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國博首次聯袂辦展 讀懂中國“和合”文化
從(cong) 遠古時代的石器、骨器、玉器、陶器到絢麗(li) 多彩的外銷瓷、精雕細刻的漆器,從(cong) 唐人繪製的絹畫《伏羲女媧圖》到元代書(shu) 法家以精致小楷寫(xie) 就的《道德經》……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現場,豐(feng) 富的文物展示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講述著中華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價(jia) 值理念。
本次展覽是故宮博物院與(yu) 中國國家博物館兩(liang) 大文博機構首度聯袂推出的重磅特展,從(cong) 故宮和國博的豐(feng) 厚館藏中精選400餘(yu) 件文物進行展示。展覽分為(wei) 4個(ge) 單元,從(cong) 宇宙、天下、社會(hui) 、道德4個(ge) 層麵,闡述中國“和合”文化的曆史淵源和豐(feng) 富內(nei) 涵。第一單元“天地同和”,闡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第二單元“萬(wan) 邦協和”,闡釋中華民族處理外交關(guan) 係時秉持的協和萬(wan) 邦的天下觀;第三單元“宜民安和”,闡釋中華文明對社會(hui) 各階層文化多樣性、各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尊重與(yu) 包容;第四單元“樂(le) 在人和”,闡釋中華民族“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天人合一的智慧
步入展廳,紅山文化玉龍、良渚文化玉琮、齊家文化玉璧等形製多樣的玉禮器引得觀眾(zhong) 駐足欣賞。華夏先民采天然之美玉,精心琢磨成溝通天地、祭祀祖先的禮器。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men) 看到這些玉器,依然會(hui) 為(wei) 先民們(men) 高超的雕刻技藝和豐(feng) 富的想象力而驚歎。
從(cong) 鑿石、磨骨、繅絲(si) 到製陶、冶銅、髹漆,古人對自然材料的開發利用和自然規律的理解認識越來越深入、全麵,由自然現象引發的情感共鳴與(yu) 審美觀念逐漸融入勞動實踐和物質創造之中,從(cong) 而形成中華民族獨特的禮樂(le) 文明和社會(hui) 製度。
遠古時代,黃河中下遊地區的先民根據氣候、四時交替總結出自然變化規律,用以指導日常生活、實現生產(chan) 力進步。月令,即以四時為(wei) 總綱、十二月為(wei) 細目,以時記述天文曆法、自然物候,並以此來安排生產(chan) 生活的政令。展廳裏的清乾隆“禦製月令七十二候詩”彩色墨即是“順天應時”文化傳(chuan) 統的體(ti) 現。此墨一套兩(liang) 匣,每匣6屜,每屜6錠,共計72錠,一錠墨對應一物候,大小不同、形狀各異,有圓形、橢圓形、方形、六角形及葉式、碑式、琴式、鍾式等。墨色分綠、紅、白、藍、黃5種,與(yu) 中國傳(chuan) 統五行相對應:春(正月、二月)為(wei) 木,對應綠色;夏(四月、五月)為(wei) 火,對應紅色;秋(七月、八月)為(wei) 金,對應白色;冬(十月、十一月)為(wei) 水,對應藍色;兩(liang) 季之交(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為(wei) 土,意為(wei) 激活、生發,對應黃色。
在月令彩色墨旁邊,陳列著一套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圖題詩句杯。這套五彩杯由12件組成,光潔白釉上飾以青花五彩,一麵繪有每月代表性花卉,另一麵題寫(xie) 與(yu) 花卉相對應的詩句,詩句大多取自《全唐詩》。此套瓷杯屬於(yu) 禦用酒杯,胎薄體(ti) 輕,紋飾秀美,款識工整,代表了康熙朝景德鎮禦窯廠製作青花五彩薄胎瓷的最高水平。
一麵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編鍾、編磬、編鎛,一麵是金光熠熠的清代“中和韶樂(le) ”樂(le) 器,兩(liang) 組展品映照出中華禮樂(le) 文化數千年的傳(chuan) 承和發展。雅樂(le) 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會(hui) 、宴饗時使用的正統音樂(le) ,其體(ti) 係在西周初年製定。古代雅樂(le) 的主要樂(le) 器是編鍾和編磬,樂(le) 首以銅鍾發聲,樂(le) 末以玉磬收韻,集眾(zhong) 音之大成,象征“金聲玉振”。“中和韶樂(le) ”在明清樂(le) 製中規格最高,主要用於(yu) 中祀以上的壇廟祭祀和國家朝會(hui) 典禮。清乾隆年間製作的銅鍍金雙龍鈕雲(yun) 龍紋編鍾,分兩(liang) 層懸掛於(yu) 雕龍漆金的架座上,盡顯莊重典雅。與(yu) 之配套使用的青玉描金雲(yun) 龍紋編磬,選用珍貴的新疆和田碧玉製成,磬體(ti) 兩(liang) 麵飾以描金雲(yun) 龍紋,描金紋飾的金黃色與(yu) 玉質的碧綠色相映生輝,華麗(li) 奪目。
開放包容的氣度
獨立展櫃裏,一方小小的封泥,勾起了人們(men) 對大漠風煙、駝鈴陣陣的遐想。這件封泥出土於(yu) 陝西省城固縣張騫墓,正麵刻有陽文“博望□造”。漢武帝時期,張騫兩(liang) 次奉命出使西域,開辟了舉(ju) 世聞名的絲(si) 綢之路,受封為(wei) 博望侯。
裝飾團花紋、騎士紋、豬首紋的唐代織錦,訴說著絲(si) 綢之路開辟千年之後愈發繁榮的故事。充滿異域風情的圖案與(yu) 中原傳(chuan) 統吉祥紋樣融合,呈現出開放包容、錦繡繽紛的盛世圖景。
唐代長沙窯彩繪瓷、元代龍泉窯青瓷、明代景德鎮窯青花瓷、清代廣彩瓷……曆代外銷瓷名品見證了海上絲(si) 綢之路的興(xing) 盛。一件造型雅致、紋飾精美的龍泉窯青釉鳳尾尊吸引了記者的目光。此尊撇口,長頸,豐(feng) 肩,腹部以下漸收斂,近足處微撇,圈足。瓷器內(nei) 外均施有肥厚的青釉,釉麵開片。頸部刻劃密集的弦紋,上腹部刻劃纏枝牡丹紋,下腹部刻菊瓣紋。據介紹,在韓國新安海域一艘滿載陶瓷器的元代沉船中,發現了與(yu) 此器造型、紋飾相似的龍泉窯青釉纏枝牡丹紋鳳尾尊,由此證實龍泉窯青瓷在元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中扮演過重要角色。
與(yu) 這些外銷瓷相對應的,是海外各國學習(xi) 借鑒中國製瓷工藝所生產(chan) 的瓷器。如12世紀的高麗(li) 青瓷、18世紀的歐洲麥森窯仿景德鎮五彩瓷、19世紀的日本仿德化窯白瓷等。這些外國瓷器精品又流入中國、走進宮廷,成為(wei) 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佳話。
穿過一處仿故宮倦勤齋通景畫的門廊,映入眼簾的一係列展品體(ti) 現了西方文化引入中國後創新發展的成果。清乾隆金胎琺琅人物圖執壺結合鑲嵌、鏨刻、掐絲(si) 琺琅和畫琺琅等多種工藝,精美絕倫(lun) ,令人讚歎。此壺以黃金製胎,造型為(wei) 葫蘆式,通體(ti) 施藍色琺琅地,飾掐絲(si) 纏枝蓮紋,多處鑲嵌珍珠和珊瑚。壺蓋、頸、小腹、大腹等處對稱布置大小、形狀各異的畫琺琅開光,開光內(nei) 彩繪人物、花卉、庭院山水等。下配鏨刻蓮花紋鎏金銅座。掐絲(si) 琺琅、畫琺琅都是從(cong) 西方引進的工藝。乾隆時期畫琺琅製品人物裝飾較少,本器堪稱佳作。器身開光內(nei) 所繪仕女與(yu) 庭院人物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繪畫題材,卻用歐洲技法表現,反映了中西合璧的藝術風格。
和諧向善的品德
展覽第三單元呈現了中國古代社會(hui) 士農(nong) 工商各得其所、多個(ge) 民族和諧共處的圖景。“漢保塞烏(wu) 桓率眾(zhong) 長”駝鈕銅印是東(dong) 漢朝廷授予烏(wu) 桓族首領的官印。烏(wu) 桓是中國古代東(dong) 胡族的一支。“率眾(zhong) 長”為(wei) 烏(wu) 桓族部之長,“率眾(zhong) ”的封號與(yu) 其率眾(zhong) 歸附、守備邊塞、助戰平叛等事跡相關(guan) 。漢代西南民族青銅樂(le) 器、金代“春水”“秋山”玉雕、明清時期《職貢圖》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物,反映了多彩的民族文化。
《乾隆南巡圖》是清代畫家徐揚以“禦製詩意為(wei) 圖”,描繪1751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江浙的巨幅曆史畫卷。全圖共計12卷,將詩、書(shu) 、畫三者結合,以寫(xie) 實手法描繪了乾隆初下江南,省方問俗、察吏安民、視察河工、檢閱師旅、祭祀禹陵和遊覽湖山名勝的情景,真實反映了錦繡河山和社會(hui) 風貌。此次展覽展出了《乾隆南巡圖》第六卷,此卷以禦製《駐蹕姑蘇》詩為(wei) 題,重點展現蘇州閶門到胥門一帶的景觀。整幅畫以大運河為(wei) 主軸,河岸屋宇縱布、商鋪林立,一派盛世繁華氣象。
和諧社會(hui) 的根基,是“人心和善”“以和為(wei) 貴”的價(jia) 值觀。明憲宗朱見深繪《一團和氣圖》軸,描繪了3位老者抱作一團,左側(ce) 老者戴道冠,中間老者做僧人裝扮,右側(ce) 為(wei) 一戴方巾儒士。整幅作品構圖巧妙,遠看似一位盤腿而坐的笑臉彌勒,喜氣和睦,表現了儒、釋、道三教合一、和諧交融的思想。
在展覽的結尾,一件霽青金彩海晏河清尊引人注目。此器外壁施霽青色釉,以金彩繪纏枝牡丹、蕉葉紋、如意雲(yun) 紋等,近足部飾粉彩仰蓮紋及聯珠紋,肩頸之間雕貼一對白色展翅剪尾燕子作為(wei) 耳。這件瓷尊是清代景德鎮禦窯為(wei) 圓明園海晏堂燒製的陳設品,需多次入窯和施彩,工藝高超,集雕、貼、凸壓之大成。此尊霽青色象征“河清”,燕與(yu) “晏”諧音,蘊含海晏河清、天下承平之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