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武:“閑不住”讓他成為文壇常青樹
【文藝人物誌】
作者:蔣肖斌(中國青年報記者)
40後50後60後認識他,多半因為(wei) 他寫(xie) 過《班主任》《鍾鼓樓》,70後80後90後知道他,多半因為(wei) 他在《百家講壇》講過《紅樓夢》。如今,80歲的他,沒有停止創作的步伐,依然不斷推出新作品,嚐試新的創作方式。在他看來,從(cong) 生活中獲取靈感和素材是最好的創作方法,現實主義(yi) 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家劉心武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鍾鼓樓》,曾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由該作改編而成的同名話劇《鍾鼓樓》將於(yu) 今年11月登上舞台,帶領觀眾(zhong) 重回1982年12月12日那一天。
行至耄耋之年的劉心武笑言,40後50後60後認識他,多半因為(wei) 他寫(xie) 過《班主任》《鍾鼓樓》,70後80後90後知道他,則多半因為(wei) 他在《百家講壇》講過《紅樓夢》。事實上,他從(cong) 未間斷過寫(xie) 作,2014年與(yu) 2020年分別推出長篇小說《飄窗》和《郵輪碎片》。
劉心武總是與(yu) 時俱進,且不說寫(xie) 作的內(nei) 容,單說寫(xie) 作方式,就有著鮮明的時代痕跡。最早自然是用筆,1993年開始用電腦打字,是最早使用電腦寫(xie) 作的作家之一。2005年,他上《百家講壇》講《紅樓夢》,後來講座內(nei) 容匯集成書(shu) 出版。2021年,他又玩起了“聽書(shu) ”,開了一個(ge) 個(ge) 人電台“聽見·劉心武·讀書(shu) 與(yu) 人生感悟”,吸引了不少粉絲(si) 。他近日出版的兩(liang) 本新書(shu) 《人生沒有白讀的書(shu) 》《世間沒有白走的路》,就是把音頻整理成文字,是一種二度創作。
我們(men) 常說的“讀萬(wan) 卷書(shu) ”“行萬(wan) 裏路”,與(yu) 兩(liang) 本新書(shu) 的名字契合。劉心武覺得,作家要創作,普通人也有表達感情、與(yu) 人交流的需要,在這個(ge) 過程中,讀書(shu) 與(yu) 行路的經曆都特別重要。
在劉心武青少年時代,可讀的書(shu) 比較少,社會(hui) 也缺乏流動性。即便在那樣的條件下,他也盡量多讀書(shu) ,多行走,努力開闊自己的眼界。“簡單來說,讀書(shu) 是用心靈來行走。一個(ge) 人旅行再多,也受到時空限製。閱讀可以使個(ge) 體(ti) 生命突破時空約束,不僅(jin) 穿越空間,還能穿越時間。”
這樣的閱讀和行走,在劉心武文學之路上的深度結合就是“深入生活”。“我的作品都是通過深入生活尋找素材和靈感的。”劉心武說,一段時間裏,有些作者覺得“深入生活”的提法過時了,認為(wei) 創作主要靠想象,還出現過極端說法,說隻要文字先鋒就是好文本,人物、情節、故事都不重要,但這樣的想法最後還是淡了下去,“說明現實主義(yi) 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鍾鼓樓》裏就有很多原型,比如那些商店的名稱,都是劉心武經過田野考察記錄下來的。劉心武保證,每個(ge) 細節都是真實的,點染在文本中,能夠讓人讀來有種強烈的在場感。
除了深入生活,劉心武覺得,作家寫(xie) 作的營養(yang) 來源還有兩(liang) 個(ge) :一個(ge) 是世界上的現實主義(yi) 經典,另一個(ge) 是母語文本,而後者是他當初選擇開講《紅樓夢》的原因。
“我當時的觀點遭到了激烈抨擊,但還是有很多人願意聽。我不是為(wei) 了進入紅學界而研究《紅樓夢》,我是抱著從(cong) 《紅樓夢》中汲取寫(xie) 作營養(yang) 的目的,比如怎樣將生活原型塑造成藝術形象。事實上,閱讀研究《紅樓夢》對我創作幫助很大。”劉心武說。
劉心武生於(yu) 成都,後搬到重慶,在那度過了童年,8歲又隨父母到北京定居,從(cong) 此再也沒有離開。“我小時候是一個(ge) 很狂妄的文學少年,12歲上初中時就覺得自己長大了,於(yu) 是跟父母說,不要給我訂《中國少年報》《少年文藝》了,我要看《人民文學》《譯文》。”
1958年,16歲的劉心武在北京王府井逛書(shu) 店,淘到一本冷門的蘇聯小說《第四十一》。讀完後,少年劉心武有了一些嚴(yan) 肅的思考,寫(xie) 了一篇書(shu) 評投給《讀書(shu) 》雜誌,竟然一投即中,發表了。那是劉心武第一次發表文章,編輯還以為(wei) 作者是個(ge) 飽學的老人家,回信是用宣紙豎著寫(xie) 的,“希望今後不吝賜稿”。
1977年,劉心武發表的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wei) 是新時期文學的發軔之作;1984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鍾鼓樓》,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兩(liang) 部作品都以北京為(wei) 背景。“我就是一個(ge) 北京的老居民,是一個(ge) 北京市民生活的寫(xie) 作者。”對劉心武來說,北京雖然不是出生地,卻是他唯一的文學故鄉(xiang) 。
從(cong) 生活軌跡看,劉心武是個(ge) 閑不住的老頭兒(er) 。除了逛胡同,他還會(hui) 去亮馬河看夜景燈光,上網了解現在的年輕人都在玩什麽(me) ,還經常戴上時髦的帽子,去昆侖(lun) 飯店29層的旋轉餐廳喝下午茶。
當然,寫(xie) 作從(cong) 未停止。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除了寫(xie) 小說,還寫(xie) 劇本。早在2000年,劉心武到法國訪問時,就應邀寫(xie) 了一個(ge) 《老舍之死》的歌劇劇本,並於(yu) 2003年出版。時隔二十年,《中國作家·文學版》2022年第十期,刊發了劉心武的四幕話劇《大海》。
《大海》的故事非常現代,探討了《雷雨》中魯大海這個(ge) 人物。在周萍、周衝(chong) 都死去之後,魯大海是不是可能成為(wei) “周大海”,他是否可能繼承周樸園的家業(ye) ,血緣與(yu) 財富是否可能超越階級對立?這樣的“腦洞大開”,是80歲的劉心武的創造。“我的創作精力真是挺旺盛的,我自己也挺驚訝。”劉心武說。
現在,劉心武的日常生活是這樣的:上午睡覺,中午起床,一天兩(liang) 頓飯,閱讀和社交時間一般是下午和晚上。經常有采訪者說,中午打攪您午睡了,劉心武嗬嗬一笑:“何為(wei) 午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