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遺之城福建泉州發現一明代古鍾 距今418年
中新網泉州10月18日電 (記者孫虹)在世界遺產(chan) 城市福建泉州,香火鼎盛的通淮關(guan) 嶽廟是閩南最負盛名的民間信仰活動場所之一,分靈遠播台港澳地區和東(dong) 南亞(ya) 諸國。
近日,泉州通淮關(guan) 嶽廟在例行檢查中,發現明萬(wan) 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鑄造文物大鍾一座。記者從(cong) 18日召開的新聞通氣會(hui) 獲悉,該古鍾為(wei) 鐵鑄鍾,通高120厘米,鍾口直徑70厘米,胎體(ti) 厚5厘米,重約350公斤,迄今已有418年的曆史。
“此前,古鍾一直懸掛於(yu) 通淮關(guan) 嶽廟正門左側(ce) 房梁。”泉州通淮關(guan) 嶽廟董事長陳慶元說,古鍾正麵銘文“在城迎春門”“關(guan) 王廟鍾”“萬(wan) 曆三十二年三月吉日立”等字樣依然清晰可見。
據介紹,迎春門為(wei) 泉州古城門之一,位於(yu) 塗門水關(guan) 附近。據萬(wan) 曆《泉州府誌·卷之四·規製誌上·地池》記載,明嘉靖三十七年“德濟門災,守熊汝達重建之,改通淮門曰迎春門,南熏門曰通津,餘(yu) 仍舊名”。即1558年,守衛泉州的知府熊汝達在德濟門發生火災後,重建了德濟門,並將通淮門改名為(wei) 迎春門,南熏門改為(wei) 通津門,其他各門仍舊保留原名。
經泉州多位文物專(zhuan) 家考證,彼時通淮關(guan) 嶽廟已存在於(yu) 現址,稱“關(guan) 王廟”,為(wei) 此該鍾為(wei) 通淮關(guan) 嶽廟原有無疑。
專(zhuan) 家也發現,明代大文學家李光縉在其名著《景璧集》之卷八《碑記》中記載,其曾為(wei) 關(guan) 王廟大鍾撰寫(xie) 碑文,文中寫(xie) 道,“廟故無鍾,萬(wan) 曆甲辰歲,裏人冶金為(wei) 鍾”。
此外,該古鍾與(yu) 《泉州通淮關(guan) 嶽廟廟誌》所載“關(guan) 壯繆候廟鍾”年代信息高度吻合,基本可以確認該鍾即為(wei) 史書(shu) 中所記載的古鍾。
通氣會(hui) 上,泉州師範學院教授、泉州市區民間信仰研究會(hui) 創會(hui) 會(hui) 長吳幼雄,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所主任何振良,福建省文物鑒定組成員、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原主任陳鵬鵬分別對泉州通淮關(guan) 嶽廟明代古鍾作關(guan) 帝信俗文化評估,文物表述和文物價(jia) 值評估。
“明代古鍾是通淮關(guan) 嶽廟現存已知年代最早的一件珍貴文物。”陳鵬鵬指出,據李光縉碑文記載通淮關(guan) 嶽廟“故無鍾”,可知該明代古鍾是廟中的第一口鍾,且較常見鐵鍾體(ti) 量更大。
時光荏苒,古鍾與(yu) 通淮關(guan) 嶽廟一同跨越了四個(ge) 多世紀,每逢歲時節慶及重要事件都以鳴鍾為(wei) 示,時至今日鍾聲依然洪亮,餘(yu) 音繞梁。
該古鍾現收藏於(yu) 泉州通淮關(guan) 嶽廟通淮文化館三樓展廳,以同樣的麵貌、不同的方式供海內(nei) 外信眾(zhong) 瞻仰觀賞。
關(guan) 公信仰在海內(nei) 外廣泛流傳(chuan) ,成為(wei) 中華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數萬(wan) 座關(guan) 廟在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魂歸山西運城、頭枕河南洛陽、身臥湖北當陽、神定福建東(dong) 山、靈應泉州通淮”,一句話串聯起曆史淵源特殊的中國五大關(guan) 廟。
為(wei) 進一步弘揚關(guan) 公文化,保護和發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關(guan) 公信俗”,由泉州通淮關(guan) 嶽廟發起、解州關(guan) 帝祖廟組織的“五大關(guan) 廟文化朝聖之旅”得到各兄弟關(guan) 廟的積極響應。首批中國“五大關(guan) 廟文化朝聖之旅”將於(yu) 今年11月從(cong) 泉州啟程。“這是國內(nei) 關(guan) 廟文旅融合發展的資源整合首例,意義(yi) 重大、影響深遠。”陳慶元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