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長征為什麽了不起?爬完這個山頭外籍記者明白了……

發布時間:2022-10-12 16:00:00來源: 中國日報

  1936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深入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采訪,向世人講述了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以及一場足以載入人類史記的艱難行軍(jun) ——長征。近九十年過去了,長征對於(yu) 新一代青年人來說意味著什麽(me) ?

  中國日報美籍記者石花姐(Stephanie Stone)來到貴州遵義(yi) ,和當地的人們(men) 聊了聊。

  2015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貴州,第一站就選擇了遵義(yi) 。他鼓勵大家牢記遵義(yi) 會(hui) 議的曆史,這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的重要一部分。

  In June 2015, President Xi Jinping visited Guizhou and his first stop was Zunyi. He encourages everyone to remember the Zunyi Conferenc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istory.

  紅軍(jun) 的足跡遍及了遵義(yi) 的山山水水。“我聽說毛主席在長征途中路過遵義(yi) 時很喜歡吃羊肉粉,但遵義(yi) 最著名的是它的曆史”,吃完一碗噴香的羊肉粉,石花姐來到遵義(yi) 會(hui) 議紀念館,跟著小小紅色義(yi) 務講解員楊成野,看到了當年紅軍(jun) 使用過的文物和曆史照片。

  1934年10月,紅軍(jun)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開始長征。紅軍(jun) 先後突破了國民黨(dang) 四道封鎖線,在湘江戰役犧牲了三萬(wan) 多人,傷(shang) 亡慘重。1935年,紅軍(jun) 轉移到貴州,並召開了著名的遵義(yi) 會(hui) 議。會(hui) 議批評了左傾(qing) 錯誤軍(jun) 事指揮,確立了毛澤東(dong) 在紅軍(jun) 中的領導地位。

  The Red Army failed in their battle against the fifth 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 campaign, and was forced to embark on the Long March.

  With heavy casualties, the Red Army wended their way to Guizhou and held the famous Zunyi Conference in 1935, where most comrades rectified the left-leaning errors in military affairs, and proposed that Mao Zedong should take over military command.

  位於(yu) 遵義(yi) 市紅花崗區的老鴉山,是城南的天然屏障。穿過樹林,登上山脊,一排紅軍(jun) 戰壕遺跡便映入眼簾。

  這裏就是遵義(yi) 大捷的發生地。1935年2月,紅軍(jun) 取得了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為(wei) 中央紅軍(jun) 在遵義(yi) 休整補充贏得了寶貴時間。

  山坡的石頭上至今還存留著當年戰鬥留下的彈孔。走在戰壕裏向下望,山崖陡峭,遵義(yi) 的樓宇街道從(cong) 山腳鋪展向遠方。

  Laoyashan Mountain is the site of the battle of Zunyi. And all over the mountain you can see the remnants of war. There are bullet holes in boulders, trenches in the dirt. The Red Army prevailed in what is one of their most important victories since the Long March began.

  如今,老鴉山已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核心展示區。未來,遊客可以在山林步道漫步遊覽,身臨(lin) 其境地體(ti) 驗到紅軍(jun) 長征的曆史還原場景。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談到長征精神時是這樣說的:“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A person without a spirit cannot stand. A country without a spirit cannot be strong.)”

  李躍是通草堆畫的傳(chuan) 承人,他的經曆就體(ti) 現了堅韌不拔的長征精神。

  在從(cong) 姥爺那裏繼承手藝後,李躍經曆了一段艱難的時期。通草畫由泡桐的杆徑削成的薄通片,通過多層次的裁剪、疊堆、染色等工藝,形成造型。由於(yu) 原料特殊、工藝複雜,製作時需要耐心和巧思。“剛開始沒人知道,隻有我自己默默地做,感覺非常吃力”。

  如今,李躍的鋪子開到紅軍(jun) 街上,還招了徒弟。“咱們(men) 紅軍(jun) 兩(liang) 萬(wan) 五千裏這麽(me) 艱難的長征都把它走完了,我這點困難,慢慢堅持就過來了。”

  在紅軍(jun) 後代孔霞家裏,孔霞大姐拿出一摞珍貴相冊(ce) ,講起了紅軍(jun) 的故事:

  “我的爺爺孔憲權參加過一到五次反圍剿。在1935年婁山關(guan) 戰鬥中,他左腿的胯骨中了六顆機槍彈,全部打穿過去,留下12個(ge) 彈孔,胯骨都碎掉了。他不得不留在貴州養(yang) 傷(shang) ,傷(shang) 養(yang) 好之後他就殘疾了。”

  孔霞大姐從(cong) 小受到爺爺的影響,對長征精神有自己的解讀:“其實我們(men) 每個(ge) 人在生活中,都會(hui) 碰到困難。但是不去直麵這些困難,人就要停滯不前。所以我覺得,我們(men) 跟爺爺學習(xi) 的長征精神就是不畏困難。”

  每個(ge) 城市有每個(ge) 城市的曆史。遵義(yi) 人在用他們(men) 各自獨特的角度講述自己的故事。重要的是,曆史被保存了下來,故事才得以傳(chuan) 承。

  Every city has a story. As we saw here in Zunyi, every storyteller has a unique perspective.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history is preserved, so that stories can continue to be told.

  如今的長征精神是什麽(me) ?是博物館裏的人流、是代代相傳(chuan) 的手藝、是不屈不撓的生活、是發簪上那朵溫暖的小黃花。

  總監製:王浩 劉偉(wei) 玲 朱寶霞

  策劃:柯榮誼

  統籌:何娜 楊軍(jun)

  製片:高啟輝 左卓 王曉瑩

  編導:樊子豪 陳月華 夏琳

  主持人:Stephanie Stone

  中國日報新媒體(ti) 中心

  中國日報貴州記者站

  聯合承製

  中國日報新時代斯諾工作室出品

  特別鳴謝

  中共貴州省委宣傳(chuan) 部

  中共遵義(yi) 市委宣傳(chuan) 部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