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黑土地秋收一線: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東(dong) 北秋收已接近尾聲。日前,在黑龍江省拜泉縣興(xing) 華鄉(xiang) 順利村,“新華視點”記者看到,地裏的大豆已完成收獲,剛剛深翻、深鬆後的新鮮黑土在陽光下油黑發亮。
今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正式實施。黑土地被譽為(wei) “耕地中的大熊貓”。東(dong) 北黑土區是世界主要黑土帶之一,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守護好每一寸黑土地。
東(dong) 北地區如何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記者在秋收一線展開調查。
秋收與(yu) 護土同步,給黑土地吃上“營養(yang) 餐”
記者在順利村看到,正忙於(yu) 秋收的種植戶們(men) 采取深鬆、翻地、旋耕、耙地、起壟、秸稈還田等多項保護性作業(ye) 措施,提升耕地質量,改善土壤結構,為(wei) 來年耕種打基礎。
“這片黑土地養(yang) 育了我們(men) ,不能光種地不養(yang) 地。”站在地頭的順利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徐廣德說,“現在強調種養(yang) 結合,我們(men) 都注意把秸稈粉碎還田,對黑土地深鬆、深翻,讓土地好好透透氣。”
黑土地之所以“黑”,是因為(wei) 覆蓋著一層黑色或暗黑色的腐殖質,土質疏鬆,富含有機質,適宜耕作。
在黑龍江省北安市革命現代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農(nong) 田裏,大型玉米收獲機正在作業(ye) ,玉米棒子被收入艙內(nei) ,地上留下一層被粉碎的玉米秸稈,遠遠望去如同給黑土地蓋上一層被子。
“過去收獲後都是將秸稈燒掉,現在用保護性耕作方式,秸稈全量還田。”合作社理事長李富強說,今年玉米畝(mu) 產(chan) 比去年高出一二百斤。這說明土壤肥力不減,養(yang) 地有了效果。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人們(men) 采用“梨樹模式”耕作,即以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栽培技術為(wei) 核心保護黑土地,既減少了土壤的風蝕和水蝕,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今年,吉林省推廣保護性耕作麵積達到3050萬(wan) 畝(mu) 。
在北大荒集團趙光農(nong) 場有限公司農(nong) 業(ye) 科技服務中心土壤化驗實驗室,從(cong) 田地裏采集的一份份黑土擺了滿滿一地。這是前幾天秋收結束後,農(nong) 技人員從(cong) 地裏采集的土樣,待晾幹、磨成小顆粒後,土壤成分化驗工作即將展開。
“通過給黑土地‘體(ti) 檢’可以掌握土壤真實情況,根據結果規劃明年春耕施肥,‘缺什麽(me) 補什麽(me) ,缺多少補多少’,給黑土地吃上‘營養(yang) 餐’。”趙光農(nong) 場有限公司農(nong) 業(ye) 科技服務中心主任李海成說。
“原來一直用農(nong) 藥,現在我們(men) 種地施用有機肥。秸稈粉碎後翻到地裏,地變鬆軟了,透水透氣性好多了,土地肥沃了。多年沒見到的蟈蟈,現在地裏又有了,野雞、野鴨也變多了。”黑龍江省依安縣田野種植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徐付對黑土地質量的變化深有感觸。
全麵開展保護:完善立法、改變耕作方式、工程綜合治理
今年春耕之際,黑龍江省綏棱縣九井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蔣慶財多了一個(ge) 新頭銜——田長。他的任務是對遏製耕地“非農(nong) 化”、打擊盜采黑土、秸稈還田等政策措施進行廣泛宣傳(chuan) ,讓村民了解到守住黑土就是守住“金飯碗”。
有研究表明,在自然條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層需要200年至400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東(dong) 北黑土地迎來了一批又一批開墾者。“插雙筷子能發芽”的黑土地被開墾成良田,東(dong) 北大平原從(cong) 無人知曉的“北大荒”變成“北大倉(cang) ”。
然而,由於(yu) 開墾以來東(dong) 北黑土地一直處於(yu) 高強度利用狀態,重用輕養(yang) ,土地肥力長期透支,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生態功能退化——黑土變“瘦”了、變“薄”了、變“硬”了,這給我國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帶來挑戰。
中國科學院發布的《東(dong) 北黑土地白皮書(shu) (2020)》顯示,近60年,黑土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了三分之一,每千克土壤中,平均有機碳含量每10年下降0.6至1.4克。
近年來,黑龍江、吉林等省份出台了保護黑土地地方性法規,黑龍江省將每年5月25日所在周設定為(wei) 黑土地保護周。今年6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三十五次會(hui) 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這是從(cong) 國家層麵首次就保護黑土地立法。
種養(yang) 結合,采取工程、農(nong) 藝、生物等多種保護措施,建立黑土地長效保護機製……近十年來,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逐漸成為(wei) 共識。
此外,推進侵蝕溝綜合治理,也是東(dong) 北地區保護黑土地的重要舉(ju) 措。
“今年大豆平均畝(mu) 產(chan) 大約400斤,多虧(kui) 這幾年的侵蝕溝治理,保護了黑土層。”站在地頭,拜泉縣三道鎮戰鬥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趙金嶺十分欣喜。他說,這裏曾經水土流失十分嚴(yan) 重,侵蝕溝不斷擴大。近幾年,隨著治理力度加強,侵蝕溝擴大態勢基本得到遏製。
據悉,黑龍江計劃到2025年底前完成2.53萬(wan) 條侵蝕溝治理任務,通過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在抬高溝道侵蝕基準麵的同時,穩定溝道,增強土地抗衝(chong) 刷能力。
如今,黑土地保護正取得實效。以黑土麵積最大的黑龍江省為(wei) 例,根據多年監測數據,黑土區旱地平均耕層厚度由19.8厘米加深到23.3厘米。
黑土地保護新格局正在形成
黑土地保護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記者從(cong) 自然資源部了解到,按照黑土地保護法要求,有關(guan) 部門和地區將組織開展黑土耕地調查,建立黑土耕地檔案,把黑土耕地納入耕地保護紅線任務。
當前,黑土地保護依然任重道遠。專(zhuan) 家建議,進一步健全黑土地保護工作體(ti) 係,推廣保護性耕作方式,用科技力量提高黑土地肥力,不斷完善黑土地保護與(yu) 利用的長效機製。
今年3月,中央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黑龍江省進行督察反饋,占用黑土耕地違法案件仍有發生。黑龍江省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院長劉傑建議,進一步健全與(yu) 黑土地保護法相適應的工作體(ti) 係,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把責任落實到田間地頭、基層組織。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土地科學與(yu) 技術學院院長李保國等專(zhuan) 家認為(wei) ,要因地製宜推廣秸稈翻埋還田、秸稈覆蓋免耕等保護性耕作方式,盡快補上農(nong) 機、秸稈綜合利用等方麵存在的一些短板。
要依靠科技力量,提升黑土地經濟效益。從(cong) 2021年3月開始,中科院聯合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nei) 蒙古開展科技攻關(guan) 與(yu) 關(guan) 鍵技術示範推廣,已打造7個(ge) 萬(wan) 畝(mu) 級示範區,形成主推技術41項,示範推廣麵積累計約1.7億(yi) 畝(mu) 。
(記者陳聰、王建、魏弘毅、黃騰、馬曉成)
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