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 書法之外還有什麽
顏真卿有很多“完美”作品,如《多寶塔碑》的結構端正縝密;《麻姑仙壇記》,渾厚有力;《大唐中興(xing) 碑》不露筋骨卻方正平穩;《顏勤禮碑》筋骨雄邁,法度嚴(yan) 謹……除了這些完美的書(shu) 法,顏真卿還有一幅特殊的草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麻紙墨跡 28.3×75.5厘米,現藏於(yu) 台北故宮博物院,是書(shu) 法界的至寶。
這幅字超越了他其他的書(shu) 法,被稱為(wei) 天下第二行書(shu) ,僅(jin) 次於(yu) 出自“書(shu) 聖”王羲之之手的《蘭(lan) 亭序》。《祭侄文稿》作為(wei) 一幅“不完美”的草稿作品,有三十餘(yu) 處塗塗抹抹,它是如何勝出顏真卿和其他偉(wei) 大書(shu) 法家的作品,位列第二的呢?
他目睹家人們(men)
一一倒在血泊中
顏真卿出生於(yu) 琅琊顏氏,玄宗開元二十二年進士及第,曆任監察禦史、殿中侍禦史等,他非常勤奮,曾寫(xie) 《勸學詩》以自律: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er) 讀書(shu) 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shu) 遲。
他年輕的時候迷戀書(shu) 法,曾經拜當時最有名氣的書(shu) 法家張旭為(wei) 師,那時候張旭不收弟子,顏真卿一次次上門求教,無論何處遇到都以師禮對待張旭,張旭終於(yu) 被感動,傳(chuan) 授了他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的書(shu) 法方正渾厚,筋骨似有千鈞之力,其實是有原因的,他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書(shu) 法家,是一個(ge) 有理想的文人,他還是一位將軍(jun) ,沙場征戰,殺伐決(jue) 斷,有膽識有謀略的將才。顏真卿的性格和書(shu) 法一樣剛正,不肯同流合汙,於(yu) 是得罪了楊國忠,楊國忠將他貶到了平原郡做太守。
平原郡雖然不是安祿山的管轄範圍,卻與(yu) 安祿山相距不過數日路程。在玄宗與(yu) 貴妃正在被安祿山麻痹的時候,敏感的顏真卿就意識到了安祿山心懷不軌。
為(wei) 了安守平原郡,顏真卿每天假意聚眾(zhong) 飲酒,尋歡作樂(le) ,一副無用的庸才樣子,這樣使安祿山放鬆了警惕。暗地裏,他卻修築城牆,囤積糧草,隨時為(wei) 戰爭(zheng) 做準備,也正因他準備得如此周全,安祿山起兵造反的時候,顏真卿不僅(jin) 守住了駐地,還率領義(yi) 軍(jun) 英勇出擊,光複河北。
顏氏一族是名門大家,各自駐守一方。顏真卿駐守平原郡,他的兄長顏杲卿一家駐守常山,常山是安祿山的管轄範圍。
安史之亂(luan) 兵起後,顏杲卿率領家族與(yu) 軍(jun) 隊全力抵抗叛軍(jun) ,卻因為(wei) 唐軍(jun) 腐敗、支援不濟而被安祿山與(yu) 史思明包圍。安祿山打算對顏杲卿一家勸降,一家人誓死不從(cong) ,並大罵反叛無恥,安祿山惱羞成怒,將顏杲卿斷舌、斷四肢虐待而死,並在他死之前,虐死顏家一眾(zhong) 家人,他目睹家人們(men) 一一倒在血泊中——無論多慘,無一人肯降。在這場慘烈的戰爭(zheng) 中,顏家一族死傷(shang) 慘重,傷(shang) 亡竟然比皇族還多,可見顏家一門的錚錚鐵骨,赤膽忠心。
顏杲卿一家誓死守衛常山,全家慘死,消息傳(chuan) 來,顏真卿無暇悲傷(shang) ,他奮起抗敵,收複河北,為(wei) 兄長一家報仇。
全篇共234字
竟然有30餘(yu) 處塗塗抹抹
758年,經過了慘烈的激戰,安史之亂(luan) 平息,顏真卿開始尋找兄長一家的屍骨以祭奠。由於(yu) 家人們(men) 死狀太慘烈,他找了很久,隻找到了幼侄顏季明的半塊頭蓋骨。
古代是以家族為(wei) 單位的,一個(ge) 大的家族,不會(hui) 分家,子侄一起長大和學習(xi) ,每一個(ge) 人都代表了家族的整體(ti) 榮辱與(yu) 希望。顏季明是顏真卿很喜歡的一個(ge) 侄子,也是一個(ge) 很有出息和希望的孩子,在叛軍(jun) 之亂(luan) 的時候,就是這個(ge) 侄子冒著風險往返於(yu) 常山和平原之間傳(chuan) 遞消息,共謀退敵之策。
如今,他最愛的侄子,家族的希望,一個(ge) 曾經年輕蓬勃的生命,就這樣以半塊頭骨的模樣,出現在顏真卿的麵前。他手捧這塊冰涼的、千瘡百孔的頭骨,渾身發抖,傷(shang) 痛與(yu) 悲憤讓他戰栗和絕望,在這樣的狀態下,顏真卿提起筆,在淚眼模糊中,一氣嗬成,以悲憤,以思念,寫(xie) 下了這篇《祭侄文稿》:
……祭於(yu) 亡姪贈讚善大夫季明之靈曰。……常山作郡。餘(yu) 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chuan) 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父陷子死。巢傾(qing) 卵覆。天不悔禍。誰為(wei) 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guan) 。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茲(zi) 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從(cong) 小看著長大的侄子,就像兒(er) 子一樣,如今孩子屍骨無存,隻剩一塊頭骨,白發人送黑發人,可見顏真卿的心有多疼,恨有多深。
這篇祭文,顏真卿越寫(xie) 越悲憤,越寫(xie) 越難過,最後情緒難以收住,以至於(yu) 錯處很多,全篇共234字,竟然有30餘(yu) 處塗塗抹抹,塗了又寫(xie) ,寫(xie) 了又塗,他幾乎無法集中注意力去注重一篇字的結構與(yu) 布局,也不再執念於(yu) 一個(ge) 字的端正與(yu) 美觀,他似乎在發泄著自己的悲憤,也似乎是在傾(qing) 訴著思念與(yu) 恨。
一篇紀念侄子的草稿寫(xie) 完,他扔下筆,全身的血液都在翻湧沸騰,久久難以平靜。
顏真卿隻是在悲痛中寫(xie) 了一篇紀念慘死侄子的文稿,卻沒有想到,為(wei) 後世留下了一篇絕美的、無與(yu) 倫(lun) 比的行書(shu) 作品。
它為(wei) 中國書(shu) 法
打開了一種新的格局
《祭侄文稿》一出,以其“氣格之美”隨性自然與(yu) 情緒的飽滿,在中國書(shu) 法史上樹起了一塊豐(feng) 碑。
到了元代,書(shu) 法家鮮於(yu) 樞稱《祭侄文稿》為(wei) “天下第二行書(shu) ”,和以“中和之美”著稱的“天下第一行書(shu) ”《蘭(lan) 亭序》媲美,此二書(shu) 與(yu) 蘇軾的《黃州寒食帖》並稱為(wei) 天下三大行書(shu) 。
從(cong) 此,《祭侄文稿》成了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shu) 。
王羲之的書(shu) 法,是舞,是中國之美;顏真卿的書(shu) 法,是風骨,是堅貞不屈的精神象征。《祭侄文稿》,卻是自然情緒生成的骨骼與(yu) 血肉,是一個(ge) 人的情緒與(yu) 技藝共同造就的奇跡。
因為(wei) 情緒悲憤,淚眼迷離,這一篇祭文都是歪歪扭扭塗塗改改的,時而凝重苦澀,時而又神魂飛揚,時而筆勢蒼茫,時而又雄奇厚重,每個(ge) 字都姿態不一,隨意而為(wei) ,肆意自然,整篇卻又波瀾起伏,血淚相合,宛如哀哭。
《祭侄文稿》,不像顏真卿之前的作品那樣端莊正氣,它率真、隨性,由各種情緒所流露,完全沒有一絲(si) 刻意。加上顏真卿的腕力與(yu) 功底,《祭侄文稿》為(wei) 中國書(shu) 法打開了一種新的格局,那就是隨性之美、悲壯之美、無意之美。
這是一篇“雜亂(luan) 無章”的書(shu) 法草稿,這也是中國書(shu) 法史上的一座高峰。
寫(xie) 到侄子的每一個(ge) 字,都如刀一樣,在他心上劃一刀。這種疼痛,化成無法停頓的憤怒與(yu) 惋惜,所以一篇字大都側(ce) 鋒著筆,一筆最多寫(xie) 53個(ge) 字,枯筆飛白相互參照,鬆透蒼勁,恣意縱橫。
開篇還有點收斂情緒:“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有些許規整,後麵越寫(xie) 越悲憤,越寫(xie) 越隨性,字跡也忽大忽小,忽而塗抹修改,忽而淚落紙端,洇開一片墨,但一股氣、一腔恨始終如一,於(yu) 是全篇雖然塗塗抹抹,卻氣脈縱橫,波瀾壯闊。與(yu) 其說這是一篇祭文,不如說是一份情感寫(xie) 真。
比如一個(ge) 悼心的心字,起筆剛勁,卻飛白收尾,宛如心已碎;比如一個(ge) 魂字收筆,蒼勁中忽然淩空一筆,如愛侄魂兮飄歸;比如一個(ge) 稱字,字形修長秀美,情緒似乎有所緩衝(chong) ,卻又力透紙背,恨意難消……全篇僅(jin) 七次蘸墨,是情緒酣暢無暇顧及,是悲痛之情無法停頓,於(yu) 是枯筆到底,飛白如瀑布一樣落入紙端。
《祭侄文稿》之後,顏真卿的字基調奠定,至剛至烈,再無改變。蘇軾講這篇書(shu) 法:“書(shu) 初無意於(yu) 佳乃佳爾。”
顏真卿開創的顏體(ti) 字,豐(feng) 腴,挺拔,方正端嚴(yan) ,雄偉(wei) 厚重,很有大唐氣勢。他以一己之力扭轉了書(shu) 法審美,將陽剛之氣注入了毛筆中。
《祭侄文稿》更是書(shu) 法史上一座永恒的豐(feng) 碑。(月滿天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