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形空間站這樣從紙麵變成現實
當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點火升騰直衝(chong) 蒼穹,當夢天實驗艙展開雙翼自由翱翔,這是夢想照進現實,這是夢想綻放的結果。所有參與(yu) 夢天實驗艙研製工作的人眼中飽含熱淚,心中飽含深情。日夜相伴的十年,矢誌奮鬥的十年,追光逐夢的十年,在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空間站夢天實驗艙計劃經理劉慧穎腦海中如畫卷般徐徐展開……
T字構型浮上紙麵
2011年,國家正式啟動空間站論證和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工作,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作為(wei) 載人航天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擔了空間站總體(ti) 方案、實驗艙Ⅱ(即夢天實驗艙)方案論證和電源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工作。八院結合國內(nei) 優(you) 勢力量,發揮高校聯合效能,專(zhuan) 門成立八院空間站係統方案論證工作組和電源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工作組,集合具有豐(feng) 富載人航天工程研製經驗的專(zhuan) 家隊伍、全院各單位優(you) 秀的技術和管理人員,同時融入具有創新研發能力的新銳力量,組建成立了兩(liang) 支專(zhuan) 門的隊伍。
在空間站總體(ti) 方案論證上,“技術領先”“中國特色”“時代特征”三個(ge) 關(guan) 鍵詞一直縈繞在團隊成員的腦海中。劉慧穎告訴記者,經過近兩(liang) 個(ge) 月的集同工作,數次的專(zhuan) 家審查把關(guan) ,T字基本構型空間站浮出紙麵,和諧統一,穩穩地飛行在太空,宛如給中國夢插上了翅膀,極好地詮釋了“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獲得了工程總體(ti) 的認可,被工程采納使用。
“夢天實驗艙所采用的四艙嵌套式構型,外觀上與(yu) 天和核心艙和問天實驗艙比例相當,整體(ti) 上和諧統一,共同支撐起T字基本構型的穩定飛行姿態。”劉慧穎介紹,內(nei) 觀其裏,夢天實驗艙的四個(ge) 艙都功能突出,做到了物盡其用,發揮最大效能。
據劉慧穎介紹,夢天實驗艙工作艙是為(wei) 航天員提供了近14平方米2米層高的夢工場工作室,這裏有寬敞舒適的工作環境和鍛煉空間,還擁有13個(ge) 艙內(nei) 試驗機櫃,數量最多。貨物氣閘艙在不足4平方米,高不足2.5米的空間內(nei) ,配置了賦形設計的導軌滑移式自動外艙門,安裝了可兩(liang) 級伸出,還可以90°轉彎的載荷轉移機構,實現了貨物自動進出功能,可以減輕航天員攜帶載荷出艙的工作壓力,解決(jue) 了大尺寸載荷無法氣閘出艙的難題。
“載荷艙,顧名思義(yi) ,是安裝載荷的艙段。兩(liang) 塊展開式暴露平台和一塊內(nei) 嵌的固定式暴露平台的設計,有15平方米,可配置數量眾(zhong) 多的艙外暴露載荷點位,有效地利用了空間,極大拓展了應用能力。”劉慧穎繼續介紹,資源艙作為(wei) 資源中樞,三艙統一化設計,保持了與(yu) 問天實驗艙同樣的平台配置。近30個(ge) 載荷掛點虛位以待,具備更強大的科學和應用能力,為(wei) 空間站成為(wei) 國家級太空實驗室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一本計劃走到底
作為(wei) 工作體(ti) 量巨大、接口關(guan) 係複雜的最大的航天器,為(wei) 確保研製工作有序開展,必須在方案階段就“起好步,開好頭”,在繼承載人航天20年成熟工程研製經驗基礎上,型號兩(liang) 總組織編製了夢天實驗艙管理實施方案,明確了一支全麵的工程研製隊伍,落實了技術和管理職責,覆蓋總體(ti) 設計、研製生產(chan) 、總裝、測試、試驗及發射場的全階段全流程工作,一張藍圖畫到底。
“我們(men) 以係統工程理論為(wei) 指導,以項目管理工具為(wei) 抓手,策劃了夢天實驗艙全周期項目管理工作。2012年年底,由一個(ge) 總冊(ce) 加10個(ge) 分冊(ce) 的夢天實驗艙全周期項目管理手冊(ce) ,全周期技術流程和全周期工作項目分解出爐,作為(wei) 頂層文件,開啟了工程研製的第一步,建立了良好的研製工作管理基線。”劉慧穎說。
其實,在方案階段、初樣階段,都進行規範化的過程管理。“製定年度工作計劃,組織召開月調度會(hui) 、專(zhuan) 項調度會(hui) ,落實到每周工作安排上,精心落實和閉環,項目管理人員時刻戰鬥在一線,最及時地把握現場進度,各項工作有序進行,工作過程中質量管控到位,風險動態管控。”劉慧穎說。
2021年的春節,夢天實驗艙開始了正樣階段工作。劉慧穎告訴記者,研製隊伍將兩(liang) 年研製計劃細致安排到了天,每個(ge) 專(zhuan) 項計劃細化到工序和小時。這一年的勞動節後,總體(ti) 研究室豎起了一塊倒計時工作顯示屏,夢天實驗艙全麵進入了倒計時工作狀態,開啟了戰鬥模式。研製過程中,一本計劃走到底,狠抓短線、嚴(yan) 格按照日計劃進行剛性管理。
靠著隊伍的頑強作風,硬是將別人眼中的“置信度低”的日計劃,變成了真正的日作業(ye) 計劃,確保了每一個(ge) 重大節點的按時完成。
劉慧穎介紹,2022年1月20日,研製隊伍進駐天津,堅持“人停工不停、寧肯人等事、絕不事等人”,工作做到了“日清日結”,專(zhuan) 項工作采取24小時工作製,日均工作16.5小時,確保每一個(ge) 研製節點。夢天實驗艙試驗隊是第一次執行發射任務的新兵,為(wei) 此,早在2021年伊始,就開始謀劃發射任務,組織了多次發射場和飛控的推演工作,梳理了發射場日計劃,不斷細化和優(you) 化。
這也是人類太空之家
神舟十二號乘組航天員70後湯洪波說他在太空給孩子寫(xie) 過信:希望他眼中有陽光,肩上有責任,心中有夢想。同樣,他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一位跟劉慧穎同齡的70後隊員說過:“沒有吃苦,哪裏能有喜悅;沒有戰鬥,哪裏能有勝利;沒有攻關(guan) ,哪裏能有創新;沒有奉獻,哪裏能有收獲”,這也是航天人對載人航天精神的詮釋。
從(cong) 60後的老總,70後的中堅力量,到80後和90後的骨幹力量,幾代航天人懷揣著航天強國夢,承載著神聖的使命,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築夢,在航天征程中不停追夢,在浩瀚的宇宙中圓夢。劉慧穎清晰記得,參與(yu) 對接機構研製時,一句“你們(men) 做的是中國的對接機構”,這是獨一份的榮耀,更是沉甸甸的使命與(yu) 責任。在劉慧穎心中,大家已經把“中國的”三個(ge) 字深深地刻在了骨子裏,並為(wei) 之奮鬥。
十年來,夢天實驗艙的研製工作跨越了上海、北京、天津、海南、成都、西安、長春等地,不管是人員還是產(chan) 品,海陸空三種交通模式頻繁交叉使用。
據了解,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完成後,將支持實施空間科學、空間生命科學與(yu) 生物技術、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等眾(zhong) 多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應用項目,最終建成國家級的太空實驗室。“目前,瑞士、波蘭(lan) 、德國、意大利等17個(ge) 國家的科學實驗項目確定入選中國空間站。”劉慧穎表示,中國空間站將是一個(ge) 全球性開放的平台,是持有合作和開放態度的人類太空之家,可以創造出更多的世界級的科研成果,在構建外層空間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進程中彰顯中國智慧,發揮中國力量,作出中國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