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發布時間:2022-10-24 15:5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視點·圓桌對話】

  主持人:光明日報記者 尚文超 張雲(yun)

  嘉賓:

  趙聲良 (二十大代表,敦煌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

  徐堅 (二十大代表,保利文化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潘魯生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主席)

  一個(ge) 民族的複興(xing) ,總是以文化的興(xing) 盛為(wei) 強大支撐;一個(ge) 時代的進步,總是以文化的繁榮為(wei) 鮮明標識。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ju) 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xing) 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zhong) 的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精神力量。

  本期圓桌對話特邀代表、專(zhuan) 家,暢談如何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走好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精神力量。

  自信自強,中華文化氣象恢宏

  主持人:從(cong) 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繁榮興(xing) 盛”到如今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如何理解其中的變化和深意?

  趙聲良:民族的複興(xing) 離不開文化的繁榮昌盛,文化的自信自強與(yu) 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曆程同頻共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文化建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呈現文化興(xing) 國運興(xing) 、文化強民族強的生動圖景,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更加堅定,中國精神、中國價(jia) 值、中國力量展現恢宏氣象,中國人民的誌氣、骨氣、底氣得以極大增強,煥發出更為(wei) 主動的精神力量,推動文化自信自強更加堅定有力。

  潘魯生:從(cong) 自信到自信自強是一個(ge) 過程,也是一種方向,反映的是我國文化建設發展的曆史進程和前進趨勢。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從(cong) 文化的認知認同、自覺自信的深層心理出發,從(cong) 全社會(hui) 最廣泛的民眾(zhong) 群體(ti) 出發,全麵提升了包括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文化自覺和自信,真正為(wei) 有中國特色、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文化藝術傳(chuan) 承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注入了生機活力。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自信自強,就是向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的高度奮進發展。

  在民間文藝領域,我們(men) 要進一步做好守護和傳(chuan) 承工作,做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向有時代高度、有生活溫度、有傳(chuan) 承傳(chuan) 播廣度的更好更強方向發展。

  徐堅: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是以更強烈的曆史主動精神,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廣大文化工作者使命重大。具體(ti) 來說,文化工作者要擔負起舉(ju) 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xing) 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擔當。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挖掘中華文化資源,創作文藝精品,講好中國故事。同時,還要壯大文化人才隊伍,把發現人才、培養(yang) 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作為(wei) 重要目標,培養(yang) 一批文化行業(ye) 的領軍(jun) 人才,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創新創造,中華文脈綿延不息

  主持人:創新創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質特征。請談談文化創新有何重要性,如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凝聚起自信昂揚、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趙聲良:文化的創新創造,是推動文化與(yu) 時俱進,增強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根本途徑。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我們(men) 要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養(yang) 分,保護好、弘揚好、傳(chuan) 播好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使之發揚光大。

  敦煌研究院堅持守正創新,持續打造多元化的文化弘揚體(ti) 係,形成“文化+科技”傳(chuan) 播業(ye) 態,運用雲(yun) 展覽、雲(yun) 傳(chuan) 播等方式實現同頻共振,不斷擴大敦煌文化的社會(hui) 影響力;聚焦“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典範”建設,強化文物保護科技支撐,不斷完善新時代文化遺產(chan) 立體(ti) 保護體(ti) 係;聚焦文物保護前沿,努力在文物保護重大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和關(guan) 鍵共性技術攻關(guan) 上取得更多突破性進展。

  潘魯生: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文化傳(chuan) 承發展作出了全麵部署。從(cong) 近年來的發展實踐看,正是因為(wei) 文化自信更加堅定了,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自覺性更高了,在文化藝術、創意設計等領域形成了蓬勃的創造力,突出體(ti) 現為(wei) 國風國潮國貨的興(xing) 起。這深刻印證了文化傳(chuan) 承、文化創新的規律和作用。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的文脈就像一條大河,湧流不息,需要不斷注入生機和活力。我們(men) 要繼承傳(chuan) 統、保持特色,並不斷培育創新創造活力。

  徐堅:創新是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途徑。要把創新貫穿於(yu) 文化建設全過程,推動文化內(nei) 容形式、體(ti) 製機製、傳(chuan) 播手段等方麵實現創新發展。同時,文化創新的活力來自人民群眾(zhong) ,文化創新的活動應該吸引人民群眾(zhong) 廣泛參與(yu) 。推動文化創新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導向,準確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推出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ou) 秀作品,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wei) 檢驗文化創新成效的最高標準。要尊重人民群眾(zhong) 主體(ti) 地位,優(you) 化城鄉(xiang) 文化資源配置,構建人民群眾(zhong) 廣泛參與(yu) 的文化創作、生產(chan) 、傳(chuan) 播、評價(jia) 機製,不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2022年,保利集團啟動“文化保利 潤澤鄉(xiang) 村”項目,探索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模式。通過體(ti) 製機製創新,讓文化繁榮的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zhong) 。保利劇院“打開藝術之門”公益品牌項目已連續舉(ju) 辦29年,超過千萬(wan) 名觀眾(zhong) 通過這扇門走進高雅藝術殿堂、感受藝術魅力、提升藝術修養(yang) 。保利影業(ye) “心目影院”項目,讓盲人沉浸式聆聽人聲解說式電影,用聲音描繪色彩,共享光影魅力,將優(you) 秀電影作品送到盲人心中。

  開放包容,世界文明交流互鑒

  主持人: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如何更好地展示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趙聲良: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yu) 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敦煌文化豐(feng) 厚的文化遺存對於(yu) 傳(chuan) 承中華民族優(you) 秀文化、增強社會(hui) 凝聚力和國家軟實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jia) 值,對於(yu) 當代世界文明互鑒具有重要意義(yi) 。以絲(si) 綢之路與(yu) 敦煌壁畫為(wei) 素材編排創作的大型民族舞劇《絲(si) 路花雨》,用直觀的藝術表現形式向世界詮釋敦煌文化,講述中國故事。大型紀錄片《莫高窟與(yu) 吳哥窟的對話》,讓人們(men) 在領略兩(liang) 座世界文化遺產(chan) 之神奇壯美的同時,了解海陸絲(si) 綢之路文化的交匯碰撞。這些作品都起到了很好的傳(chuan) 播中國文化的作用。

  未來,我們(men) 應繼續加大人文交流與(yu) 國際合作,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在加強與(yu) 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中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潘魯生:在文化事業(ye) 發展中,要把握新變化、新趨勢、新技術、新動能,麵向世界交流傳(chuan) 播,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肩負長遠的使命責任並立足民族的文化曆史與(yu) 現實,注重文化的規律與(yu) 客觀實際,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發展的使命和價(jia) 值。

  在民間文藝發展中,我們(men) 要跟進時代發展的新趨勢、新需求、新機遇,使傳(chuan) 統的民間文藝在現代化的發展空間中更具紮根生長的新生命力,使中國的民間文藝成為(wei) 世界文化交流傳(chuan) 播的生動紐帶,使民間文藝的創造力像種子一般種在少年兒(er) 童心裏,使民間文藝成為(wei) 民族文化的有力載體(ti) ,加強研究、創作、傳(chuan) 播和服務,使民間文藝造福人民生活。

  徐堅:在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帶動下,應進一步將對外文化產(chan) 業(ye) 、文化貿易的發展與(yu) 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相結合,與(yu) 擴大國內(nei) 需求、改善人民群眾(zhong) 生活相結合,推動形成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業(ye) 生產(chan) 與(yu) 消費新場景、新模式、新業(ye) 態,讓更具競爭(zheng) 力、更富創造力、更能體(ti) 現中國文化特色的產(chan) 品和服務走向國際市場。要持續加強與(yu)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文化貿易方麵的深度合作,暢通對外文化交流渠道,推動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文化貿易的健康發展,樹立中國文化傳(chuan) 播的國際形象,擴大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隻有在相互欣賞和尊重前提下的真情實意表達,才能引發情感共鳴。我們(men) 應更加注重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蘊含的思想道德觀念、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懷進行深入挖掘,結合時代要求和對外傳(chuan) 播趨勢,運用平實樸素的視角,加強情感設計,融入當地民俗風情和人文情感表達元素,尊重和考慮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多樣性,努力打破語言、文化、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以及生產(chan) 生活方式等方麵的壁壘,用易於(yu) 被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闡釋和展現我國多元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奏響世界文明交流新樂(le) 章。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