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的實體經濟根基
作者:黃群慧(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cong) 現在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行有效結合,開創的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yu) 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新征程中,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實體(ti) 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和引擎,沒有實體(ti) 經濟提供的堅實物質技術支撐,就不可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從(cong) 而也不可能實現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因此,成功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推進實體(ti) 經濟高質量發展。
實體(ti) 經濟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築牢根基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要靠我們(men) 的經濟競爭(zheng) 力;經濟競爭(zheng) 力,還是要抓實體(ti) 經濟。像我們(men) 這麽(me) 一個(ge) 大國,要想強大,必須靠實體(ti) 經濟,實體(ti) 經濟一定要抓在手裏。實體(ti) 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沒有強大的實體(ti) 經濟,就不能形成中國式現代化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要使占世界18%的人口實現共同富裕,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就必須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沒有強大物質基礎支撐,我們(men) 也難以沿著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崛起。為(wei) 此,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實體(ti) 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也是構築未來發展戰略優(you) 勢的重要支撐。無論經濟發展到什麽(me) 時候,實體(ti) 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我們(men) 在國際競爭(zheng) 中贏得主導的根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過程中,一直高度重視實體(ti) 經濟的發展。在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時期,確立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製度,推動社會(hui) 主義(yi) 向著工業(ye) 、農(nong) 業(ye) 、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ge) 現代化目標不斷發展,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和國民經濟體(ti) 係;在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時期,形成了充滿新活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指明了新型工業(ye) 化發展道路,實現了人民生活從(cong) 溫飽不足到總體(ti) 小康、奔向全麵小康的曆史性跨越;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我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邁進了向第二個(ge) 百年目標奮進的新發展階段。回顧曆史,實體(ti) 經濟始終都是我國邁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邁向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必須促進實體(ti) 經濟高質量發展。實體(ti)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是不斷提高供給體(ti) 係質量,顯著增強我國的經濟質量優(you) 勢。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麵臨(lin) 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根源是結構性失衡,包括實體(ti) 經濟內(nei) 部的供需結構失衡,以及實體(ti) 經濟與(yu) 虛擬經濟之間的結構失衡,都需要通過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加以應對。
大力發展實體(ti) 經濟需要推進新型工業(ye) 化進程
現代化是一個(ge) 複雜的曆史現象和發展過程,從(cong) 經濟發展的角度,可以看作一個(ge) 國家通過工業(ye) 化進程成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領先國家的過程。工業(ye) 化是工業(ye) (主要是製造業(ye) )驅動的一個(ge) 國家或地區人均收入提高、產(chan) 業(ye) 結構從(cong) 農(nong) 業(ye) 主導向工業(ye) 主導的演進過程,其實質是國民經濟中一係列重要生產(chan) 要素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進而推動經濟增長的過程。實體(ti) 經濟最核心、最主體(ti) 的部分是製造業(ye) ,因此,促進實體(ti) 經濟發展的核心內(nei) 容無疑是繼續推進和深化工業(ye) 化進程。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中,一直高度重視以推動工業(ye) 化和工業(ye) 現代化來帶動實體(ti) 經濟的發展。從(cong)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口眾(zhong) 多、底子薄弱、經濟落後的農(nong) 業(ye) 大國,發展成為(wei) 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製造業(ye) 總量世界第一的製造大國,我們(men) 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ye) 化曆程,實體(ti) 經濟在快速工業(ye) 化的過程中取得世人矚目的成就。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在堅持走新型工業(ye) 化道路的同時,針對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以新發展理念為(wei) 指導,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ye) 化深度融合、工業(ye) 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nong) 業(ye) 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同步發展。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時,要基本實現新型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nong) 業(ye) 現代化。
走新型工業(ye) 化道路,促進新型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同步發展,這為(wei) 實體(ti) 經濟和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指明了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方向,是製造業(ye) 和實體(ti)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求。雖然中國工業(ye) 化進程總體(ti) 上已經到了工業(ye) 化後期後半階段,還沒有全麵實現工業(ye) 化,工業(ye) 化進程中還存在突出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與(yu) 實現新型工業(ye) 化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工業(ye) 現代化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與(yu) 工業(ye) 化進程相比較,我國的信息化、城鎮化和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總體(ti) 水平還相對滯後,這都製約了實體(ti) 經濟和製造業(ye) 的高質量發展。在未來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進一步深化工業(ye) 化進程、推進新型工業(ye) 化,促進新型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同步發展,意義(yi) 十分重大。當前我國實體(ti) 經濟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大而不強,供給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還存在眾(zhong) 多“核心能力短板”“關(guan) 鍵能力短板”和“基礎能力短板”,存在不少“卡脖子”技術問題有待突破,總體(ti) 表現為(wei) 我國是製造大國而不是製造強國和質量強國,是航天大國、交通大國而不是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還任重而道遠。實體(ti) 經濟和製造業(ye) 發展中存在的這些突出問題,都需要在推進新型工業(ye) 化進程,促進新型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同步發展中逐步解決(jue) ,決(jue) 不能過早和過快“去製造業(ye) 化”“去工業(ye) 化”,出現經濟結構“脫實向虛”趨勢,否則無法實現實體(ti) 經濟從(cong) 大到強的轉變,進而會(hui) 影響到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大力發展實體(ti) 經濟必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
國家強,經濟體(ti) 係必須強。一個(ge) 現代化國家必須有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支撐。隻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ti) 係,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zheng) 主動,也才能為(wei) 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中國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新征程,必須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時建成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在經濟體(ti) 係中,產(chan) 業(ye) 體(ti) 係發揮了創造供給、實現生產(chan) 和再生產(chan) 的關(guan) 鍵作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關(guan) 鍵任務,就是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專(zhuan) 門提出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要求,明確了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點戰略和基本方向,這也是推進實體(ti)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和主要著力點。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實體(ti) 經濟供給質量提升和高質量發展,必須促進實體(ti) 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在未來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推進實體(ti) 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高度重視以下幾方麵任務。
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ye) 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推進產(chan) 業(ye) 融合集群發展。先進製造業(ye) 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是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的製高點和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方向,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需要在這些方麵加大投入。同時要把握產(chan) 業(ye) 融合集群發展的現代化趨勢,推進現代服務業(ye) 與(yu) 先進製造業(ye) 、現代化農(nong) 業(ye) 的深度融合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先進製造業(ye) 集群,推進物聯網發展和高效暢通的物流產(chan) 業(ye) 現代化體(ti) 係建設。
推進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高級化、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提高產(chan) 業(ye) 鏈韌性和戰略性資源保障能力。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是指一個(ge) 國家和地區所具有的促使產(chan) 業(ye) 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性保障條件和綜合實力,具體(ti) 體(ti) 現在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技術、基礎動力和基礎軟件等方麵。我國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一直是短板,所謂“卡脖子”問題大多來自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方麵的不足。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水平,是指一個(ge) 國家產(chan) 業(ye) 鏈在全球價(jia) 值鏈各環節的增值能力和地位,我國產(chan) 業(ye) 鏈總體(ti) 處於(yu) 全球價(jia) 值鏈中低端。產(chan) 業(ye) 鏈韌性,是指當產(chan) 業(ye) 受到外界巨大衝(chong) 擊時能夠迅速恢複的能力,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產(chan) 業(ye) 鏈韌性和戰略性資源保障能力對國家經濟安全至關(guan) 重要。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需要通過實施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工程、重大技術裝備攻關(guan) 工程、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大力發展世界一流企業(ye) 和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優(you) 化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發展環境等各方麵舉(ju) 措,不斷提高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高級化、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和戰略性資源保障水平。
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推進數字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是新一輪國際競爭(zheng) 的重點領域。在現代化新征程中,一定要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抓住先機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搶占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的製高點。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的深度融合,其重點一方麵是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以智能製造為(wei) 主攻方向推進產(chan) 業(ye) 數字化;另一方麵是通過數字技術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促進平台經濟和共享經濟健康發展,推進數字產(chan) 業(ye) 化。與(yu) 此同時,注重通過數字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逐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數字產(chan) 業(ye) 集群。
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ti) 係,以有效投資促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需要優(you) 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和功能,加快建成係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ti) 係,具體(ti) 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現代能源體(ti) 係建設、水利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麵。其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的重點,包括通信網絡、算力等信息基礎設施,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礎設施,以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有效支撐產(chan) 業(ye) 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有利於(yu) 促進工業(ye) 化、城鎮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創新能力,因而具有重要意義(yi) 。基礎設施建設要優(you) 化其發展模式,實現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生態效益、安全效益相統一。
深化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實體(ti) 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實體(ti) 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ti) 經濟的血脈,為(wei) 實體(ti) 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滿足社會(hui) 經濟發展需要是金融的本分。必須不斷深化金融體(ti) 製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的能力,優(you) 化融資結構和完善金融機構體(ti) 係、市場體(ti) 係、產(chan) 品體(ti) 係,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