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電影如何突破“視聽”迷思

發布時間:2022-10-27 11:15:00來源: 解放日報

  作者:龔金平

  電影從(cong) 誕生起,就一直在技術層麵追求變革、創新和突破。其100多年來的進步,似乎主要在做一件事,就是讓觀眾(zhong) 的觀影體(ti) 驗更為(wei) 逼真,更為(wei) 震撼,有更豐(feng) 富細膩的視聽享受。

  這條路徑的風險在於(yu) ,接下來還能做什麽(me) ?或許是將畫質進一步提高,將聲音做得更精致,或許將放映頻率再提高。隻是,人類對於(yu) 感官欲望的追逐永不滿足,其上限在哪無人知曉,這意味著電影創作者需要在這條技術迭代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大多數人其實無法分辨4K畫質和8K畫質有什麽(me) 區別,也說不清多了兩(liang) 條聲道之後是否聽覺效果就有了質的飛躍,至於(yu) 能否看清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裏人的麵容,似乎也不是那麽(me) 重要。進一步說,如果超出了人類感官的生理極限,那些細致入微的聲音處理、那些纖毫畢現的畫麵質感,觀眾(zhong) 一旦習(xi) 以為(wei) 常,就會(hui) 熟視無睹。

  觀眾(zhong) 排斥或批評一部影片,從(cong) 來不會(hui) 因為(wei) 影片的畫質不是4K,或者聲音的層次性不夠立體(ti) ,或者放映頻率隻有一秒24幀。這說明,我們(men) 在電影技術上所做的探索,有時隻是追求一種自我成就的“迷思”而已,感動的隻是自己,而非觀眾(zhong) 。

  與(yu) 電影技術日新月異形成對比的,是電影內(nei) 容以及講故事的方式似乎常常“老調重彈”。考慮到“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今天的電影與(yu) 幾十年前的電影一樣,重複一些人類永恒的題材或主題,如愛情、戰爭(zheng) 、複仇、成長等。或許,正因為(wei) 電影的題材或主題難以取得革命性的突破,電影創作者才轉而在技術層麵日益精進。做一個(ge) 不恰當的類比,電影就像一塊月餅,餡料就那麽(me) 幾種搭配組合模式,但我們(men) 可以在包裝上下功夫,使月餅禮盒更時尚、更精致,進而使消費者暫時忽略或忘記月餅的口感。

  當我們(men) 說電影是我們(men) 生活的一個(ge) 剛需時,我們(men) 所迷戀的,究竟是影院這個(ge) 空間、看電影的那種氛圍、與(yu) 旁人談論一部熱門電影時有共同話題的親(qin) 切感,還是因為(wei) 電影藝術上的創新、內(nei) 容上的感動?

  我們(men) 在影院觀看一些商業(ye) 大片時,對於(yu) 華麗(li) 的影像可能無動於(yu) 衷,我們(men) 抱怨的大抵是人物行動邏輯的莫名,或者劇情發展的突兀;反之,我們(men) 在觀看一部影像粗糲的影片時,卻可能為(wei) 人物的命運遭際而傷(shang) 心落淚。這說明,我們(men) 需要電影,是因為(wei) 我們(men) 渴望在電影中得到一些感動、啟示、鼓舞、欣慰,或者警示、反思。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情感體(ti) 驗大多不是技術元素所能提供。

  電影不應該成為(wei) 我們(men) 視聽上的迷戀對象,隻有精神上的剛需才是重要的。這種剛需有著最簡單卻也最富挑戰性的抵達方式,那就是契合觀眾(zhong) 內(nei) 心深處的需求,提供一種夢幻般的精神滿足;或者,在一種有現實質感與(yu) 情感真實性的氛圍中,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有共情點的情感滿足、令人耳目一新的審美享受。

  本雅明曾把印刷術的出現視為(wei) 某些藝術的災難。因為(wei) ,當一件藝術作品可以被複製時,它就失去了原真性、距離感、膜拜價(jia) 值和凝神觀照的可能,從(cong) 而喪(sang) 失了“靈韻”。這從(cong) 我們(men) 願意到博物館看原畫,而不是看這幅畫的印刷品的心理可以得到印證。電影的複雜性在於(yu) ,它雖然也是機械複製的產(chan) 物,但觀眾(zhong) 從(cong) 來不會(hui) 先入為(wei) 主地嫌棄它沒有“靈韻”。因為(wei) ,電影的魅力和光環來自它的內(nei) 容和形式本身,與(yu) 它的載體(ti) 和播放媒介關(guan) 係不大。從(cong) 這個(ge) 層麵來說,某些電影近乎迷狂地追求視聽效果,不僅(jin) 是舍本逐末,還容易“作繭自縛”。因為(wei) ,極致的畫麵和聲音、快速的剪輯節奏,對觀眾(zhong) 形成視聽轟炸之後,觀眾(zhong) 在密集的視聽語言或飽和的情節容量衝(chong) 擊之下,會(hui) 模糊現象與(yu) 本質,會(hui) 逃避思考,而被困在影院的座椅上成為(wei) “洞穴囚人”。

  其實,電影追求的“仿真”,並不一定是為(wei) 觀眾(zhong) 製造“身臨(lin) 其境”的幻覺,而是在情節發展和人物命運中營造“心有戚戚”的共情場域。觀眾(zhong) 也渴望從(cong) 電影中獲得身心愉悅,但這種愉悅應該來自看到電影人物與(yu) 眾(zhong) 不同的故事甚至奇跡之後的讚歎,看到“有情人終成眷屬”或“有誌者事竟成”之後的情感撫慰與(yu) 精神鼓舞。如果說觀眾(zhong) 需要在娛樂(le) 片中做一場心向往之的白日夢,在藝術片中則希冀洞察生活的真相,洞穿人性的幽深微妙處,從(cong) 人物命運軌跡中得到諸多回味,從(cong) 而返身觀照,獲得內(nei) 心的啟迪。這也再次證明,觀眾(zhong) 對電影的剛需,來自情感領域的觸動以及精神世界的回蕩,而非視聽層麵的瞬間眩暈。(龔金平)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