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說詩聖前不妨研讀幾首杜詩
杜甫又上熱搜了。細想來,古代大詩人裏,可能還真沒有比杜甫更具“熱搜體(ti) 質”的。曆數最近兩(liang) 年他上過的熱搜:被小學生在語文課本上塗鴉惡搞,做李白的小迷弟不被理睬……
這一次,則是因為(wei) 他到底配不配得上中國最偉(wei) 大詩人的稱號。雖然杜甫“詩聖”的稱號經後代無數大詩人、大學者認定,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如果有人就是不同意,也沒什麽(me) 大不了,“經得住多大的讚美,就得承受多大的詆毀”,熱烈的討論會(hui) 讓更多人了解杜甫,進而走進他豐(feng) 富多彩的詩歌世界。
杜甫的詩歌成就,先以一個(ge) “量”化的標準來看:他一生作詩近1500首,傳(chuan) 誦千古的名篇至少有百餘(yu) 首之多,數量和“優(you) 質率”恐怕隻有李白可以匹敵。再看作品內(nei) 容,人生的所有況味在他的筆下都有極其準確生動的描述,沉痛莫過“國破山河在”,憤懣莫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豪情莫過“會(hui) 當淩絕頂,一覽眾(zhong) 山小”,壯闊莫過“吳楚東(dong) 南坼,乾坤日夜浮”,歡喜莫過“漫卷詩書(shu) 喜欲狂”……更不要說那著名的“三吏三別”。
但杜甫頻頻上熱搜,還不僅(jin) 僅(jin) 是因為(wei) 他“最偉(wei) 大”的頭銜。所謂“熱搜體(ti) 質”,其實就是話題性與(yu) 貼近性,是能讓今天的人獲得共鳴的笑點、淚點、痛點甚至還有“槽”點。這些“點”,杜甫身上實在太多。筆者在中年以後最愛杜詩,越讀越覺得他如同一個(ge) 老朋友,1200年前的他雖與(yu) 我們(men) 異代不同時,卻總能說到我們(men) 的心坎上。想來,這既源於(yu) 他的天才,也源於(yu) 他的敏感多思。網友吐槽他“碎碎念”,寫(xie) 了太多生活瑣事,在筆者看來這正是他的可貴之處,曾經對杜詩做過一個(ge) 分類整理,一個(ge) “節令”的專(zhuan) 題中,從(cong)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到上元節、寒食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光是一個(ge) 冬至就寫(xie) 了《小至》和《冬至》《至後》三篇,足見他是一個(ge) 認真生活的人、一個(ge) 真誠的詩人。
好詩都秉真誠真意,杜甫之“真”還在於(yu) 他不避醜(chou) 拙,不憚於(yu) 坦白自己那些小尷尬、小心思。屋上茅草為(wei) 秋風吹跑,他隻能眼看“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麵為(wei) 盜賊”;家徒四壁,他隻能自嘲“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為(wei) 求官,他會(hui) “朝扣富兒(er) 門,暮隨肥馬塵”;他也有脫發困擾,說“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wei) 正冠”;他也有中年危機,“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隻多少行立”;他也有想躲懶的時候,說“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
可是,且慢!在網絡噴子為(wei) 抓出了老杜“皮袍下的小”而洋洋自得的時候,那個(ge) 偉(wei) 大的詩人,口裏說著躺平其實卻夜不輟筆勤於(yu) 公務,“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他在偏居一隅之時“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在“幼子饑已卒”之時“默思失業(ye) 徒,因念遠戍卒”,在“床頭屋漏無幹處”之時想著“安得廣廈千萬(wan) 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讀杜詩,每每就在這種時候被突然擊中,“歎息腸內(nei) 熱”。所謂“詩史”,以感同身受和血淚寫(xie) 成。所謂“詩聖”,於(yu) 細微處發洞見,在日常中見情誌,出之以家國天下、宏大敘事、黃鍾大呂。這是中國詩人的精神,更是中國人共有的精神。(高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