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用優秀作品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發布時間:2022-10-24 16:33:00來源: 人民日報

  “禮讚新時代——原創優(you) 秀交響樂(le) 作品展演”

  心係人民 真情流淌

  張 萌

  “禮讚新時代——原創優(you) 秀交響樂(le) 作品展演”通過4場精彩紛呈的音樂(le) 會(hui) ,集中呈現了20餘(yu) 部作品。入選此次展演的作品是從(cong) 355部原創管弦樂(le) 裏優(you) 中選優(you) ,涵蓋了張千一、關(guan) 峽、周湘林、劉暉、鄒翔、王丹紅、範錚、龔天鵬、張書(shu) 皓等老中青三代作曲家。

  奮進新征程,禮讚新時代。音樂(le) 家們(men) 用音符記載一路走來的榮光,擁抱麵向未來的夢想。交響曲《光芒》《征途》《父輩》等作品,熱情謳歌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而不懈奮鬥的光輝曆程。創作靈感來自北宋王希孟畫作的交響音詩《千裏江山》,表達了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愛。音樂(le) 會(hui) 擇取部分入選作品精心打磨,凝練成一部“新時代交響組曲”,讓聽眾(zhong) 隨著樂(le) 聲眺望百年征程的《星辰大海》,聆聽全麵小康的《幸福歡歌》,在莊嚴(yan) 的號角聲中感受《光榮與(yu) 夢想》。這些作品題材風格多元、音樂(le) 語匯個(ge) 性鮮明,都顯示出共同的時代底色,是當代中國音樂(le) 家心係人民的真情流淌,也是近年來中國交響樂(le) 創作最新成果的一次巡禮。

  (作者為(wei) 《人民音樂(le) 》雜誌副主編)

  話劇《塞罕長歌》

  綠水青山 奮鬥詩篇

  趙慧芬

  “把愛交給青山,今生無悔無怨。把愛交給綠水,久久為(wei) 功不變。”深情的主題歌聲響起,現場掌聲經久不息。

  話劇《塞罕長歌》聚焦綠色發展時代主題,秉承現實主義(yi) 創作原則,再現了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們(men) 55年堅持不懈、篳路藍縷,成功建造百萬(wan) 畝(mu) 人工林海的艱苦曆程。該劇從(cong) 深厚的生活深井裏打撈出令人感動的人物、事件、情節,精心結構,以三個(ge) 版塊表現林場的三個(ge) 發展階段,以佟保中祖孫三代務林人的故事串聯起不同篇章。劇作塑造了塞罕壩務林人的生動群像,或濃墨重彩,或簡筆勾勒,卻都有血有肉,個(ge) 性鮮明。該劇多媒體(ti) 的運用恰切,前景紗幕、中景轉台、天幕LED屏等營造出豐(feng) 富真實的藝術氛圍。三個(ge) 戲劇版塊以白、黃、綠等鮮明色彩分隔,層層推進,寫(xie) 實與(yu) 寫(xie) 意相結合,形成全劇詩意充盈的藝術氣質和恢弘渾厚的審美風格。

  (作者為(wei)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研究院副院長)

  民族歌劇《沂蒙山》

  以歌寄情 以劇載道

  孟彥軍(jun)

  以歌寄情,親(qin) 情愛情家國情,情深義(yi) 重;以劇載道,為(wei) 有犧牲多壯誌,壯懷激烈。

  民族歌劇《沂蒙山》以精到的戲劇結構、真摯的人物情感、宏大的舞台呈現,譜寫(xie) 了一曲可歌可泣、蕩氣回腸的英雄讚歌,生動表現了“水乳交融、生死與(yu) 共”的沂蒙精神。沂蒙小調貫穿縈繞,入耳入心;巍巍蒙山矗立舞台,氣勢磅礴;舞台意象用意頗深,潤物無聲處,取精用弘。劇作以特有的思想內(nei) 力和藝術活力,再現了沂蒙精神的當代意義(yi) 和價(jia) 值。

  主人公海棠匯集了眾(zhong) 多沂蒙紅嫂的身影,夏荷的故事則融合了陳若克、甄磊、辛銳等八路軍(jun) 女烈士的英雄事跡。人物塑造的典型性為(wei) 實現藝術真實、情感真摯奠定了基礎。每一場戲裏,主要人物都麵對生死抉擇。在這種極致的情節設置中,創作者巧妙地組織戲劇結構,給觀眾(zhong) 帶來藝術的享受和精神的洗禮。

  (作者為(wei) 《大舞台》雜誌主編)

  川劇《江姐》

  經典之作 創新演繹

  景俊美

  川劇《江姐》的藝術呈現是多維度的,其最大特色在於(yu) 表演。

  “紅岩上紅梅開,千裏冰霜腳下踩。三九嚴(yan) 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熟悉的歌詞和旋律用川劇的方式來表達,在尊重傳(chuan) 統中實現創新,大開大合的演唱和程式化的動作,讓江姐的人物形象別開生麵。川劇表演藝術家沈鐵梅的演唱令人陶醉,婉轉柔美中不失錚錚鐵骨。

  舞台調度也讓人耳目一新。特別是“繡紅旗”一場,川劇《江姐》編織了一個(ge) 金黃色的五角星。有星就有旗,旗幟在心中。這種創新既寫(xie) 意,又善於(yu) 調動戲曲的唱念做舞,也與(yu) 戲劇高潮時所歌唱《紅梅讚》的整體(ti) 紅色布景形成呼應。

  (作者為(wei) 北京社會(hui) 科學院副研究員)

  舞蹈詩劇《隻此青綠》

  入畫成舞 意蘊叢(cong) 生

  馮(feng) 雙白

  在社會(hui) 效益和市場效益雙豐(feng) 收的背後,舞蹈詩劇《隻此青綠》蘊藏著藝術發展的內(nei) 在規律,對舞劇創作有啟發意義(yi) 。作品實現了三個(ge) 突破。首先是藝術空間營造方式的突破,即盤旋圓轉和橫向穿越的巧妙交織、畫家王希孟和展卷人的心理交織、繪畫過程和中國筆墨工具研製景象的交織,構成該劇藝術空間的獨特性。其次是實現了舞劇審美意境構造方法的突破,即在整體(ti) 精神氣質上有著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美,舞台呈現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再次是實現了舞蹈語言編排方式的突破,從(cong) 特定編舞方法出發,發展出一個(ge) 特定的舞蹈形象“青綠”的動作旋律,構造出具有大寫(xie) 意性特點的整體(ti) 藝術形象。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活在當下、活在當代人心中。台上的展卷人,是王希孟的“觀眾(zhong) ”;台下的觀眾(zhong) ,又何嚐不是這無垠山河的“展卷人”?

  (作者為(wei) 中國舞蹈家協會(hui) 主席)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