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綠色通道”助青年加速成長 不斷完善的資助體係為學子鋪平求學之路

發布時間:2022-11-02 15:2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2000年出生的南京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潘雨欣,與(yu) 專(zhuan) 為(wei)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設的“綠色通道”製度同齡。她的求學之路,一直受益於(yu) 這條“綠色通道”。

  “貧窮”在這個(ge) 農(nong) 村女孩的成長中留下過深刻的印記。曾是留守兒(er) 童的她從(cong) 小跟著爺爺奶奶在當時的國家級貧困縣——浙江省景寧佘族自治縣的一個(ge) 村莊生活,在景寧縣城賣菜的父母每月回村看她一次。

  2006年,潘雨欣上小學。這所普通村小隻有幾十個(ge) 學生,兩(liang) 棟二層小樓是全部校舍,其中一棟還是危房。而她的求學之路,伴隨的是不斷完善的學生資助政策體(ti) 係。這一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yi) 務教育法》首次明確 “實施義(yi) 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

  2012年,潘雨欣到縣城讀初中。也就是從(cong) 這一年開始,這條“綠色通道”不斷“擴容”,來自國家、學校、社會(hui) 的各方力量,為(wei) 像潘雨欣一樣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打造一條越來越寬的大道——這10年,國家建立實施學前教育資助製度,免除普通高中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雜費,新設立中職國家獎學金、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學業(ye) 獎學金,啟動高校新生入學資助項目,出台高校學生應征入伍服兵役國家資助辦法、直招士官國家資助政策等,填補了資助領域的多項空白;這10年,國家陸續對各學段17項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進行26次調整和完善,確保資助政策和資金投入向中西部地區傾(qing) 斜、向欠發達地區傾(qing) 斜、向民族地區傾(qing) 斜、向特殊困難群體(ti) 傾(qing) 斜。

  據統計,10年來,全國累計資助學生近13億(yi) 人次,年資助人次從(cong) 2012年的近1.2億(yi) ,增加到2021年的1.5億(yi) ,年資助金額2600多億(yi) 元。

  盡管如此,在縣城讀初中時,這個(ge) 開朗的女孩還是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低穀。

  那時,潘雨欣才知道,原來跑步要穿專(zhuan) 門的運動鞋。有的同學還會(hui) 講究衣服、鞋子的品牌。

  讀小學時,她獨自坐大巴車來縣城找父母,還會(hui) 和他們(men) 一起守著菜攤,吆喝著賣菜。但她大了,不好意思再吆喝賣菜,也曾為(wei) 父母租住的那間狹小的地下室感到自卑。

  她以全縣前30名的成績升入縣城初中,但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出來後,潘雨欣走在縣城裏,一路走,一路哭。她考了全縣100多名,在班裏排名倒數。班主任驚訝的樣子,她到現在還記著。

  潘雨欣想起班裏有幾個(ge) 家庭情況和她差不多的同學,人家的成績全都比她好。從(cong) 此,潘雨欣受到了激勵,開始埋頭學習(xi) 。

  初中升高中,她以全校前20名的成績獲得1.5萬(wan) 元獎學金。

  2018年,機會(hui) 之門再次向高三考生潘雨欣敞開。她聽說了高校專(zhuan) 項計劃,多所重點高校定向招收貧困地區的農(nong) 村學生。

  潘雨欣從(cong) 來沒有想過,自己能從(cong) 一個(ge) 國家級貧困縣的小村莊走到縣城,又走到全國著名高等學府南京大學。

  學費、生活費的壓力和考入南大的喜悅相伴出現。好在隨錄取通知書(shu) 一起寄來的,還有一張供貧困學生填寫(xie) 的申請表。潘雨欣填好表、拍照發到輔導員郵箱,等到開學時,“綠色通道”將為(wei) 她打開——她可以緩交學費、申請助學金、申請勤工助學崗位、領取生活用品。

  這條“綠色通道”為(wei) 許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鋪平了通往大學之路。潘雨欣趁暑假打了兩(liang) 個(ge) 月工,攢下8000元,給自己買(mai) 了台電腦,還剩下些錢。父母又找親(qin) 戚湊了湊,足以用來交學費。說到這兒(er) ,潘雨欣笑了笑:“既然錢還夠,我們(men) 就不占用國家資源了。”

  然而,一入學的驚喜讓潘雨欣喜出望外——她申請到國家助學金等3筆助學金,共計1萬(wan) 元。她還申請了勤工助學崗位,每月有880元的酬金。

  在她考入大學的2018年,設立30多年的勤工助學製度又有新變化:酬金標準由每小時不低於(yu) 8元提高至不低於(yu) 12元。南京大學的酬金標準更高,每小時22元。

  不過,失落感又一次追隨幸運而來。參加一個(ge) 學生組織的麵試失敗後,這名大一新生走在大學校園裏,充滿了挫敗感。她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數不如其他同學,“感覺自己綜合素質差很多,腦子也沒別的同學靈活”。

  因為(wei) 太過自卑,大一那年,她一個(ge) 社團都沒參加。但收獲了這麽(me) 多的潘雨欣又迫切地希望回饋社會(hui) 。整個(ge) 大一,她“瘋狂地做誌願服務”,幾乎每個(ge) 周末都不缺席。

  在南京大學本科招生辦公室,剛留校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師馬思其,見到了這個(ge) 衣著樸素的新學生助理。那時潘雨欣剛擁有自己的電腦,還不太會(hui) 操作辦公軟件,馬思其耐心地從(cong) 頭教她。學校舉(ju) 辦大型活動,她也帶著潘雨欣一起參加、學習(xi) 。

  馬思其鼓勵她參加一個(ge) 社團,多結交些新朋友。潘雨欣打算鍛煉身體(ti) ,就加入了龍舟隊。

  每周3次的龍舟訓練讓潘雨欣忙碌起來,這名新晉鼓手負責每分鍾敲45下大鼓。潘雨欣坐在船頭,隊員們(men) 繞湖慢劃熱身時,她便和隊友聊天,一起大笑。

  從(cong) 此以後,潘雨欣的大學生活開始展現出豐(feng) 富的層次,她的付出也漸漸迎來收獲。潘雨欣算了一下,大學4年,她一共得到6萬(wan) 元獎助學金和各類補助。

  今年夏天,潘雨欣從(cong) 南京大學法學院本科畢業(ye) 。作為(wei) 南京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她來到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一所鄉(xiang) 鎮中學支教,成為(wei) 初一年級的數學教師。她班裏的孩子膽怯、內(nei) 向,也沒有太多理想和目標。但大家莫名信任她,願意和她分享自己的秘密,傾(qing) 吐藏在心裏的苦惱,好奇地打聽大學生活。

  看到坐在這所鄉(xiang) 鎮中學教室裏的學生,潘雨欣仿佛看到10年前的自己。眼下,她的任務是鼓勵班裏的學生好好學習(xi) ,激發孩子們(men) 的學習(xi) 興(xing) 趣。潘雨欣希望,“用自己的親(qin) 身經曆為(wei) 山區的孩子增加一種可能”。

  最近,班主任收集了需要資助的學生信息。曾經為(wei) 她鋪就的那條“綠色通道”,又將迎來更多需要幫助的學子。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雅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