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萬壽寺七成珍貴文物首秀 “京西小故宮”移步皆是展

發布時間:2022-11-01 15:47:00來源: 光明網

 

  萬(wan) 壽寺揭開麵紗 五大基本陳列亮相 七成珍貴文物首秀

  “京西小故宮”移步皆是展

  大運河畔,一顆明珠揭開麵紗。曆經五年整體(ti) 保護修繕,素有“京西小故宮”美譽的萬(wan) 壽寺上個(ge) 月重新開放。作為(wei) 北京藝術博物館的所在地,萬(wan) 壽寺中路前六進院及東(dong) 路方丈院被打造成展廳,亮出5個(ge) 基本陳列、350餘(yu) 件館藏文物精品。藝博館長陳靜說,此次開放,不僅(jin) 七成珍貴文物首秀,一度在這裏“沉睡”的古建也煥發生機,觀眾(zhong) 從(cong) 一進門開始,所到之處皆是展。

  觀展·亮點

  山門亮出《青天流雲(yun) 百福圖》

  “洪福齊天”寓意訴說萬(wan) 壽寺過往

  萬(wan) 壽寺始建於(yu) 明萬(wan) 曆五年(公元1577年),曆經明清兩(liang) 代帝王的興(xing) 修、擴建,形成集寺院、園林、皇家行宮於(yu) 一體(ti) ,中東(dong) 西三路建築相毗鄰的大型古代建築群。如今,踏進這座古刹,曆史的年輪仿佛在殿堂、碑石、古鬆間緩緩回轉,帶領觀眾(zhong) 品閱古今。

  作為(wei) 萬(wan) 壽寺的“門麵”,山門可以稱得上是“進門首展”。山門上懸掛的藍底金字“敕建護國萬(wan) 壽寺”匾額,為(wei) 清代順治二年(1645年)題寫(xie) 懸掛。經過修繕,山門內(nei) 券頂上難得一見的壁畫亮出來,成為(wei) 觀眾(zhong) 熱門“打卡點”。這幅《青天流雲(yun) 百福圖》為(wei) 清末重修時加以彩繪,近百隻形態各異的紅色蝙蝠飛翔於(yu) 青天流雲(yun) 之間,紅蝙蝠諧音“洪福”,整幅圖案寓意“洪福齊天”。“一進門,一抬眼,就能了解到萬(wan) 壽寺曾作為(wei) 皇家祝壽場所的曆史,感受其中有關(guan) 長壽祈福的元素。”

  從(cong) 山門殿出來,左側(ce) 為(wei) 鼓樓,右側(ce) 為(wei) 鍾樓。其中,鼓樓融入大運河元素,重現“水上禦道”曆史風貌。進入鼓樓,觀眾(zhong) 就登上了遊船,坐在木製座椅上觀看萬(wan) 壽寺的曆史資料片。

  修繕時發現祭孝惠章皇後 文

  首次與(yu) 觀眾(zhong) 見麵

  穿過山門,進入天王殿,一場“緣岸梵刹:萬(wan) 壽寺曆史沿革展”亮相,不僅(jin) 圖文並茂展示了萬(wan) 壽寺曆史,還展示了近五年萬(wan) 壽寺修繕、考古發掘過程中新發現的文物。

  玻璃展櫃裏,一件留有火焚痕跡的文獻上,殘缺不全的文字靜靜講述著一段鮮為(wei) 人知的過往。這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孝惠章皇後入葬清東(dong) 陵後,在萬(wan) 壽寺舉(ju) 辦法事活動時,康熙第五子恒親(qin) 王所寫(xie) 的祭奠祝告文。2021年11月,藝博在修繕萬(wan) 壽寺中路的慧日長輝殿時,於(yu) 釋迦牟尼佛塑像背光處發現了這件珍貴曆史文獻。“即使全文僅(jin) 殘存27行、167字,仍是我們(men) 研究清前期萬(wan) 壽寺宗教活動的第一手資料。”藝博工作人員介紹, (同“疏”)文中的“仁憲恪順純淑誠惠端禧皇太後”為(wei) 順治帝第二位皇後——孝惠章皇後,此祭 主要對恒親(qin) 王和僧眾(zhong) 當天的拜懺活動進行了記載,祭中對孝惠章皇後的生辰“辛巳相十月初三日吉時”以及逝世時間“(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酉時崩”等記載,均可與(yu) 史料相印證。

  還有一件清代的織金經幡,也是萬(wan) 壽寺曆史上舉(ju) 辦過眾(zhong) 多大型慶典的見證。工作人員發現這件文物時,它的身上布滿了塵土,還有不同程度的破損、粘連,在藝博前任館長王丹的帶領下,大家對其進行了修複、加固。如今,展櫃裏的經幡雖已泛黃,針針金線仍泛著柔光,華麗(li) 的紋飾隱約可見,我們(men) 仿佛可以看到當年皇室舉(ju) 行慶典時,它熠熠生輝的模樣。

  觀展·解碼

  “詠壽”壓箱寶悉數展出

  體(ti) 現清代皇室的審美趣味

  萬(wan) 壽閣內(nei) ,“吉物詠壽:吉壽文物專(zhuan) 題展”上,藝博拿出館藏“壽”主題相關(guan) 的壓箱寶。一件件器物、服飾、書(shu) 畫、文房四寶中,一個(ge) 個(ge) 寓意吉祥的符號,不僅(jin) 傳(chuan) 遞出自古以來人們(men) 對健康長壽的期盼,還可以從(cong) 中一窺清代皇室的審美趣味。

  展廳裏,不少器物色彩豐(feng) 富,融入各種動植物、仙人等富有吉祥寓意的元素,眼尖的觀眾(zhong) 一眼看出:“這是乾隆的審美。”與(yu) 雍正偏愛的淡雅雋永的“極簡風”不同,乾隆的審美偏向喜慶熱鬧、富麗(li) 堂皇的風格。一件鬥彩靈仙祝壽圖盤是明星展品,盤內(nei) 心以青花書(shu) 寫(xie) 一“壽”字,壽字上覆鬥彩壽桃,桃內(nei) 繪一隻飛舞的丹頂仙鶴,寓意“壽上加壽”;盤的內(nei) 壁繪有鬥彩貫套靈芝、祥雲(yun) 、壽桃、團壽等紋飾,外壁繪靈芝、洞石、翠竹,諧音寓意“靈仙祝壽”。

  還有一件清乾隆藍釉粉彩描金百壽圖象耳大瓶,瓶身施高溫霽藍釉,再於(yu) 釉上用金彩描繪出寶相花圖案,寓意富貴美滿;瓶腹部前後各刻50個(ge) 篆體(ti) “壽”字,共100個(ge) ,因此命名為(wei) “百壽圖”。每個(ge) “壽”字的寫(xie) 法也有講究,均描金為(wei) 長條形,襯底上施鬆石綠釉,表示“長壽綿綿”。瓶頸兩(liang) 側(ce) 對稱置立體(ti) 描金的象首銜環耳,象首的兩(liang) 隻大耳朵貼在臉側(ce) 麵,長鼻自然彎曲,下銜圓環,神態逼真,寓意“盛世太平”。這件器物不僅(jin) 再現了清代宮廷藝術的講究與(yu) 奢華,同時也反映出當時盛世太平、人們(men) 追求幸福長壽的社會(hui) 背景。

  《歲朝圖》等名書(shu) 畫首次亮相

  一覽清代皇室閑暇時間“文藝創作”

  大禪堂及東(dong) 西配殿作為(wei) 藝博的書(shu) 畫館,也是首次開門辦展。一場“萬(wan) 幾餘(yu) 暇:清代皇室書(shu) 畫藝術展”,展出館藏清代皇室及其後裔閑暇時間的“文藝創作”,大部分都是首次公開亮相,件件都是精品。

  一幅乾隆禦筆《歲朝圖》,表麵上是一件歲旦討彩之作,實際上是乾隆帝為(wei) 生母崇慶皇太後親(qin) 手繪製的“賀年卡”。畫麵中描繪了一隻花盆,環以柏枝、長生草、柿子、如意、梅枝、蘭(lan) 葉等花卉雜寶,寓意春天降臨(lin) 、吉祥如意,以祝皇太後事事如意、平平安安。畫上,乾隆還用行楷題寫(xie) 了一首五言六韻詩,並落款:“甲戌新正,恭侍聖母皇太後宴,敬成六韻並寫(xie) 歲朝圖用申慶祝”,由此可知,乾隆是在新年時,為(wei) 崇慶皇太後設宴,並親(qin) 自繪“歲朝圖”來慶祝。

  細心的觀眾(zhong) 可能會(hui) 發現,這幅圖的紙麵上還有淡淡的藍色字跡。藝博工作人員揭秘,乾隆帝在創作這幅畫作時用的是宋代的寫(xie) 經紙,藍色字跡就是雕版印刷的經文。乾隆不僅(jin) 喜歡用古紙創作,還常會(hui) 根據繪畫或書(shu) 寫(xie) 內(nei) 容選紙,為(wei) 的是紙張與(yu) 內(nei) 容更和諧。這幅《歲朝圖》所用的就是他精心挑選的祈壽經文紙,推測或為(wei)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無量壽經》等經文中某部揭裱下來的命紙,其用意就是為(wei) 了寄托對母親(qin) 長壽安康的祈望,表達對母親(qin) 的感恩之心。

  展覽中,還有不少清代帝王的禦筆。一副雍正行書(shu) 七言對聯,上聯為(wei) “花源最愛風香處”,下聯為(wei) “詩句常耽月露時”,其大意是:花開的地方風香四溢,吟詩詠句的時候常常月露滿襟。雍正帝的筆墨間滿是風花雪月,將自然景致與(yu) 人的心境融為(wei) 一體(ti) ,充滿韻味。這副對聯的落款也頗有趣意,上聯鈐有梅花小篆“為(wei) 君難”三字,下聯鈐“朝乾夕惕”白文印、“雍正宸翰”朱文印,直白地流露出為(wei) 君不易的感歎。

  還有一件康熙帝禦筆“依清曠”橫幅,是其為(wei) 位於(yu) 承德避暑山莊宮殿區的依清曠題寫(xie) ,這裏是當時皇帝上朝、退朝途中停留休息、更換朝服的場所,也從(cong) 側(ce) 麵體(ti) 現了皇帝日常閑暇時的生活。

  每處空間都用於(yu) 展示互動

  此次大修“實錄”露天展出

  曾經是大雜院的東(dong) 路方丈院,騰退修繕後變成了家具館,首次對觀眾(zhong) 開放。院內(nei) 展出“雲(yun) 落佳木:中國傳(chuan) 統家具展”,館藏明清至民國的40餘(yu) 件家具也是首秀,黃花梨雕花卉紋圈椅、紫檀雕雲(yun) 龍紋多寶格、紫檀雕雲(yun) 龍紋四件櫃等珍品,感受中國傳(chuan) 統家具不同時代的美。

  萬(wan) 壽寺內(nei) 每一處空間都被充分利用,作為(wei) 展示和互動的空間。大禪堂後簷牆處,露天展出了此次大修的“實錄”,修繕時替換下來的木構件、磚瓦構件、脊飾構件,考古挖掘出的部分建築構件殘件等,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其中,最大的構件是萬(wan) 壽閣修繕時替換下來的第三根大梁。據介紹,木梁年久失修、部分糟朽,借著萬(wan) 壽寺大修的契機,工作人員采用古代傳(chuan) 統的“抽梁換柱”方法,為(wei) 萬(wan) 壽閣換上了新的大梁。另外,這裏還展示了古建修繕中“一麻五灰”“貼金”等傳(chuan) 統工藝。

  多個(ge) 互動休閑區域靜待觀眾(zhong) 打卡。“錦繡坊”是一間“女紅教室”,觀眾(zhong) 可以在專(zhuan) 業(ye) 老師的帶領下,體(ti) 驗傳(chuan) 統紡織、刺繡和古法染色等女紅技藝;“斫木堂”是“木工傳(chuan) 習(xi) 所”,觀眾(zhong) 不僅(jin) 可以學習(xi) 木材、木構件、木工工具的知識,把玩魯班鎖、七巧板,還能近距離觀看專(zhuan) 家修複家具類文物。藝博還根據萬(wan) 壽寺內(nei) 豐(feng) 富的文化元素,設計了不同的集章打卡點,觀眾(zhong) 可以到文創空間和萬(wan) 壽郵局選購特色明信片,親(qin) 自蓋上紀念印章,送上親(qin) 朋好友一份來自萬(wan) 壽寺的祝福。(本報記者 李祺瑤 本報記者 鄧偉(wei) 攝)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