。“示範中心就是我的家,中國朋友就像我的家人一樣,支持我、幫助我。相信隨著我們(men) 的農(nong) 產(chan) 品銷路廣開,大家的生活會(hui) 越過越好。”喜馬拉對美好的未來滿懷憧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