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二胡演奏家馬曉輝:二胡像中國人,低調卻有張力

發布時間:2022-11-02 15:12:00來源: 《中國新聞》報

  “二胡就像中國人,低調謙和,同時很有智慧和張力”——馬曉輝:為(wei) 二胡“鳴不平”的文化使者

  【《中國新聞》報記者 杜雅楠 報道】“二胡隻有兩(liang) 根弦,但這兩(liang) 弦體(ti) 現了中華文化的宇宙陰陽理念,一根弦代表邏輯,一根弦代表感性……”中國上海民族樂(le) 團著名二胡演奏家、致公黨(dang) 上海市委委員、上海統戰部知聯會(hui) 理事馬曉輝近日接受《中國新聞》報專(zhuan) 訪,傾(qing) 談其所悟的“二胡哲學”。這位享譽海內(nei) 外的藝術家,是舞台上典雅端莊的“胡琴女聖手”,也是朋友眼中的“二胡仙子”“現代玉嬌龍”。她用數十年穿梭東(dong) 西方舞台的從(cong) 藝經曆,不斷探索二胡的表達邊界,也為(wei) 中華文化在海外覓得越來越多知音。

  “二胡的魅力在於(yu) 簡約和深刻”

  作為(wei) 中國當代二胡演奏界的代表性藝術家,馬曉輝為(wei) 樂(le) 壇留下了《天山牧羊女》《悲歌》《命運》等經典作品。然而,她與(yu) 二胡的結緣卻是不期而遇的巧合。

  成長在一個(ge) “文藝範”知識分子家庭的馬曉輝,幼時家中有三樣樂(le) 器,小提琴、手風琴、二胡。馬曉輝誤打誤撞選擇了二胡,那時她沒想過它將成為(wei) 終身專(zhuan) 業(ye) 。

  直到13歲時,她離開家鄉(xiang) 成都,赴上海音樂(le) 學院附中求學。當年去學校報到時,中國知名作曲家、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曲作者之一的何占豪親(qin) 自到車站接她。入校後,馬曉輝師從(cong) 著名二胡教育家王乙,從(cong) 此走上專(zhuan) 業(ye) 道路。

  二胡古時由西域傳(chuan) 入中原,經過多民族文化的浸潤和融合,不斷升華,終成中國傳(chuan) 統民樂(le) 的代表性樂(le) 器。但少年時的馬曉輝,沒少為(wei) 一些外行對二胡的刻板印象“生悶氣”。

  “每當我介紹自己拉二胡的時候,人家真的會(hui) 投來看不起的眼光——一個(ge) 長得挺洋氣的女孩,怎麽(me) 學了個(ge) ‘討飯’的二胡?我就一直為(wei) 二胡鳴不平。”馬曉輝說,“二胡的外表可能沒有小提琴、大提琴那麽(me) 洋氣,相比鋼琴好像也簡單、樸素了一點。但越簡單的東(dong) 西越難,我覺得二胡的魅力正在於(yu) 它的簡約和深刻。”

  在馬曉輝眼裏,“二胡的兩(liang) 根琴弦可以代表太多東(dong) 西,1+1=2,再加上弓,就是三生萬(wan) 物了。我不能說二胡無所不能,但二胡確實風情萬(wan) 種,它既東(dong) 方又西方,既傳(chuan) 統又現代,它不止於(yu) 悲,也可以傳(chuan) 遞人的喜怒哀樂(le) ……二胡也蠻像中國人的,低調謙和,同時又很有智慧和張力。”

  一曲《茉莉花》征服世博官員

  20餘(yu) 年來,馬曉輝一直堅持在海外推廣二胡文化。在聯合國、卡內(nei) 基音樂(le) 廳等世界級舞台,她曾是“第一個(ge) 吃螃蟹”的中國二胡演奏家。2003年她首創製作的“二胡與(yu) 世界握手”、2006年製作的“音樂(le) 與(yu) 心理——二胡藝術療愈之美”及2011年製作的“回家圓夢”等全球巡演和賞析講座,在歐美亞(ya) 非諸國已舉(ju) 行千餘(yu) 場,她也被譽為(wei) 中國的“絲(si) 路公主”。

  舞台上,馬曉輝多喜以中式傳(chuan) 統女性的裝扮示人,但她天南海北的演出經曆和作品中呈現的多元氣質,卻讓人領略到她溫婉形象背後,颯爽義(yi) 氣的另一麵。

  馬曉輝在榮獲奧斯卡原創音樂(le) 大獎的華語電影《臥虎藏龍》中擔任二胡獨奏,有樂(le) 評人評價(jia) 她是“現代玉嬌龍”;還有朋友說她像“吉普賽女郎”,憑借一己之力,在世界上傳(chuan) 播二胡文化。

  馬曉輝也自覺不可思議,“這麽(me) 多年一個(ge) 人雲(yun) 遊世界,拿幾把二胡,沒拿政府一分錢,完全是靠市場走出來的”。

  馬曉輝始終堅信,中國文化的海外傳(chuan) 播僅(jin) 有理論知識不行,還需要民間“踐行”的力量。以琴為(wei) 媒,知行合一,馬曉輝在越來越多元的舞台上擔當起中國文化使者的角色。2007年,她擔任“特奧會(hui) ”愛心大使,2010年成為(wei) 上海“申博文化大使”,2020年擔任“全球世博文化大使”,2022年成為(wei) “聯合國和平藝術家”……

  馬曉輝向記者講述了她參與(yu) 上海申博的一段經曆:“當時去非洲遊說,談判過程一度很緊張,後來一次午飯後,我給世博局官員拉了一曲《茉莉花》,整個(ge) 氛圍頓時天壤之別,一下子就輕鬆了,大家變成朋友了,這就是藝術與(yu) 文化的魅力。”

  走出國門的這些年,馬曉輝不僅(jin) 感受到中國文化藝術在海外影響力的不斷壯大,也觀察到了華人群體(ti) 的變化。

  馬曉輝回憶道:“在海外經常與(yu) 僑(qiao) 界打交道,‘四海同春’的慰僑(qiao) 演出我也經常參加。早期華人的力量很薄弱,我的一場音樂(le) 會(hui) 中,經常是偶爾隻看到一個(ge) 華人觀眾(zhong) 。但到後期,特別是世博會(hui) 之後,台下的華人觀眾(zhong) 越來越多,海外的許多活動也都有華人參與(yu) 。我覺得華人地位不一樣了。在慰僑(qiao) 演出的時候,當地華人以我們(men) 為(wei) 榮,我們(men) 其實也以他們(men) 為(wei) 榮,特別欣慰和溫暖。”

  “期待音樂(le) 能慰藉和療愈生命”

  近年來,除了舞台演出和二胡文化推廣,馬曉輝擔任了眾(zhong) 多社會(hui) 公職。“我做了三屆上海政協委員,同時是致公黨(dang) 上海市委委員。”她說,“我從(cong) 來沒有缺席過政協會(hui) 議,天大的商演都會(hui) 推掉。”

  她的提案多關(guan) 注美育方麵和音樂(le) 療愈等話題。“主要是從(cong) 我自身的經曆來講東(dong) 西方禮儀(yi) ,然後結合美育、音樂(le) 療愈進行建言,包括如何用音樂(le) 來淨化、融化心靈,提高審美。”

  與(yu) 許多藝術家堅持音樂(le) 廳路線不同,馬曉輝熱衷於(yu) 跨界嚐試和探索,倡導將高雅的音樂(le) 藝術呈現給普羅大眾(zhong) ,“所以我入駐抖音了。視頻號做起來了,有網友留言說曉輝老師‘下凡’了”。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馬曉輝首創製作了一係列公益音樂(le) 雅集活動,取得了良好社會(hui) 反響。她說,“一直在用音樂(le) 傳(chuan) 播正能量。越是當生活麵臨(lin) 挑戰的時候,我們(men) 越需要通過文化藝術,特別是音樂(le) 來慰藉和療愈”。

  未來,馬曉輝希望為(wei) 中國文化海外傳(chuan) 播的升級盡綿薄之力。“我們(men) 已經做了很多輝煌的事情,現在靜下來做一些精品,我覺得是很好的。”她篤定地說,“未來我們(men) 不僅(jin) 要傳(chuan) 遞二胡藝術,更重要的是傳(chuan) 達‘高於(yu) 二胡’的中國人文精神和理念。”(完)(《中國新聞》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