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熹平石經》見證書法的革新時代

發布時間:2022-10-12 14:3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從(cong) 漢末至魏晉,書(shu) 法迎來了轉折與(yu) 革新的大時代。盛行了四百年之久的隸書(shu) 走向巔峰,草、行、楷等新的書(shu) 體(ti) 則從(cong) 隸書(shu) 中脫胎並日臻成熟,諸多書(shu) 法名家接踵而至。從(cong) 傳(chuan) 世的碑帖之中,我們(men) 得以感受到三國時代的文脈悠悠。

  東(dong) 漢末年,漢隸八分書(shu) 正盛,最負盛名的書(shu) 家是蔡邕。蔡邕,字伯喈,陳留圉縣(今河南杞縣南)人。他博學多才,書(shu) 法隸篆皆工,且好辭章、術數、天文、音律,是一位全才。蔡邕在書(shu) 法方麵最大的貢獻,就是主持刻製了《熹平石經》。

  兩(liang) 漢獨尊儒術,天下讀書(shu) 人均以研習(xi) 儒家經典為(wei) 要義(yi) 。但在東(dong) 漢,儒學經典隻能依靠手抄來傳(chuan) 播,難免出現訛誤與(yu) 曲解。漢靈帝時,擔任議郎的蔡邕發現,學子們(men) 手中的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與(yu) 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與(yu) 韓說、太史令單颺等,聯名向靈帝提案,奏請正定“六經”文字。靈帝很快批準了這項提案,中國曆史上第一場浩大的刻經工程就此展開。

  此次刻經由蔡邕主持,選定《周易》《尚書(shu) 》《詩經》《禮記》《春秋》《公羊傳(chuan) 》《論語》七部儒家經典正本,據《後漢書(shu) 》載,這些經籍先由蔡邕書(shu) 丹(用朱砂將文字書(shu) 寫(xie) 在碑石上——編者注),再由工匠刻石。不過據如今流傳(chuan) 的殘石文字來看,字體(ti) 不像出自同一人,書(shu) 丹可能由蔡邕與(yu) 多人合作完成。其文字是標準的八分隸書(shu) ,字體(ti) 方正,沉穩大氣。

  據載,石經共刻碑46座,每碑寬約1.4米,高約3米,全部碑文約20萬(wan) 字。刻經工作從(cong) 熹平四年一直持續至光和六年(183年),曆時9年方完工。石經刻成後,被立於(yu) 京師洛陽開陽門外太學(遺址在今河南省偃師市佃莊鎮)講堂東(dong) 側(ce) ,供天下士子謄抄校正。石經的刊刻在當時引發了極大的轟動效應,史載“其觀視及摹寫(xie) 者,車乘日千餘(yu) 輛,填塞街陌”。石經成為(wei) 天下學子的“標準教科書(shu) ”。因為(wei) 石經刻於(yu) 熹平年間,故稱《熹平石經》。

  漢代經學有今文經學與(yu) 古文經學之分,今文經學專(zhuan) 講微言大義(yi) ,而古文經學注重訓詁複古。《熹平石經》全部采用隸書(shu) 書(shu) 寫(xie) ,屬今文經學,為(wei) 官方所推崇。到了曹魏正始二年(241年),當時的朝廷為(wei) 了平衡今古文經學,下詔再次刻經。此次刻經僅(jin) 刻《尚書(shu) 》《春秋》與(yu) 部分《左傳(chuan) 》,共35座碑(一說25座),每碑高2米,寬近1米,立於(yu) 太學講堂西側(ce) ,是為(wei) 《正始石經》。

  與(yu) 《熹平石經》不同的是,此次刻經同時采用篆文、古文、隸書(shu) 3種字體(ti) 書(shu) 寫(xie) ,篆文即秦小篆,古文即秦之前所用古字,又稱“蝌蚪文”。因此這一係列碑刻又叫“三體(ti) 石經”。《正始石經》的書(shu) 寫(xie) 者,有邯鄲淳、衛覬、嵇康諸說,王國維等學者認為(wei) 應為(wei) 曹魏書(shu) 法家多人書(shu) 寫(xie) 。

  《熹平石經》與(yu) 《正始石經》自刊立於(yu) 洛陽後,便屢遭戰亂(luan) 損毀。董卓焚燒洛陽,太學荒廢,《熹平石經》開始受到破壞。北魏之初,馮(feng) 熙、常伯夫相繼為(wei) 洛州刺史,竟取石經為(wei) 建築石料。東(dong) 魏時期,權臣高澄將兩(liang) 部石經遷往鄴城,但途中至河陽(今河南孟州)逢河岸崩塌,部分石碑墜入水中,至鄴城已不到半數。隋朝定都長安,又將《熹平石經》遷往長安,其間多有遺失損毀,有的石經甚至被用去當作礎柱。到了唐太宗時,魏征收集殘存的兩(liang) 部石經,已是十不存一。

  民國至今,陸續有石經殘石出土,散佚各處。據統計,如今《熹平石經》殘石共存9000餘(yu) 字,散存於(yu) 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shu) 館、西安碑林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日本東(dong) 京書(shu) 道博物館等地。《正始石經》殘石共存2500餘(yu) 字,散存於(yu) 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洛陽博物館等地。

  三國魏的書(shu) 法家,鍾繇可謂首屈一指。鍾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dong) )人。鍾繇的書(shu) 法體(ti) 現著隸書(shu) 到楷書(shu) 的過渡,被後世尊為(wei) “楷書(shu) 之祖”。張懷瓘《書(shu) 斷》評價(jia) 他的書(shu) 法:“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yu) 。秦、漢以來,一人而已。”其真跡至東(dong) 晉時已亡佚,後世所見鍾繇書(shu) 法多為(wei) 臨(lin) 摹,現傳(chuan) 世有“五表”——《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調元表》《力命表》。

  《賀捷表》又名《戎路表》,記載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guan) 羽兵敗襄樊的重大曆史事件。當時鍾繇受魏諷謀反案牽連,遭免官在家,聞聽捷報,即向魏王曹操上此表。鍾繇在表中盛讚了征南將軍(jun) 曹仁在此次戰事中的表現,也嘲諷了魏國的兩(liang) 名叛臣傅方、胡修死有應得。此表是楷書(shu) ,但還保留較濃的隸書(shu) 筆意,字形多呈扁方,橫畫、撇畫、捺畫伸展得很長。

  《宣示表》作於(yu) 曹丕代漢稱帝後,時鍾繇已複出為(wei) 廷尉,表中內(nei) 容是鍾繇勸說曹丕接納吳主孫權的投降。《宣示表》從(cong) 書(shu) 法角度來看是一幅成熟的楷書(shu) 作品,點畫遒勁而顯樸茂,字體(ti) 寬博而多扁方,為(wei) 後世書(shu) 家所推崇。

  《宣示表》原帖早已亡佚,但有宋刻原石傳(chuan) 世。相傳(chuan) 《宣示表》曾由王導送給堂侄王羲之,王羲之臨(lin) 有摹本。南宋末年,權臣賈似道將王羲之摹《宣示表》刻成石。2009年,這件宋刻《宣示表》原石在一場拍賣會(hui) 上亮相,被首都博物館購入館藏。石背麵還發現有清代畫家金農(nong) 刻寫(xie) 的題跋。一方石頭上竟然凝結了這麽(me) 多名人的印記,可謂異常珍貴。(成長 作者係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hui) 會(hui) 員)

  (中國青年報2022年10月11日11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