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哲學社會科學人才
作者:何秀超(中央財經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全麵部署“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強調“堅持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我國進入了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進軍(jun) 的新征程,我們(men) 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宏偉(wei) 目標,也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必須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yang) 。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xing) 靠人才。一個(ge) 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jue) 於(yu) 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jue) 於(yu) 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水平。在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曆史進程中,我們(men) 既要下大氣力全方位培養(yang) 自然科學人才,也要培養(yang) 造就大批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需要不斷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在這個(ge) 過程中,哲學社會(hui) 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強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培養(yang) ,既是我國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參與(yu) 國際合作和競爭(zheng) 的需要。從(cong) 國內(nei) 看,當代中國正經曆著我國曆史上最為(wei) 廣泛而深刻的社會(hui) 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曆史上最為(wei) 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和實踐提出了大量亟待解決(jue) 的新問題,需要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wei) 黨(dang) 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曆史賦予的光榮使命。從(cong) 國際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的今天,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麽(me) 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需要有越來越多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拿出更多能夠體(ti) 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jia) 值的研究成果。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ti) 係,有各項事業(ye) 發展的廣闊舞台,完全能夠源源不斷培養(yang) 造就大批優(you) 秀人才,完全能夠培養(yang) 出大師。我們(men) 要有這樣的決(jue) 心、這樣的自信!”高校是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五路大軍(jun) ”中的重要力量,必須積極擔當作為(wei) ,源源不斷培養(yang) 造就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在為(wei) 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為(wei) 2050年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打好人才基礎方麵作出更大貢獻。
加強黨(dang) 的領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加強和改善黨(dang) 對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的領導,是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事業(ye) 的根本保證。”哲學社會(hui) 科學事業(ye) 是黨(dang) 和人民的重要事業(ye) ,哲學社會(hui) 科學戰線是黨(dang) 和人民的重要戰線。高校要源源不斷培養(yang) 造就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必須加強黨(dang) 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yi) 指導地位,全麵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高校黨(dang) 委要加強政治領導和工作指導,一手抓繁榮發展、一手抓引導管理,深化管理體(ti) 製改革,形成既能把握正確方向又能激發科研活力的體(ti) 製機製。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積極為(wei) 人才鬆綁,完善人才管理製度,做到人才為(wei) 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完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加快建立以創新價(jia) 值、能力、貢獻為(wei) 導向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形成並實施有利於(yu) 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jia) 體(ti) 係。
紮根中國大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義(yi) 真、學問高、德行正,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wei) 學術己任,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wei) 思想追求,在研究解決(jue) 事關(guan) 黨(dang) 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guan) 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高校要以我們(men) 正在做的事情為(wei) 中心,大力培養(yang) 能夠從(cong) 我國改革發展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培養(yang) 能夠傳(chuan) 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充分發揮哲學社會(hui) 科學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培養(yang) 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治國理政服務、為(wei) 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服務、為(wei) 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不斷為(wei) 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推進守正創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創新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社會(hui) 發展、實踐深化、曆史前進對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立足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中培養(yang) 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始終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麵向未來,堅持古為(wei) 今用、洋為(wei) 中用,融通各種資源,在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中培養(yang) 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注重樹立問題導向,無論是麵對關(guan) 係我國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還是麵對關(guan) 係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都要讓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jue) 問題的過程成為(wei) 守正創新的過程、成為(wei) 培養(yang) 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的過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