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埃及《中國周報》社社長馬強:用中阿雙語講好中國故事

發布時間:2022-11-01 10:37:00來源: 光明網

  在海外有這樣一群華媒人,他們(men) 致力於(yu) 用當地民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展現日新月異的中國麵貌。埃及《中國周報》社社長馬強就是其中的一員。10年前,抱著讓埃及民眾(zhong) 了解一個(ge) 真實中國的初衷,他創辦了一張中阿雙語報紙。10年間,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一張報紙發展成為(wei) 一個(ge) 全媒體(ti) 矩陣,許多埃及民眾(zhong) 通過這扇窗戶,認識了一個(ge) 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而馬強還有一個(ge) 更大的心願,那就是從(cong) 埃及走向更多阿拉伯國家,向廣大阿拉伯語受眾(zhong) 講好精彩的中國故事。

  以下是他的自述。

  “中國印象”已截然不同

  前不久,我代表埃及《中國周報》社,參與(yu) 報道了中共二十大這一舉(ju) 世矚目的盛會(hui) 。在10月16日至22日的一周內(nei) ,我與(yu) 報社同事前後方協作,在報紙、網站、手機客戶端等平台發表了100多篇中文和阿拉伯語報道,第一時間向埃及讀者介紹有關(guan) 中共二十大以及中國未來政策走向的訊息。

  那一周,盡管絕大部分同事都在埃及,與(yu) 中國隔著6個(ge) 小時的時差,但他們(men) 都將生物鍾調到“北京時間”。我們(men) 的不少中文報道被翻譯成阿拉伯語後,刊發在“中東(dong) 頭條”客戶端上,瀏覽量達四五萬(wan) 人次。許多埃及讀者在評論區留言稱,希望更加自信而開放的中國帶給埃及等世界各國更多機遇。

  在新聞中心,我與(yu) 其他外媒同行交流時發現,各國記者都非常關(guan) 注中國未來的發展。來自敘利亞(ya) 、伊拉克等國家的同行告訴我,他們(men) 每天的報道工作特別繁忙,不僅(jin) 需要采寫(xie) 大量稿件,還要同國內(nei) 電視台進行現場連線。與(yu) 埃及一樣,許多阿拉伯國家都期待能夠繼續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通過參與(yu) 共建“一帶一路”等,獲得更多實實在在的利好。

  這與(yu) 我20多年前剛出國時,在國外感受到當地人對中國的印象,早已截然不同。

  還記得2000年我赴埃及留學之初,走在路上,許多人將我誤認為(wei) 日本人或韓國人。這讓我非常費解。詢問當地朋友後才得知,原來在當地民眾(zhong) 的印象裏,中國還是一個(ge) 落後貧窮的國家。“中國人怎麽(me) 會(hui) 有錢出國留學或旅遊?”聽到這句話,我心裏特別不是滋味。當時,埃及還沒有一份既向當地民眾(zhong) 介紹中國、又為(wei) 中國僑(qiao) 民提供信息服務的報紙。從(cong) 那時起,我默默下定決(jue) 心,一定要找機會(hui) 在當地辦一份報紙,讓埃及民眾(zhong) 了解一個(ge) 真實的中國。

  讓更多人走近中國

  2012年,經過多年準備,我成功獲得埃及新聞總署頒發的刊號和出版許可,創辦了《中國周報》。報紙最初為(wei) 中阿雙語,包括16個(ge) 阿拉伯語版和8個(ge) 中文版,主要麵向埃及民眾(zhong) 和旅埃華僑(qiao) 華人,展示中國的經濟建設成就以及中國社會(hui) 發展的新麵貌。

  辦報初期,團隊一共隻有3人,除了我之外,還有一名記者與(yu) 一名美編,都是埃及人。那時,報紙每周出一期,為(wei) 了趕進度,我們(men) 三人基本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深夜,非常辛苦。為(wei) 了提升報紙的知名度,我就在內(nei) 容上下功夫,搜集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體(ti) 育等方方麵麵的新聞,還設計了“旅埃華人”等特色版塊。每當我們(men) 捧著散發油墨清香的報紙,疲憊總是一掃而光。

  讓我欣慰的是,我們(men) 很快就擁有了一群“鐵杆粉絲(si) ”。報紙發行量最多時,每期能達3萬(wan) 份。許多讀者在報攤上買(mai) 不到《中國周報》,就會(hui) 打電話到報社來詢問。記得有一位讀者住在塞得港省,距離我們(men) 報社所在地200多公裏。每周日下午,他都堅持坐車來報社領取最新出版的報紙,生怕落下一期。

  為(wei) 了讓更多埃及民眾(zhong) 認識中國,我們(men) 還將報紙送進學校。最初,一些埃及的大學生對中國抱有誤解或偏見。我們(men) 就每周到開羅的各所高校派送報紙。一段時間後,一些大學生看了報紙,對中國產(chan) 生濃厚的興(xing) 趣,主動找到我們(men) ,希望辦一個(ge) 關(guan) 於(yu) 中國的交流會(hui) 。我們(men) 當然非常樂(le) 意,還邀請了在埃及的中國留學生,搭建了一個(ge) 中埃青年麵對麵交流的平台。大家暢所欲言,答疑解惑,更多埃及青年因此走近了中國、喜歡上中國。

  2013年,我受邀回國參加世界華文傳(chuan) 媒論壇,與(yu) 各國華媒人齊聚一堂,暢談海外華文媒體(ti) 的發展,備受鼓舞與(yu) 啟發。回到埃及後,我對報紙進行了改版,將中文版和阿拉伯語版拆分成兩(liang) 份報紙,各20個(ge) 版。

  這些年,我們(men) 的團隊規模不斷擴大,如今已擴充到120多人,其中90%以上都是埃及員工。看著這支對外講述中國故事的隊伍越來越壯大,我心裏充滿自豪。

  阿語受眾(zhong) 群不斷擴大

  今年是《中國周報》創刊10周年。10年間,我經曆過失落,但擁有更多感動。不論怎樣,我始終沒有動搖講好中國故事的初心。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ti) 迅速發展,受眾(zhong) 閱讀紙媒的需求有所下降。我決(jue) 定順勢而為(wei) ,大膽創新,積極擁抱新媒體(ti) 。2016年,報社招兵買(mai) 馬,並投入1000萬(wan) 元人民幣,開啟向新媒體(ti) 轉型的步子。在繼續做好報紙的同時,我們(men) 研發了“中東(dong) 頭條”阿拉伯語版手機客戶端,並在海外社交媒體(ti) 開設多個(ge) 賬號。如今,“中東(dong) 頭條”客戶端下載用戶量約2500萬(wan) ,我們(men) 的社交媒體(ti) 賬戶粉絲(si) 量也達上千萬(wan) 。借助新媒體(ti) 這股“旋風”,我們(men) 的受眾(zhong) 不再局限於(yu) 埃及,而是擴展到中東(dong) 海灣地區,甚至一些生活在歐洲國家的阿拉伯人也成為(wei) 我們(men) 的讀者。

  這些年,“一帶一路”倡議與(yu) 沿線國家發展規劃對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成為(wei) 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chan) 品,埃及出現越來越多“中國建造”,當地民眾(zhong) 對中國的好評度、喜愛度日益提升。現在,走在埃及的大街小巷,常有人用中文“你好”與(yu) 我打招呼。我也經常能夠遇到中企員工和中國遊客。據說,許多當地導遊都將中文作為(wei) 學習(xi) 外語的首選。

  在這樣的新形勢下,我做好中阿雙語媒體(ti) 矩陣的勁頭更足了。目前,我已製定了未來3年的發展規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進一步擴大受眾(zhong) 範圍,既要在海外社交媒體(ti) 上加大廣告投入力度,在更多平台開設賬號,發布海外受眾(zhong) 喜愛的內(nei) 容,同時還要打開視野,將我們(men) 已有的報紙、網站推廣到海灣地區更多國家。

  我的根在中國,埃及是我的第二故鄉(xiang) 。隻要條件和能力允許,我將繼續盡己所能,向世界展現一個(ge) 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記者 嚴(yan) 瑜)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