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手賬丨【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⑨】尋岩之路
【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
“這是塊什麽(me) 石頭?能做什麽(me) 用?”一塊柱狀淺肉紅色的岩石,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中央綜合展區生態文明建設單元亮相,吸引了不少參觀者。原來,這是來自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海共和盆地幹熱岩勘查試采現場GH-02井的幹熱岩岩心。
幹熱岩是什麽(me) ?它是一種埋藏於(yu) 地球深部、內(nei) 部不存在或僅(jin) 存在少量水、溫度高於(yu) 180℃的高溫岩體(ti)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估算,我國陸區3千米至10千米深度幹熱岩資源潛力折合856萬(wan) 億(yi) 噸標準煤,按2%可采計算,相當於(yu) 我國2021年能源消費總量的3200倍。
“2013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開展全國幹熱岩資源調查時發現,青海共和盆地地表有大量溫泉,溫度最高的超過了90℃,雞蛋放進去幾分鍾就煮熟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幹熱岩勘查與(yu) 試采指揮部首席科學家王貴玲解釋,“就像做體(ti) 檢一樣,我們(men) 采用多種地球物理技術給地球‘做CT’,在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區圈定了深埋地下的幹熱岩體(ti) 。”
在此背景下,中國地質調查局與(yu) 原青海省國土資源廳聯合在共和盆地開展幹熱岩勘查評價(jia) 工作。
“尋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隨著鑽探深度不斷加大,溫度越來越高,地層壓力越來越大,難題也越來越多,鑽杆斷了、鑽頭壞了、卡鑽等情況時有發生,但又沒有可借鑒的經驗,團隊隻能在不斷摸索中探尋正確的解決(jue) 辦法。”青海省地礦局水工環調查院正高級工程師郭守鋆回憶起當時測溫讀數的場景,語氣中滿滿的興(xing) 奮,“經過4年的共同努力,我們(men) 終於(yu) 在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區3705米深處,鑽獲溫度超過200℃的高溫幹熱岩體(ti) ,實現了我國幹熱岩勘查重大突破。”
這隻是“尋岩之路”的第一步。2018年,中國地質調查局聯合青海省人民政府在共和盆地,展開了一場幹熱岩勘查與(yu) 試采的科技攻堅戰。“我們(men) 在共和盆地先後鑽了5眼幹熱岩試驗性開采井,合計鑽探進尺超過20千米,獲取了8000多件岩心、岩屑樣品,建成了我國首個(ge) 幹熱岩勘查試采試驗基地。”王貴玲說。
那麽(me) ,如何將幹熱岩的“熱”換出來以供使用呢?
“目前,主要采用人工壓裂造儲(chu) 的方法開發幹熱岩。”幹熱岩勘查與(yu) 試采指揮部施工總工葉成明介紹,首先通過深井向地下深處注入大量冷水,使岩體(ti) 開裂形成主裂縫;在此基礎上,用人工幹預的方式在主裂縫周邊預設的方向形成相互交錯、連通的密集裂縫網絡,構建地下換熱空間,以便於(yu) 水與(yu) 高溫岩石充分接觸加熱,“就像在地下數千米深處,做一台精密的微創手術。”
2020年8月,幹熱岩勘查與(yu) 試采指揮部帶領團隊連續“手術”12天,在地下3500米到4000米深度,建成我國首個(ge) 體(ti) 積超過千萬(wan) 立方米的規模化人工熱儲(chu) 。
“換熱空間有了,新的難題又出現了——如何克服地層複雜條件,讓水順利注入、連續抽出,進行穩定的地熱能發電?”葉成明回憶,“我們(men) 反複試驗,變換注采方式,摸索最優(you) 注水流量,經過3個(ge) 月上百次的測試,終於(yu) 在2021年中秋節那天,采出高溫熱水,推動發電機組穩定運轉,實現了我國首次幹熱岩試驗性發電並網!”
一路上,團隊攻克了高溫鑽進、規模造儲(chu) 、循環連通、換熱發電等關(guan) 鍵技術難題,基本形成了幹熱岩勘查試采全流程技術體(ti) 係,邁出了幹熱岩試采的關(guan) 鍵一步。
“目前,我們(men) 正在開展幹熱岩試采發電增效技術攻關(guan) 和技術路徑的優(you) 化。我相信,‘尋岩之路’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的!”站在高聳的鑽塔和整齊的發電設備下,王貴玲細細凝望,暢想未來……
監製:張寧 李政葳 廖慧
統籌:劉夢
策劃:李方舟
采訪:萬(wan) 瑪加 王雯靜
動畫:劉昊 李飛
配音:雷渺鑫
攝影:季春紅 冉旻鷺
視覺設計:杜丹
製作:光明網要聞采訪部 新聞中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