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們(men) 推進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最大優(you) 勢,也是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根本保障。全麵認識和深刻把握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開創、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作用,對於(yu)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yi) 。
現代化是社會(hui) 生產(chan) 力躍遷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發展進步的重要標誌。現代化肇始西方而後擴散至全球,成為(wei) 不可抗拒的曆史潮流。現代化是各國追求繁榮富強的內(nei) 在要求,但是一個(ge) 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具體(ti) 道路必須基於(yu) 自身曆史和現實進行自主探索。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在封建專(zhuan) 製統治日益式微和西方列強持續入侵的曆史條件下開啟的。這就決(jue) 定了如果不能推翻內(nei) 外雙重壓迫,實現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必然崎嶇坎坷。近代以來,為(wei) 推進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無數仁人誌士進行了大量的嚐試和抗爭(zheng) 。然而,由於(yu) 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引、有力的政治領導和正確的戰略策略,加之對外自主性的喪(sang) 失,各種現代化的努力均以失敗而告終。中華民族的集體(ti) 性迷失呼喚新的政治力量引領中國的現代化方向,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一經成立,便明確了以社會(hui) 主義(yi) 救中國的政治主張,自覺肩負起通過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重任。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通過武裝鬥爭(zheng) 和土地革命,對外終結了外國列強的侵略和壓迫,對內(nei) 實現了國家統一和社會(hui) 整合,為(wei) 推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創造了根本條件。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通過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建立起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進行自主的社會(hui) 主義(yi) 探索建立起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和國民經濟體(ti) 係,為(wei) 中國現代化的推進提供了政治前提和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立足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進一步明確了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目標導向、戰略步驟、基本路線和實踐路徑,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開創和發展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守正創新、接續奮鬥,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使得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引領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曆史和現實充分表明,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堅強領導核心,是中國式現代化創新發展的領導力量。
堅持黨(dang) 的全麵領導,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hui) 主義(yi) 方向。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實現的是資本主義(yi) 的現代化。這一發展路徑在特定時期內(nei) 推動了經濟發展、激發了社會(hui) 活力、促進了人類進步,但資本對剩餘(yu) 價(jia) 值的無節製追逐也帶來了市場失靈、貧富差距、社會(hui) 撕裂、對外侵略等綜合病症。基於(yu) 此,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長期摸索和反複比較中最終選擇了社會(hui) 主義(yi) ,並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進程中不斷對其豐(feng) 富完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社會(hui) 主義(yi) 而不是其他什麽(me) 主義(yi) ,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原則不能丟(diu) ,丟(diu) 了就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正因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堅持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的現代化,中國才能在鼓勵資本健康發展的同時限製其無序擴張,在有效市場和有為(wei) 政府之間保持動態平衡,朝著實現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行,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新的征程上,我們(men) 要進一步堅持黨(dang) 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全麵領導,依靠全麵深化改革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成熟定型,通過解決(jue) 人民急難愁盼問題切實維護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始終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社會(hui) 主義(yi) 方向。
堅持黨(dang) 的全麵領導,破解中國式現代化的難題困境。曆史地看,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是“串聯式”的曆史進程,在完成一個(ge) 階段的任務後順序推進下一階段的議程,發展相對從(cong) 容。中國的現代化則是在外部力量衝(chong) 擊刺激下的趕超式發展,必須在一個(ge) 壓縮的時空場域內(nei) 同時推進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從(cong) 而大大增加了現代化建設的難度。更為(wei) 重要的是,西方國家的現代化以內(nei) 部物質主義(yi) 急劇膨脹、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以及生態係統持續破壞為(wei) 沉重代價(jia) ,並伴隨著數不清的對外擴張掠奪。中國追求的是全麵協調、共同富裕、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也就意味著我們(men) 的發展麵臨(lin) 更多的約束條件和更艱巨的曆史任務。不僅(jin) 如此,由於(yu) 國際力量對比的深刻變化,加之中西政治製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以美國為(wei) 首的西方國家視中國為(wei) 戰略性對手和係統性挑戰,通過“全政府”手段對中國進行遏製打壓,進一步增加了我國現代化發展的外部挑戰。應對如此艱巨的現代化任務,沒有黨(dang) 的堅強領導是難以想象的。隻有以黨(dang) 的領導為(wei) 根基、以黨(dang) 的旗幟為(wei) 方向,我們(men) 才能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曆史進程中不斷應變局、開新局。
堅持黨(dang) 的全麵領導,凝聚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複雜性和艱巨性決(jue) 定了建設主體(ti) 的多樣性和廣泛性。隻有在黨(dang) 的堅強領導下將全社會(hui) 的力量資源都匯聚起來,才能形成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的曆史合力。凝聚力量需要有共同理想,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共產(chan) 主義(yi) 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共同理想的忠實踐行者,通過持續加強理論教育鑄牢了全體(ti) 人民為(wei) 之奮鬥的共同信念。凝聚力量需要有社會(hui) 團結,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不斷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形成了海內(nei) 外中華兒(er) 女大團結大聯合的生動局麵。凝聚力量需要有組織優(you) 勢,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通過嚴(yan) 密的組織體(ti) 係和有效的組織工作將全社會(hui) 的優(you) 秀人才吸納進黨(dang) 內(nei) 、團結在黨(dang) 周圍,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凝聚力量需要率先垂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持之以恒加強自我革命,敢於(yu) 同損害黨(dang) 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一切言行做鬥爭(zheng) ,為(wei) 全社會(hui) 堅定“四個(ge) 自信”、增強必勝信心提供了堅實基礎。在這個(ge) 意義(yi) 上,黨(dang) 的堅強領導是充分調動各方麵積極性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guan) 鍵所在,是最大限度凝聚奮進力量的根本保障。
萬(wan) 山磅礴,必有主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創、發展和拓展見證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追求民族複興(xing) 的偉(wei) 大曆史進程。當前,我國已邁入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既迎來了難得的戰略機遇也麵臨(lin) 空前的風險挑戰。隻有不斷堅持和完善黨(dang) 的全麵領導,不斷提升黨(dang) 長期執政的能力水平,中國式現代化偉(wei) 業(ye) 才能一路披荊斬棘、破浪前行。
【本文係2022年四川省社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奮鬥對世界曆史進程的深刻影響研究”(項目批準號:SC21ZDZT00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
作者簡介
姓名:劉世強 李政佼 工作單位: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