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共同發展的陽光照亮全球減貧之路(國際社會看中國這十年)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堅持把解決(jue) 好“三農(nong) ”問題作為(wei) 重中之重,打贏脫貧攻堅戰,曆史性地解決(jue) 了絕對貧困問題,啟動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推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立己達人,胸懷天下。中國堅持以人民之心為(wei) 心、以天下之利為(wei) 利,深化全球減貧脫貧合作,推動全球發展邁向新時代,造福各國人民。
“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體(ti) 現”
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鄉(xiang) 村旅遊業(ye) ,通過電商平台擴大特色產(chan) 品銷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農(nong) 村發展事業(ye) ……走進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處處可見民富業(ye) 興(xing) 的蓬勃氣象。日前,來自德國、日本、新加坡、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的媒體(ti) 記者深入當地采訪,向世界講述中國脫貧成果鞏固、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的動人故事。
從(cong) 武陵山脈腹地的“貧瘠之地”,到基礎設施完善、產(chan) 業(ye) 發展、村民收入增加的“希望之地”,十八洞村的發展正是中國貧困地區努力擺脫貧窮、邁向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縮影。“我在中國工作的11年裏,見證了中國鄉(xiang) 村麵貌發生的巨大變化。”西班牙埃菲社記者彭岩寞說,此次采訪,讓他對中國農(nong) 村經濟日益繁榮、農(nong) 民生活顯著改善有了更為(wei) 深刻的體(ti) 驗。
走中國特色減貧道路,中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
“中共十八大以來,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中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解決(jue) 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這是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體(ti) 現。”柬埔寨柬中關(guan) 係發展學會(hui) 會(hui) 長、柬民間社會(hui) 組織聯盟論壇項目計劃部主任謝莫尼勒多次訪問中國,見證了中國農(nong) 村的巨大變化。他認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堅強領導、中國製度的高效優(you) 勢、中國人民的進取精神是中國脫貧事業(ye) 取得成功的關(guan) 鍵。”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各級政府廣泛動員、集思廣益,製定了科學脫貧方案,達到了預期目標,兌(dui) 現了莊嚴(yan) 承諾。”意大利羅馬大學教授亞(ya) 曆山德拉·恰蒂尼表示,精準扶貧體(ti) 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遵循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態度。中國扶貧政策注重賦予貧困地區和貧困者“造血”能力,讓人民享有更多生存保障和發展機會(hui) 。
“我由衷讚賞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定信念。”多次走訪中國農(nong) 村地區的經曆,令南非政府高級顧問韋斯利·道格拉斯讚歎不已,“中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不讓一個(ge) 人掉隊,為(wei) 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
“感受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堅定信念”
北京懷柔,慕田峪長城腳下。栗樹漫山遍野,板栗甜香撲鼻,一批批遊客紛至遝來。走進村鎮、體(ti) 驗采摘、探訪村民生活、參觀特色民宿……不久前,委內(nei) 瑞拉、厄瓜多爾、阿根廷、多米尼克等拉美國家駐華使節走進北京懷柔區渤海鎮,感受當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景象。
渤海鎮聚焦“旅遊+農(nong) 業(ye) ”,實現了以產(chan) 業(ye) 謀發展。放眼全中國,以渤海鎮為(wei) 代表的中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展現出勃勃生機。
“每次到中國各地參訪,我都能感受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堅定信念。”拉美和加勒比駐華使團團長、烏(wu) 拉圭駐華大使費爾南多·盧格裏斯感慨,中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取得的成就值得各國學習(xi) 和探討,深入了解中國的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至關(guan) 重要。
意大利洛倫(lun) 佐·梅迪奇國際關(guan) 係研究所專(zhuan) 家法比奧·馬西莫·帕倫(lun) 蒂表示,堅持“不讓任何一個(ge) 人掉隊”,中國深入推動農(nong) 村發展與(yu) 產(chan) 業(ye) 化、信息化相結合,走出了一條農(nong) 村發展的全新路徑。“我們(men) 正見證著中國農(nong) 村發展的新氣象,農(nong) 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先進農(nong) 業(ye) 技術得到應用,農(nong) 家樂(le) 、電商等高附加值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
英國皇家社會(hui) 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社會(hui) 學院教授羅伯特·沃克多次走訪貴州省黔東(dong) 南地區,了解當地鄉(xiang) 村發展新麵貌。“中國持續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不放鬆貧困監測與(yu) 動態管理。”沃克表示,在鞏固脫貧成果的基礎上,中國各地正探索和發展基於(yu) 本地實際情況的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比如,貴州畢節正依托烏(wu) 蒙山生態優(you) 勢,推動電子商務、旅遊業(ye) 與(yu) 農(no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結合,繁榮農(nong) 村經濟。
“中國減貧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men) ,擁有堅強統一的領導、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推動公私合作等對於(yu) 國家發展意義(yi) 重大。”蒙古國人文大學講師、中國問題專(zhuan) 家楚倫(lun) 愛登表示,中國經濟穩定增長創造了物質基礎,政府有效治理促進了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多層次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確保脫貧人口免於(yu) 返貧,這些都是對其他國家實現發展繁榮的有益啟示。
“中國將繼續以務實行動為(wei) 世界提供減貧智慧”
10多年前,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從(cong) 事社會(hui) 服務工作的帕斯卡西·尼拉吉爾先後在福建農(nong) 林大學、中國援盧旺達農(nong) 業(ye) 技術示範中心學習(xi) 菌菇種植技術。此後,尼拉吉爾帶領當地貧困婦女種植和出售菌菇,其發起成立的生產(chan) 小組每月可生產(chan) 菌袋3000個(ge) ,部分收入用於(yu) 幫助兒(er) 童接受教育、改善營養(yang) ,尼拉吉爾也成了當地脫貧致富帶頭人。
環顧世界,中國菌草技術已在1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落地生根,為(wei) 許多家庭帶來謀生之計,為(wei) 當地開拓綠色發展之路,被譽為(wei) “幸福草”。
“在人類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都不能少。”中國始終把自身命運與(yu) 世界各國人民命運緊密相連,積極參與(yu) 全球貧困治理和國際減貧合作:在數十個(ge) 國家和地區推廣種植中國雜交水稻,為(wei) 80多個(ge) 發展中國家培訓超過1.4萬(wan) 名雜交水稻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在非洲援建20多個(ge) 農(nong) 業(ye) 技術示範中心,推廣作物良種、提供技術支持;與(yu) 柬埔寨、老撾和緬甸共同啟動“東(dong) 亞(ya) 減貧示範合作技術援助項目”,所有項目都已竣工驗收……
今年7月,中國—太平洋島國減貧與(yu) 發展合作中心落戶福建農(nong) 林大學,將以菌草技術為(wei) 主要載體(ti) ,在減貧培訓、經驗交流、項目合作等方麵發揮平台作用,助力太平洋島國加快減貧脫貧。基裏巴斯駐華大使戴維·蒂阿博表示,中國為(wei) 需要幫助的國家提供支持,“為(wei) 其他國家樹立了值得效仿的榜樣”。
目前,位於(yu) 柬埔寨茶膠省巴提縣達弄村的中柬友好扶貧示範村項目正在積極推進。自去年初項目啟動以來,村裏修建了公路,村民用上了清潔用水,還發展起畜牧養(yang) 殖,生活得到極大改善。“中國農(nong) 村地區的發展為(wei) 柬埔寨等東(dong) 南亞(ya) 國家減貧和改善民生提供了示範。”謝莫尼勒說,柬埔寨將繼續推進同中國的減貧合作,借鑒中國扶貧的理念和做法,促進減貧事業(ye) 取得更大進步。
“隻有各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繁榮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權才有基礎。”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將減貧作為(wei) 重點領域之一,合作項目向減貧、糧食、衛生等民生領域傾(qing) 斜,國際民間減貧合作網絡首批已有17個(ge) 國家和地區的機構加入。為(wei) 助力全球發展倡議走深走實,促進全球共同發展,中方將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整合升級為(wei) “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重點在減貧、糧食安全等領域同聯合國發展機構開展務實合作。
“中國的減貧經驗展示了政府高效執行力的重要性,值得廣大發展中國家學習(xi) 借鑒。”帕倫(lun) 蒂表示,當前,國際局勢擾亂(luan) 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糧食安全受到威脅。全球發展倡議將減貧作為(wei) 重點領域之一,中方倡議成立全球減貧與(yu) 發展夥(huo) 伴聯盟等,促進減貧經驗分享,推動減貧國際合作。“未來,中國將繼續以務實行動為(wei) 世界提供減貧智慧,為(wei) 推動全球減貧事業(ye) 發展發揮關(guan) 鍵作用。”
(本報北京、曼穀、羅馬、約翰內(nei) 斯堡、烏(wu) 蘭(lan) 巴托10月12日電 記者龔鳴、趙益普、謝亞(ya) 宏、鄒鬆、霍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